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恐惧教育”:儿童大脑成熟的绊脚石

2024-09-04 来源:化拓教育网

《青春变形记》剧照

近日,两名乘客将飞机上哭闹不止的一岁多女孩抱离奶奶身边,关在机舱厕所内“立规矩”的视频引起了公众的愤怒。这种带有监禁性质的恐吓儿童行为,哪怕由监护人来施行都有巨大的争议,更不用说是飞机上的陌生人。这种由“厌童”引发的成年人的傲慢侵犯了儿童的边界,也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不过令公众不解的是,事件中女孩的家长并没有认识到“恐惧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并且没有尽到保护自己幼小孩子的职责。在《非暴力养育》一书中,作者盖冈指出了“恐惧教育”对儿童大脑的伤害,并且认为许多人信奉的“挫折教育”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得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遵守规矩’这样的话,似乎这就是教育的关键。但生活本就充满了挫折,没有必要刻意添加。”

撰文 | [法]卡特琳娜·盖冈

《非暴力养育》,作者:[法]卡特琳娜·盖冈,译者: 窦镭,出品方: 湛庐文化,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4年2月。

恐惧教育:

儿童大脑成熟的绊脚石

恐惧和压力会从多方面影响孩子,阻碍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区域发育成熟。因此,成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应该认识到恐惧教育的负面影响。

成年人的恐惧教育有两面性。一方面,成年人通过威胁、瞪眼、大喊大叫,甚至打孩子等方式,制造恐惧来“降伏”孩子。另一方面,成年人自身可能长期处于恐惧之中,并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孩子。这两种恐惧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有害的。

在这个极其敏感的年龄段,孩子对于快乐和生活的渴望,有可能受到抑制,也可能受到鼓励。因此,如果孩子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我们当然要先让他们脱离危险。相反,如果没有危险,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吧,不过要小心点。”8~14个月大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开始通过触摸来探索世界。虽然他们可以听懂成年人说的“不行,别碰这个”,但并不明白“禁止”的含义。因此,当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时候,应该平和地表达出来,别吓着他们,温柔地让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别的事物,带他们远离危险,并用简单的话语告诉他们为什么这很危险。

当然,我们得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要把那些危险、易碎或者对我们很珍贵的东西放在他们够不着的地方,以免出现意外。否则,成天跟孩子说“这很危险,别过去”就会压抑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前进、探索、发现的欲望。这会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变成胆小怕事的孩子。

《青春变形记》剧照。

我们可以用平和的方式为孩子划定界限,如果孩子想要接近危险区域,我们可以用一些有趣且安全的活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效的,可以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理解危险是什么,从12~1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说“不”的高峰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建立自我意识,会坚定地表明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个月。

共情与温柔:

有效划定孩子的行为界限

为孩子划定界限和为我们自己划定界限的前提是一样的,不能伤害到自己和他人。为孩子划定界限非常重要,关系到孩子的安全和教育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向孩子传达这些界限。如果我们以温柔、耐心和符合孩子年龄的沟通方式来传达,他们就会平和地领会并接受。如果我们用强制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那么亲子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孩子就会变得叛逆或者畏缩。然而,划定界限并不是教育的核心。

我们经常听到“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得让他们学会面对挫折,遵守规矩”这样的话,似乎这就是教育的关键。但生活本就充满了挫折,没有必要刻意添加。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向他们传达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仅仅依靠划定界限来传达价值观,而忽略了生活中充满快乐和创意的那一面,我们就会培养出一个畏首畏尾的、不快乐的孩子。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会被成年人扼杀。

当父母一直说“不”却没有提供其他选择时,孩子会模仿父母,采取和他们一样固执的态度,经常说“不”,并且这个说“不”的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导致不必要的亲子冲突,阻碍孩子进入一个对他们来说更有趣的阶段,在那里他们可以说“是”,并享受生活。惩罚孩子,让他们感到害怕,也是非常有害的。这会让孩子对成年人产生惧怕,而不是尊重。

《青春变形记》剧照。

家庭冲突是孩子主要的压力来源。许多研究表明,在家庭中调节冲突的方式,会对孩子在当前和未来的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学习,如果他们每做错一点事情,成年人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你怎么能这么做,真是不可救药,我管不了你。”孩子会被吓到,父母的愤怒让他们心烦意乱,生出无法克服的挫败感。除了为没有达成自己的愿望而感到沮丧,他们还会感到恐惧、愤怒、不理解、悲伤,并对父母产生不信任。于是他们开始哭泣、大喊大叫、试图攻击父母或者愤怒地丢出玩具。这种愤怒让他们无法思考、无法理解不让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孩子内心深处对于父母的不信任感会深深伤害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也显得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一直以为可以通过教训和惩罚来让孩子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恰恰相反,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成年人而表现出服从,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将这些行为方式记在心中。我们经常说的“小霸王型”孩子,通常就是他身边成年人的态度写照。当一个孩子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时,观察一下他身边的成年人,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就是在模仿他们。

