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1-28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见是固定的主观看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的一隅,只有寥寥无几的知交。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正如目前,媒体大量的报道并不真实且带有主观偏见,对公众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产生了很大诱导。因此,公众很容易产生成见。我们的见解也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再现事件的全貌。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做些添枝加叶的处理。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目击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在哥廷根曾召开的一次心理学会议中,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者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在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有13篇高达50%以上。而且,有24篇纯粹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

这样,40名老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那么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他们看到了自己对这场打斗的成见。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全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打斗的印象,而这些印象仍在他们眼前晃动。

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成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

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便捷。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而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假如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则去描绘世界。但假如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而且,我们还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始于何时、始于何处、如何被我们继承、我们为什么接受。一切有用的历史都是以这种方式得到澄清的。

(摘编自沃尔特·李普曼《成见》)

材料二:

在李普曼看来,成见“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当人们在面对外部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成见就像是一把标尺或者一个准则,人们以这个为参考去处理解决问题。成见是一条捷径,它用有条不紊的方式替代了纷繁的现实中混乱的状态,对人们的自尊心也起到保护作用。成见包括了人们很多的情感因素,比如价值观念、期望、态度和自身的权利。但每一种理论自身都存在盲点,这个盲点有时会遮掩住事实,使人们不那么容易看到事情本质。正如李普曼所言,“这个盲点会掩盖某种事实,但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控制成见所诱发的致命运动。”

李普曼认为“成见”消极的一面带来的影响很大,人们带着固定成见对某一社会群体持有偏见。比如,认为后妈一定是恶毒的,商人一定是奸诈的,富二代一定是不学无术的等等,这些固有的成见让人们看待问题片面化。李普曼所处的时代,报纸是主要传播媒介,但是在现如今,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是公众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所以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特点就是其交互性。这就形成了两种趋势:第一,传输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降低,但是信息量在不断增加,大众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很难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关键的信息容易被忽略,也更难分清什么信息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第二,在新媒介环境下更多的信息由个人通过自己的收集方式获得,内容非常丰富,媒介话语权开始分割到各个非官方媒体,公众会经过选择,仔细判断去看待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不再盲目听信片面之词。

(路雨彤《李普曼公众舆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普曼基于特定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成见的成因,并充满忧患地洞见了成见造成的影响。

B.从40篇交上来的报告数据来看,主要事实错误所反映的问题比杜撰细节所呈现的问题更加严重。

C.作者认同成见是认识事物的捷径,认为成见可以让人们通过有条理的方式处理纷繁复杂的现实状态。

D.价值观念、期望、态度等情感因素所构成的成见,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对事实的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练的”“很负责任的”等用语幽默讽刺,强调即便是专业成熟的旁观者也很难完成客观真实的报道。

B.有时,我们可以迅速识别、控制并愉快地矫正成见,因为成见背后的观念网络不过是一张粗糙的皮相。

C.成见自身存在的盲点对事实有遮蔽性,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控制固有偏见诱发的危机。

D.固有的成见会导致人们用片面化的眼光看待某些社会群体,但这种影响随着媒介的变化可能会减弱。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双十一”购物节期间,用户面对充斥着海量促销信息的电商平台,难以筛选出真正所需商品。

B.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新浪微博上的网友们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形成一股股动态的“热搜”潮流。

C.公众通过独立新闻网站、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的信息做出综合判断,来形成对美国大选的看法。

D.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组通过各处取证、咨询专家等方法深入调查,还原了多年前的事件真相。

4.材料一最后一段连用了假设关系的复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实验验证、日常观察、理论分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在两则材料阐述观点时均有体现。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 草 (节选)

宋学武

我和妻旅行结婚,转了大半个中国,下了火车上汽车,马上就要回到我的辽北家乡了。我似乎已经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乡土气息,仿佛闻到了家乡的炖菜和草香,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那块土地上。

