-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名师陈刘芳学前教育工作室团队在该市东宝区仙居乡中心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进行劳动游戏。今年以来,东宝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持续开展百名名优教师智汇基层“五进五送”活动(即进薄弱学校送优质资源、进学术会堂送理论讲座、进教研组送教学指导、进课堂送示范课、进企业送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赵平 罗花 摄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04日 第03版
作者:赵平 罗花 摄
-
《新时代中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余文森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4年1月
自2001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传统样态,在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变革上形成了不少典型。课程改革必须“深化”,既要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向纵深持续推进,更要在新课标的新起点上,重新确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新主题,尤其是要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上实现突破和创新,从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形成新气象,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体现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新体
-
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教师在进行拔河比赛。 学校供图
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是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的重要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承载着无数县域家庭的教育期许。然而,受到县域文化资源相对贫乏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的人口流失等因素影响,部分县中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等困境。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提升县中的管理效能、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校本考评机制,
-
正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序言中所批评的,我是“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陶行知说,“有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体越多,越是害学生”“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人不能没有休息,但休息是人最险之时。人无论怎样忙,都没有损害;倘若休息,则魔鬼立至。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许多恶事,都是在休息时候做的”,浅白而深刻、通俗而隽永的话让人感触尤深。
关于误解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才知道当年很多人不理解“教学做合一”,哪怕是支持陶行知的。陶行知在《教
-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大环境中,我们每日都能频繁地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招聘启事,它们如同繁星般散布在各个角落。其中,有一所学校的教师招聘信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所位于江西省的中学,旗帜鲜明地明确提出,其招聘教师的范畴仅仅局限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西南大学这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的优秀毕业生。
这一要求可谓是清晰明了且极其严格,毫无模糊和
-
读《教育,在之间》(《优教育》编,上海教育出版社),我想按照“在之间”的含义去评说:它似一个开满鲜花的窗台,在窗台内外之间,我们寻找教育的真谛;它似一面澄明之镜,在镜内与镜外之间,我们回到教育人的一个本真世界;它又似一本教育人生哲学,在书里与书外之间,通过阐释,我们回到自己的精神宇宙。
在本书前言中,景凯旋教授对“在之间”作了精辟的解读:如果“永远待在高处会变得疯狂,而永远待在低处又会变得厌倦”。因此,他又说:“我们在这里读书思考,在这里聚会讨论,然后又回到日常生活,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在之
-
当下就业是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大学生就业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却始终有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始终对就业高不成低不就,以致始终找不到工作,而飘在职场之外。
一位男孩,他满怀期待地从英国完成研究生学业归来。在求学的道路上,他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努力,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与自己的梦想。然而,现实却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他满怀信心地向各大公司投递了几十份精心准备的简历,每一份简历都凝聚着他的所学、所悟以及
-
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倾诉,字里行间满是焦虑与懊悔。她声泪俱下地说道,自己的儿子研究生即将毕业,然而秋招已接近尾声,可儿子至今仍未获得令他满意的 offer。每当看到儿子那愁眉不展的模样,她的内心就如同被千万根针深深刺痛,内疚感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她回忆起当初为儿子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情景,后悔的情绪愈发强烈。那时,她本应目光长远,为儿子选择处于第一档的专业。就比如计算机科学、金融工程这类热门且就业前
-
《学校的100种可能》 李镇西 著 漓江出版社
本文起笔之时,适逢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初在网上“发布”,讨论一片热火朝天的时候。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猛然觉得这不仅仅是给高考学子的试卷,也是给当今学校和教师们的试卷。于是又想起《学校的100种可能》,想起书中照亮的教育生态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看到师生间温暖的互动、学生眼中闪烁的好奇、教师背影中的坚持与不易。作者李镇西老师的文字引起我们的共鸣,也是更多同道之人,共同怀揣这份“初心与探究”,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