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要教孩子学会“审美”还要学会“审丑”

2024-08-02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迁,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我们的父母都难给我们受用一生的东西,我们也注定无法在既定年龄,科学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全部。

我们需要在不断地回望中反思、调试自己,赋予家庭充满韧性的成长型文化,培育能够拥有成长内驱力的孩子。

为此,本刊特别开设此专栏,让读者跟随作者的成长体会,一起感受时代发展背景下,家庭教育本身的发展。

——编者

据媒体报道,日前,某地一少年因为老师的一番过于强硬的批评,选择了跳楼自杀。近几年,舆论曝光的研究生因为导师的不当管理而选择自杀事件亦不鲜见。就此事件,笔者看到一篇特别有说服力的分析性文章,大意是,未谙世事的孩子们的小世界盛放不了太多东西,倡议大人对孩子们温柔以待。笔者很是认同。反过来也想提醒家长们,尽管我们希望成人社会做到儿童友好,能够对孩子们温柔以待。但无论如何,那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孩子们在俗世间生存,随时可能遇到“恶、粗暴和不公。”教师的素质也一时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做家长的,我们还要教孩子们学会辨识丑陋,直面丑陋。比如,我们要教孩子,“面对他人的批评,你也需要去审视,他是否基于事实,他的评判是否合理。如果不是,你可以屏蔽或者选择其他的方式远离。总之,面对粗暴和不合理的周边环境,要选择保护自己,不能一任他人伤害,更不要自我伤害。”

笔者生活在一个贫困但充满爱的家庭里,从小听着《岳飞传》《杨家将》这些精忠报国的故事长大,也常常跟着邻居阿姨去听曲剧看豫剧,《铡美案》《卷席筒》等等,在悲怆高昂的曲调中,伴随着最终的正义压邪,感受到社会尽皆公平正义,爱与美好。加之儿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安静地在父母精心营造的港湾中学习、做梦,听了很多广播剧,在跨越时空的声音回响中,产生了悠远美好的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父亲乐善好施、勤劳乐观也充满理想,他是那个时代县城里少有的高中生,自儿时起,他便鼓励我们奋斗,长大为社会作贡献。一路走来,也多遇恩师。

渐渐地,感性世界中的这些美好让笔者淡忘了小说故事中其实还写过现实中的很多“恶”。加之学教育学的背景,笔者总习惯性地发现、感悟人性人格中的美,好奇人们身上的这些美好的特质都是怎么来的,习惯性地感受、传递着人性中的美好一面。以至于了解自己的朋友提醒说,“你总是特别容易发现、放大美好,对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认识、准备不够啊!”

而和另外一个常常容易悲观的年轻人交流,我问她,“为什么对身边的美较少感知?”这个仅有二十多岁的姑娘告诉我说,“我父亲在纪委工作,我从小是看着《今日说法》长大的。”也许,这位在纪委工作的父亲看到了人性身上很多不可思议的“恶”,从而让孩子从小就提高警惕。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这个姑娘的家庭教育恐怕都是不够全面的。我的成长历程和家庭教育背景让我对“恶”少准备也少防范,只是在一次次遇见时,颇为不解和震撼,因为儿时习惯性的模式只有爱,习惯性地选择去记忆爱,对人性中的丑陋不容易相信而且会有意识地选择遗忘,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地扮演起东郭先生的角色也是有的。当然,好处是对生活总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遇到伤害很容易自愈和平复。而这个姑娘的家庭教育也让这个姑娘遇人遇事太过悲观,未曾交往,已经警惕设防,不容易打开心扉,不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今天反观,作为父母,利用身边或舆论中的新闻事件,在餐桌上给孩子不经意间聊些“丑”也是必要的。而在看着《今日说法》长大的这位年轻人的家教中,也很是有必要增加更多人类社会中的温暖和亮色。

社会学上有和谐论和冲突论之说,现在看来,其实,这个社会兼具和谐和冲突两面。作为生活在俗世中的人,面对漫长的一生,需要能够感受美好、创造美好、传递美好,也需要辨识恶,需要有直面恶敢于斗争的勇气、善于斗争的能力。而“不能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我伤害”则是底线。

当然,丑陋和冲突还是两回事儿。在这个社会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背景下,冲突很常见,很多时候,普通人生活中间的冲突本身并无善恶之分,甚至冲突双方各有合理性,并不意味着谁美谁丑,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可以分出高下:有的人一遇冲突,便想到自己被害,便罔顾事实和规则,去施害于人,这样的冲突处理方式自然需要被批判被摒弃了。但有些人则能够用理性的思维面对冲突,促进多赢,拥有化冲突为和谐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这同样是种值得倡导的“美”。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