家乡没山没水,只不过一岭黄沙,几撮泥房,几缕炊烟罢了。唯独可以向妻炫耀的,就是门前那片大草甸子。那是我记忆中的一片草原。可是,草甸子几经沧桑,多次变迁,现在究竟什么样了,我已全然不知。临行前,我曾经问过草甸子的事,家里来信说,你回来就知道了。

是的,我就要回来了。我就要知道了。可是妻能感兴趣吗 我不妨先把我记忆中的草甸子讲给她听。

草甸子离我家只有一里之遥,不很大,宽不过五里,长也不过十五里。后来,我有幸到过呼伦贝尔大草原,草甸子和呼伦贝尔大草原比较起来,简直太小了,小得实在可怜。可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它却是那么辽远,那么空阔。我常常躺在深深的草丛中,吸吮着草的芳香,仰望着浮动变幻的白云,想象着远处天地相接的地方。

中午或者晚上,常常看到一个光着膀子或者光着膀子披着蓑衣的老人在草甸子上巡视,那是看守草甸子的磕巴舅舅——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磕巴舅舅何以成为我的舅舅,也许很早很早以前,他和姥姥家有点沾亲带故吧。乡亲屯亲,两方世人也是亲。如果考查起来,农村自然村落之间,总能找到最初的血缘关系。

经常和我一块去草甸子上玩的是小草和邻居家的大青哥。大青哥姓郑,大名郑国维。听这个名字很是有点气魄,寄托了庄稼人的无限希望和憧憬,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对后代。小草只小我一岁,是磕巴舅舅的独生女儿,三岁上死了娘,父女俩相依为命。

我们三个极要好,常常结伴到草甸子上捉蚂蚱。我们在绿绿的草地上奔跑,惊起一群群蚂蚱翻飞。但这东西很机灵,很敏捷,我们怎么也捉不到。有时为捉一只“扁担钩” (扁担钩:一种大蚂蚱,长腿、尖头,成扁担钩状) ,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追一程,它就飞一阵,我们停下来,它也停下来,好像故意引逗着我们。当我们真的认真起来穷追不舍的时候,那东西却展开银亮的翅膀远走高飞了。

磕巴舅舅说话不利索,断断续续的尽逗点儿。大人们常常拿他开心、取笑,孩子们也常常学他、乐他,他从来不生气,反倒觉得这很好,好像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快乐。据说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向他问路:“老、老乡,到县城怎、怎么走 ”磕巴舅舅惊异地看着这个陌生人,就是不肯回答。陌生人有点火了,骂骂咧咧地走了。他才憋红了脸,十分认真地对过路旁观的乡亲说,“不是我、我、不告诉他,我是怕他说、说、说我学他。”

磕巴舅舅还会用草梗编织各种各样的草制品。什么花篮、器皿、草帽、蓑衣、蝈蝈笼,都会。而且选择各种颜色的草梗编成各种图案,什么花鸟、人物、山水、禽兽,都有。总之,男孩子玩的,女孩子戴的,大人们用的,屋里边摆设的,他都编。几乎家家都有他的“作品”。现在想来,这些草制品真不知道要比城里卖的好些工艺美术品强多少。

中午,天空没有一丝儿云,炽热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得草甸像疲倦了的大海。磕巴舅舅把那把大扇刀骑在胯下,“刷——刷——”地磨着。不时用指甲试试刀刃。刀头是新换的,好像还不那么锋利。长长的刀柄不知用了多少年了,手握的地方被汗水浸渍,让老茧摩擦,已经变细、发亮,呈着暗红色。他对草的长势一定很满意,从他那隐藏笑意的皱褶里和映着绿波的瞳仁里,看得出他爱这草甸子,爱这贫瘠的、熟悉的土地。

一过立秋,挂锄了,草也成熟了,大家便开镰割草。男人们打草用大扇刀,妇女和孩子们用镰刀。扇刀把长、镰宽、刃利,刀和刀把成仰角,一抡就是一个扇面形,一会儿就是一大片。但扇刀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不仅凭力气,还得有技术。