相反,如果成年人不轻易让步,而是以平和耐心的方式与孩子沟通,那么孩子就不会因为成年人的态度而产生恐惧或愤怒。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慢慢理解“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以不能做某事”,并学会在被阻止做某件事情时,保持平静,避免制造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即使因为不能做一件事而产生愤怒情绪,这种情绪也不会持续太久。孩子会很快理解或认识到其中的原因,他们也会保留对父母的信任,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他们也可以轻松地从失望的情绪中恢复平静,然后继续玩耍。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及时摆脱失望和沮丧的情绪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之一。尽管失望和沮丧难以避免,但恢复得越快,在生活中获得快乐的能力就越强。

然而,如果孩子经常目睹父母争吵、相互攻击甚至实施暴力行为,且双方都坚持自己是对的,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对同伴做出相同的事,变得专横霸道。此外,这种经历还可能对他们的大脑和行为模式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目睹家庭暴力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创伤经历,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攻击性行为等后果,甚至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哈佛大学学者崔吉旭(Jeewook Choi)对曾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年轻人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实验组的20人在3~16岁曾目睹过家庭暴力,平均时长达9年;而对照组的27个人则生活在和睦的家庭中。研究人员发现,实验组的人的大脑皮质连接不同区域(额叶、颞叶和枕叶)的神经回路中,髓鞘化的过程发生了改变,而对照组的人未有异常。这些年轻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甚至出现了分离障碍。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能表达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尽管存在观点上的分歧,但依然能够正常交流、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那么孩子也能够从中学会如何与同龄人建立更和谐的关系。

紧张日常:

孩子每天面临各种“小压力”

与那些严重的情况相比,孩子其实每天都要面临许多微小的压力。一大早,父母就开始着急,因为他们不想上班迟到。他们必须先把孩子送到保姆家、托儿所或幼儿园,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没时间了!”

然而,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孩子在五六岁之前并没有时间观念,他们积极地活在当下,喜欢慢慢做事、胡思乱想、玩耍、编故事,还活在各种想象中,没有责任意识。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早上起床、洗漱、穿衣服、吃早饭,对他们来说都需要不少时间,而这与父母的意愿完全不同。于是,父母开始变得焦躁,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我们要迟到了!赶紧穿衣服吃饭,别拖拖拉拉!”然而孩子却仍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悠悠,不急不躁,这进一步加剧了父母的愤怒和不理解:“他就是不听话!我说什么都没用!我们要迟到了,他还不当回事。他就是故意的,我敢肯定,他在成心气我!”

到了吃饭时间,他们不想上桌。即使好不容易坐下,他们也永远不会像父母所期望的那样吃饭。他们不饿,也不喜欢父母给他们准备的食物。结果,原本温馨的晚餐变成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弥漫着紧张、愤怒、沮丧和误解的气氛。

到了晚上,父母的压力又增加了。孩子需要洗澡、写作业。“晚上我不想让孩子睡得太晚,我想让他8点就睡觉,所以我得一直催他,这都是为了他好……然后我和他爸才能安静会儿,喘口气。”但是孩子却不想加快速度,他们想玩,也需要玩,想平平静静地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想被不停地催促和唠叨。

以上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简单总结,描述了日复一日的各种紧张和压力事件。这种压力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筋疲力尽。

《青春变形记》剧照。

虽然这些情况单独看都不严重,但是这些微小的压力日复一日地重复,会永久性地破坏亲子关系。孩子会感到烦躁、紧张、悲伤、恐惧、愤怒、焦虑,且认为自己被误解,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候,父母会误认为孩子真的有行为障碍,又会感到担心、无助或自责。

同时,父母有时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觉得孩子任性、专横,像个小皇帝,什么事都得依着他们,因此必需“驯服”他们。父母失去耐心,对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从而加剧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

此外,孩子还会面临来自家庭之外的压力,例如在保姆家、托儿所或学校中的压力,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更加脆弱。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非暴力养育》一书。原文作者:[法]卡特琳娜·盖冈;摘编:王铭博;校对:刘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