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钢铁电商"小米"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8-08 22:3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8 22:46

钢铁电商是传统钢铁贸易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更是钢铁生产企业与贸易商以及用户关系的改造和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与钢铁如何融合
原创 2016-07-27 《中国冶金报》 冶金传媒

《中国冶金报》记者 郭俊国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互联网+”与钢铁应当有怎样的“亲密接触”?“互联网+”在钢铁行业有着怎样的新任务?钢铁行业发展的新动能是什么?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应当有怎样的新思考?

带着这些问题,7月23日,在由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钢铁产业链电商高峰论坛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安筱鹏详细解读了“互联网+”助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新动能和新思考。

新任务: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钢铁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考虑‘三去一降一补’,同时考虑如何培育新的动能。”安筱鹏表示,推动钢铁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促进形成新动能的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安筱鹏指出,《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主战场。具体来讲,在互联网与各个环节的融合中,制造是关键环节,制造业是主战场,制造企业是主力军,构建一个智能制造的生态系统是制高点。

互联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目前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环节向制造环节扩散,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从人人互联到人物互联,再到物物互联。目前,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传统的工业网络是各自封闭、诸侯割据的;同时,工业互联网也面临着思维方式的碰撞,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带来了新旧思维的碰撞和新旧秩序的更替,以及新规则的重建。

安筱鹏分析认为,从互联网与消费领域和制造领域的融合的特征来说,消费环节更多的是价值传递,制造环节更多的是价值创造;消费领域的融合带来的是交易效率的提高,制造领域融合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消费领域既要考虑“踩刹车”又要考虑“踩油门”,处理好业务创新与加强监管的关系,制造领域与互联网融合,更多的是如何鼓励、支持,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踩油门”的问题;消费领域的融合关系到各种社会利益如何调整,制造领域的融合将带来国际巨头传统势力范围的重构;消费领域活跃主体主要是互联网企业,而制造与互联网融合的主力军仍是制造企业。

新动能:深化钢铁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安筱鹏介绍,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对29个行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进行了分期分批的评估。基于评估的结果、经验和结论,工信部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评估规范》)。基于《评估规范》,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分成了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和协同创新阶段4个阶段。在《评估规范》中,综合集成是企业两化融合迈向中高级阶段的标志,其中,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的集成管理、产供销的集成管理、财务与业务的集成管理、决策支持的集成管理等方面。

综合集成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核心理念,德国的工业4.0的核心理念也是推进企业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因此,工业4.0和两化融合在核心理念、主要任务和具体做法等诸多方面,是殊途同归、如出一辙、异曲同工的。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是当前两化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过去几年,钢铁行业大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走在了相关行业的前列。”安筱鹏结合工信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上5万多家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数据,详细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在这方面的进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
一是钢铁行业基础自动化全面普及,已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持续创新的基础。装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环节,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设备和新技术。中国钢铁行业基础自动化在烧结、炼铁、炼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应用已得到广泛普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分别达到%、47%。
2
二是钢铁行业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质量。信息技术正融入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其能源管理和质量管理普及率明显高于其他传统行业,企业资源管理和制造执行系统在重点企业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装备、工业能力、工业素质、工业活动的内生要素,实现了决策的及时、高效和科学。
3
三是钢铁行业的大型企业整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发展的阶段,综合效益开始体现。“综合集成是企业迈向中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安筱鹏表示,从行业整体的两化融合水平来看,钢铁行业在传统行业中,大概处于中游水平。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与收益之间是有阶段性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从单项应用迈进综合集成之后,企业信息化的收益才会呈现指数化的增长。
4
四是钢铁行业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高。根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发布的全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报告,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是指智能制造就绪企业与全部企业的比率。其中,智能制造就绪企业是指同时满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不小于50%、实现管控集成和产供销集成,处于集成提升或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钢铁行业大型企业智能制造就绪度为14%,在10个传统行业中位居前列(仅次于汽车工业)。

新思考:推动钢铁行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安筱鹏介绍,工信部也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并从供给侧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在制造企业的“双创”平台、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物理系统等方面推动和支撑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务,特别是工信部准备推动工业电子商务的试点示范,重点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制造企业自身的销售采购平台,其二是工业电子商务的第三方平台。

关于如何推动钢铁行业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安筱鹏提出了以下建议:
1
一是加速普及在线采购,构建高效、透明、协同、低成本的新型采购体系。在线采购可提高企业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是降成本的重要手段。同时,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上5万多家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的评估数据,目前,钢铁行业大型企业在线采购额占比为18.19%,中型企业为32.74%,远高于小型企业的14.21%。但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企业在线采购额占采购额的比例(18.19%),在钢铁、建材(21.5%)、医药(22.3%)、采矿业(24.3%)、石化(36.2%)、机械(28.6%)六大行业中,比例最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二是推动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营销体系。随着客户对交货周期、产品质量、库存配送要求越来越高,钢铁产业正在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营销体系,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并已成为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企业已建立起的完整的线下销售网络体系相比,中小企业对线上销售网络体系的需求更加迫切,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转型的步伐更快。目前,钢铁行业网上销售率平均为14.45%。其中,大型企业为12.77%,中型企业为16.68%,小型企业为17.97%。
3
三是积极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动传统钢贸流通体系变革。当前,钢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迅猛发展。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已累计300余家,在全国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中占比48%。在成交量1000万吨以上的钢贸商中,第三方平台交易量超过70%。第三方交易平台推动钢厂直营,促进生产流通一体化;跨越多级代理商,大幅缩减钢铁流通层级,简化交易过程;融合物流、加工、金融等多方服务主体,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加快构筑新型钢铁流通生态圈。
4
四是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交易向“能力”交易转变,构建产业新生态。互联网拓展了交易的空间和对象,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实现从信息交互的互联网到产品交易的互联网,再到能力交易的互联网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能力交易的交易主体(谁和谁交易)、交易对象(交易什么)和交易过程(怎么交易)3个最基本的问题。要积极推动钢铁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交易对象从产品向能力拓展,有效提高闲置设备、空间、人员的利用率,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钢企服务化转型;同时使大量中小企业可以低成本、低门槛地使用一些更优质的制造资源,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新型生产体系。

安筱鹏认为,对于钢铁行业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未来的发展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过流通环节的电商化构建新型的钢铁流通体系;第二个阶段,引进制造环节的互联网化,钢铁行业实现生产、加工、物流的智能化,并与电商的数据进行对接,实现加工配送等能力的在线交易;第三个阶段,随着技术、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会出现一个面向新型能力、面向上下游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新的产业生态。
5
五是培育定制化生产等新型能力,催生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定制化生产是工业4.0的逻辑起点。安筱鹏表示,面对钢铁行业当前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的形势,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加快培育钢铁行业定制化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也是去产能、去库存的重要手段。钢企要提高附加值高、制造周期长、工艺要求复杂的汽车板、家电薄板、不锈钢板、硅钢片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和供给能力,建立面向市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生产组织体系,根据产品市场行情和盈利水平,调整产品结构,优化配料,快速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缩短交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库存配送,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