只见磕巴舅舅光着膀子,赤着脚,脖子上搭个被汗水浸透已经变黑了的破毛巾,叉开双脚,用扇刀打草,正打反合,左右开弓,刀片贴着草根、地皮,“刷——刷——刷”,随着这悦耳的、有节奏的“刷刷”声,双脚一点一点向前挪动,赤脚踏着茬子,硬是踩出两条平行线,一趟一趟新打的草甸子,在他脚上延伸,延伸……像刚刚犁过的田垄。他那赤条条的脊背,由于长期被太阳烤炙,闪出紫蓝色的光,仿佛镀上了一层珐琅。

我、大青哥、小草这么大的一群孩子,这会儿便分别跑到自家的园子里,掰来几穗青嫩的包谷,削几根树签把包谷插在草地上,下边拢起一堆干草,点燃,火借风势,干草烧得噼噼剥剥地响,散发出浓重的苦艾味,就连烧熟了的包谷也染了这种草香。我们吃,大人们也吃,谁赶上了谁就吃。那滋味,绝不比城里人把面包、香肠、啤酒带到郊外进行野餐差多少。庄稼人苦是苦点儿,但庄稼人有庄稼人的乐趣,

“太美了,你是不是在作田园诗 !”妻大概被我的情绪所感染,或者是被草甸子迷人的景色所激动,脸上闪出动人的光。

“离家还远吗 草甸子还在吗 大青哥、磕巴舅舅现在在哪儿 对了,还有那个小草。”

我真不知怎么回答她好。因为草甸子实在太平凡了,磕巴舅舅、大青哥、小草也实在太平凡了。但,心灵在呼唤我,借着妻子的发问,于是,我将这平凡的草甸子以及草甸子上平凡的人物继续讲下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人公“我”在回乡途中向妻讲述以前的草甸子和草甸子上的人和事,是希望妻子能对此感兴趣,理解“我”对故乡的情感。

B. “我”对草甸子大小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侧面反映了“我”的成长——随着走出草甸子,走出家乡,“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C. “我”推测和“磕巴舅舅”的血缘关系是源于同村内很早以前的“沾亲带故”,乡亲屯亲,农村自然村落中乡情与亲情常常是相融的。

D. “我”讲到“常常结伴到草甸子上捉蚂蚱”的回忆,是为了抒发童年时三个要好的小伙伴一起去抓蚂蚱却抓不到的遗憾和失落之情。

7.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对故乡回忆的叙述中,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而成人视角让草甸子上的人和事更显生动、真实。

B.编织草制品的文段运用了排比和铺陈的手法,写出草制品的样式种类之多,突出了磕巴舅舅手巧的特点。

C.磨刀、割草这两处细节,不仅有力地刻画出了庄稼人的勤劳能干,还传达出了一种独属于乡村的诗意美。

D.烧干草、烤包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体验,令人感受到庄稼人的乐趣。

8.文末说“我真不知怎么回答她好”。“我”为何“不知怎么回答她好”?请简要分析。(4分)

9.如果让你接着往下写这篇小说,你会写草甸子还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好猎,大夫谏曰:“晋楚敌国也,楚不谋晋,晋必谋楚,今王无乃耽于乐乎?”王曰:“吾猎将以求士也,其榛兼刺虎豹者,吾是以知其勇也;其援犀将见者,吾是以知其劲有力也;罢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汤之时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烂石,于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节耶?使人疾耶?芭苴行耶?谗夫昌耶?宫室营耶?女谒盛耶?何不雨之极也!”盖言木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诗云:“上下莫瘗,靡神不宗。”言疾早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谤,又树大雠;意气易动,跷然不固;耳不可以听,目不可以视,口不可以食,购中大扰,妄言想见。临死之上,颊倒惊惧,不知所为。用心如此,岂不悲哉

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自有道者论之则不然此荆国之幸。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节选自《吕氏春秋·情欲》)

【注】荆庄王:又称楚庄王(——前591年),楚穆王的儿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世人之事A君者B皆以孙叔敖之遇C荆庄王为幸D自有道者E论之F则不然G此荆国之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煎,使动用法,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煎”用法相同。

B.靡,没有,与《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相同。

C.疾,痛恨,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D. “乎”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乎”意思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们劝谏楚庄王现在晋楚两国形势危急,不要沉迷于打猎,他们认为有志向的人不会做没有目标的事情。

B.商汤因为连续大早七年而令入向山神河神祷告,并从政令是否适度、是否使百姓遭受痛苦、是否贪贿成风等方面进行反思。

C.圣人和俗主都有情欲,不同的是圣人遵循节度以克制欲望,而世俗的君主缺乏对情欲的克制,所以动辄灭亡。

D.世俗的君主一味地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会招致百姓怨恨指责,给自己树起大敌,容易动摇意志,变化迅速而不坚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罢田而分所得,吾是以知其仁也。

(2)盖言未已而天大雨,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14.对于好猎一事,楚庄王本人和“有道者”看法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①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见黄花③处。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插花:重九习俗,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有诗云“菊花须插满头归”。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⑧黄花:菊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标题“甲午重九牛山作”,点明写作时间是重阳节,词人顺应习俗登临牛山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炊烟三两人家住”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宁静安详的景象。

C.词人欲携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山路阻隔,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

D.虽然词人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但此词行文疏放,流畅自然,了无斧凿痕迹,是一首真率见性的诗作。

16.全词是如何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以“樽”酒器来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各自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表达欢聚和祭奠之意。

(2)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借助典故说明自己坚持改革、义无反顾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3)长江水势汹涌奔腾,磅碡壮阔,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描写“长江”景色的诗词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新中国一个平常的早展。这个早展,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常——今天,是共和国的75岁华诞!在这个日子里,作为华夏儿女,哪个不____A____?谁人又能不激情昂扬?

昂扬,是稻菽卷起千层浪;昂扬,是丰收画卷醉心房;昂扬,是处处昭示着关好的光景;昂扬,是火热的生活托举着逐梦的希望……

75年筚路蓝缕,75载改天换地。我们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出这些奇迹,我们靠的是什么?

是河南林县人民苦战十载春秋,“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壮志;是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苦干实干;是“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掷地有声的誓言,“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共和国已然挺起了胸膛:瞧,我们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瞧,“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已不再是梦想,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由我们开创。

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____B____,也不会一帆风顺,还有多少个“高地”有待我们去抢占,还有多少道关隘需要我们去夺取!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闯关夺隘进行了系统部署——那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

再创辉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万千事实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创造发展奇迹、战胜风险挑战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再创辉煌,(①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必须恪守,容不得丝毫彷徨。

再创辉煌,一定要融入守正创新的智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② ),引领时代。知常明变、自立自强,让“中国之制”的优越性更加凸显,“中国之治”的生命力更为健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标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①②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作修改并完整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第二段画双横线的句子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句式、韵律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分)

22.文中加点的“迈”字,有人认为可以改成“走”,你的看法是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应当”,而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我愿意”。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读读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19 分)

1. B

从材料一可知,40篇报告中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 - 40%,有12篇达40% - 50%,有13篇高达50%以上;有24篇纯粹杜撰了10% - 20%的细节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虽然主要事实错误的比例较高,但杜撰细节描述的篇数较多,且杜撰率的范围也较大,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主要事实错误所反映的问题比杜撰细节所呈现的问题更加严重。

2. B

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假如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它们”,并不是因为成见背后的观念网络是一张粗糙的皮相,我们就能迅速识别、控制并愉快地矫正成见,而是因为我们的哲学观念让我们能够认识到成见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控制和矫正它们。

3. D

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对公众的影响,包括信息量大、难以筛选、真假难辨以及公众通过自主收集和判断信息等。A选项中用户在海量促销信息中难以筛选出真正所需商品,体现了信息量大和难以筛选的特点;B选项中网友通过点赞、评论、分享形成“热搜”潮流,体现了公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参与和互动;C选项中公众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做出综合判断,体现了公众自主收集和判断信息的特点。而D选项中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组通过取证和咨询专家等方法深入调查还原事件真相,与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公众的反应关系不大,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

4.参考答案:

①充分讨论了不同情况下规则和哲学观念如何影响认知方式,观点更全面。(1分)

②构成对比,强化自身论点,更具思辨性。(1分)

③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缜密。(1分)

④形成排比,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体现连用假设论证的效果,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

①实验验证:引述哥廷根心理学会议观察实验(1分),阐述了成见会影响事实报道的真实性的观点(1分)。

②日常观察:以现代生活匆忙的日常现象(1分),阐述了隔闽导致成见必然发生的观点(1分)。

(或:以人们对后妈、商人的偏见认识,阐述了成见让人们片面化看待问题的消极影响)

③理论分析:援引李普曼对成见作用的分析(1分),阐述了成见的积极作用与理论肓点(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二)(16 分)

6. D(“我”讲到回忆,是为了抒发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不是遗憾和失落之情。)

7. A(使叙述生动、真实的是儿童视角,非成人视角。)

8.①草甸子及草甸子上的人都很平凡,“我”不知如何向妻子传达出他们虽平凡却饱含自己深情的那种感受。

②时过境迁,“我”不清楚草甸子现在的状况以及那些人的现状,所以难以准确回应妻子的诸多疑问。

9. 示例一:草甸子还在。理由:①从情感角度,草甸子承载着“我”及乡亲们诸多美好的回忆,如童年玩耍、劳作等,是故乡情感的寄托,作者可能不舍得让其消失,会保留这份美好。②从现实角度,农村虽可能有发展变化,但一些传统的土地、场景等也可能保留下来,草甸子或许经过改造等依然存在,继续见证着乡村的生活。

示例二:草甸子不在了。理由:①从时代发展角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可能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开发等,草甸子可能因被开垦为农田、用于建设等原因而消失。②从主题深化角度,草甸子的消失能更深刻地反映出时代变迁对传统乡村生活及情感寄托物的冲击,引发人们对乡村发展与传统保留的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DG。

11.D。解析:D.“乎”都相当于介词“于”,在。

12.A。解析:“他们认为有志向的人不会做没有目标的事情”错误,从原文“故曰:苟有志则无非事者,此之谓也。”可知这并非大夫们的观点,而是《说苑·君道》的观点。

13.(1)打完猎能分享他的猎物,我因这件事看出他是仁义的。(解析:“罢田”,打完猎;“是以”,因为这件事。各1分,句意2分。)

(2)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回应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

(解析:“未已”,没有说完;“效”,模仿、仿效、随着。各 1 分,句意 2 分。)

14. ①楚庄王认为自己打猎是为了考察物色人才,使楚国安定。

②“有道者”认为他打猎是为了贪图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

(答出考察物色人才1分,使楚国安定1分,贪图享乐1分,满足自己的欲望2分)

解析

①材料一中的“吾猎将以求士也”“因是道也而得三士焉,楚国以安”可知楚庄王打猎是为了借此考察物色人才,最终使楚国安定。②材料二中的“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俗主亏情”和“荆庄王好周游田猎,驰骋弋射,欢乐无遗”可知“有道者”认为楚庄王打猎是为了贪图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爱好打猎,大夫向他进谏说:“普国和楚国是相互敌对的国家,即使楚国不去进犯晋国,晋国也会来进犯楚国,现在大王您难道不是太沉迷于享乐了吗?”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寻求人才,能用棒薬来剩杀虎豹的人,我因此知道他是有勇气的。能与犀牛枪夺,与咒搏斗的人,我因此知道他是有力量的。打完猎能分享他的猎物,我因这件事看出他是仁义的。通过这个方法,得到这些贤士,楚国就可以安定了。”所以说:有志向的人,就没有一件无目标的事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汤统治的时候大早了七年,河堤崩塌河流枯竭,天气炎热,把沙子晒焦,把石头晒烂,于是派人拿着三足鼎,供奉山川,让他们祷告说:“是政治不清明吗?让百姓困苦吗?行贿的人很多吗?进谗言的人很活跃吗?宫室太奢侈吗?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很多吗?为什么这么久不下雨!”话没说完就天降大雨,所以上天对人,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回响随着声音一样。《诗》说:“祀天祭地莫祭品,没有哪个天地神灵不敬率。”就是表达痛恨旱情啊。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天生育人而使人有贪心有欲望。欲望产生感情,感情具有节度。圣人遵循节度以克制欲望,所以不会放纵自己的感情。耳朵想听乐音,眼睛想看彩色,嘴巴想吃美味,这些都是情欲。这三方面,人无论是高贵的还是卑贱的,愚笨的还是聪明的,贤明的还是不贤明的,情欲都是同样的。即使是神农、黄帝,他们的情欲也跟夏架、商封相同。圣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由于他们能克制自己的情欲。世俗的君主缺乏对情欲的克制,所以动辄灭亡。世俗的君主对于外物,总是想得到不可得到的东西,追求不可满足的欲望,这样必然大大丧失生命的根本,招致百姓怨恨指责,给自己树起大敌。他们意志容易动摇,变化迅速而不坚定。耳不能听,眼不能看,嘴不能吃,心中大乱,胡言乱语,胡思乱想。临死之前,神经错乱,惊恐万状,行为失常。耗费心力到了这个地步,难道不可悲吗?

世上侍奉君主的人,都把孙叔敖受到楚庄王的赏识看作是幸运的事,但是由有道之人来评论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这是楚国的幸运。楚庄王喜好四处游玩打猎,跑马射箭,欢乐无比,而把治国的辛苦和作诸侯的忧劳都推给了孙叔敖。孙叔敖日夜操劳不止,所以才使楚庄王的功绩在史册记载,流传于后代。

(二)诗歌鉴赏

15.B。

【解析】“勾勒出异乡宁静安详的景象”错误。“炊烟三两人家在”是以寥落人家的稀疏炊烟,勾勒出异乡的偏僻荒凉景象,点染出“飘然客路”的阒寂凄凉,并非“宁静安详”的景象。

16.①比喻。“日月跳丸,光開脱兔”运用比喻手法。写岁月步履匆匆,表达作者对流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喟。

②用典。“向来吹帽插花人”运用“重九登高”的典故,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表达了人生迟暮、岁月无情、人生无常的无奈与伤感。

③双关。“老臭征衫”一语双关,既指“征衫”已残旧破损,也指词人已至垂暮之年,表达对流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无奈。(每点2分,答到3点给满分)

(三)默写

17.(1)举匏樽以相属,一尊还酹江月

(2)谋定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分)

18.答案:A.心潮澎湃B.一蹴而就

【评分参考】本题2分,1空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答案:①关键是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②创新才能把握时代。

(每句2分,共4分。)

20.答案: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修改正确1处2分,2处4分。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完整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1.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半收的稻菽比作千层浪,生动形象展现了丰收的景象,极具画面感。②使用整句的句式,将“昂扬”进行具体阐述,四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生动展现了祖国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场景,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③语句中音节押韵,如“浪”“房”“望”,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韵律感。

(1点2分,2点4分,3点5分。修辞可选:比喻/拟人/反复/移就/排比。句式可选:整句/排比句。若修辞、句式、韵律角度重复,则只算一次得分。同时答排比修辞和整句句式,则在两者艺术效果分析时观点不能完全重复)。

22.答案:①用“迈”宇比“走”好。

②“迈”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大步向前走路的动作。

③“迈”用在此处,更能强调出共和国75年取得的进步(突破、成就)。

(每点1分,共3分。)

23.材料审读

1.分清几元,抓住关键词:

二元,“我应当”与“我愿意”。

“我应当”,是社会外在对人的要求,以及自己根据理性,分析现实,做出的判断。

“我愿意”,是自我的情感倾向,依据感性,对自己的行为动机做出的阐释。

2.厘清关系,辩证思考:

并列关系:在一些情况下,“我愿意”与“我应当”可以并存。

矛盾关系:“我应当”与“我愿意”有时会有矛盾,理性与感性冲突,个人内在需求与社会外在规范发生矛盾。这时,应该遵从理性。

递进关系:“我愿意”是“我应当”的基础,没有“我愿意”的支撑,“我应当”就缺乏动力,甚至不能实现;“我应当”是“我愿意”的升华,社会运行,个体的发展,都需要以“我应当”为规范。人的成熟在于从“我愿意”走向“我应当”。

当然,也可以把“我愿意”当成是“我应当”的升华,即将应作该做之事,变成想做要做之事,内在情感认同“我应当”,外在行为体现“我应当”。这时,“我应当”就成了“我愿意”。

3.深度思考,理论拓展: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在任务上获得成功和成就感的动机。成就动机的特点是追求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成功和失败敏感,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成就动机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效能感,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信心和期望。这种类型的动机在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够促使人们不断学习和发展,追求更高的工作成就和满足感。

第二种类型是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控制和影响他人的动机。这种类型的动机表现为追求领导地位和影响力,追求权力和控制他人的行为和决策。权力动机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中心和竞争意识,对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有较强的追求和期望。这种类型的动机在职业生涯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它能够促使人们在组织中担任领导角色,影响组织的决策和发展。

第三种类型是关系动机。关系动机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友好关系的动机。这种类型的动机表现为追求和谐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关系动机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这种类型的动机在职业生涯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它能够促使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范文展示:

理性为引,行应当之事

立身行事,“我应当”是准则,而更多人遵从愿望,把“我愿意”当作指南。“应当”与“愿意”之间,人们有时会动摇、矛盾,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选择?

“应当”,代表一种责任、一份义务,是人在理性指导下赋予自身的准确定位。它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偏航。拿起手机,理智告诉我们,我应当自律学习。与父母冲突,我们极力控制自己,收回伤人的言语……这样的理智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指导正确方向。

“愿意”,代表一种情感、一种欲望,它的作用是双面的,时而让我们昂首阔步向前,时而使生活偏离航向。如果仅仅以“我愿意”为原则指导生活,我们就将陷入完全的放纵与堕落中,随波逐流,失去对自身的控制。

立身行事之准则,在于以“我应当”控制“我愿意”,保持理性,时时自制。

康德出名的日常作息表,让我们感叹其生活之自律。能写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人,在实践中也用严格的理性指导自己生活。大至为国为民,有一个文科梦的钱伟长面对民族危亡,意识到他“应当”投身于物理事业。“责任”一词重于泰山,并非人人都可担当,更非人人愿意担当。抛却责任,不想“应当”,是极容易的事。多少贪官,忘记对人民的责任,放纵欲望,追逐“我愿意”,终深陷囹圄。唯有用“我应当”的理智控制“我愿意”的欲望,用“我应当”的责任超越“我愿意”的迷离,我们才不至于“以形为心役”,才不至于成为随波逐流的奴隶,才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立身行事之法宝,在于用“我愿意”辅助“我应当”。

“应当”与“愿意”,并不完全对立。柏拉图崇尚的“哲学家”式精神,强调发自内心认同“我应当”,即“我应当”正是“我愿意”。当今,国家提倡青年学生将个人选择与国家事业统一,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就体现了这个道理。当我们面对应当与愿意的犹疑时,这样做可以实现自洽,不必陷于责任与欲望割裂的痛苦,这也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要义之一。

以“我应当”为根本准则,追求生活之理性、人生之自制;恰当地控制、运用“我愿意”,以认同责任,实现自洽。此即立身行事之道。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