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筑牢文化根基,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海淀思考

2024-08-02 来源:化拓教育网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10日电 9月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74周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筑牢文化根基,赋能思政教育——敬德书院秋季会讲”。

据介绍,此次会讲旨在积极引导海淀教育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筑牢青少年中华文化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启智润心,构筑时代新人的信仰之基、智慧之识、实践之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基赋能。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师应当传承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大思政课”底蕴,切实发挥铸魂育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认识理解社会与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

海淀区教委基教二科科长田圆谈到,思政教育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不仅需要一批引领时代的教育家,更需要无数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线教师。要重点做好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努力为教师研发并提供丰富、切实的研修课程和交流互动场域,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工作实际,提升研修效能。“榜样”是可以看得见的旗帜,是能够摸得着的标杆。要树立更多的育人榜样,激励教师向优秀者学习,向优秀团队看齐,不断激发教育教学实践创新。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表示,作为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提升师德与育德能力。要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学校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和育德价值,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学科育德是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师德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育德能力的集中体现,要抓住课堂落脚点,创设真实情境,关联学习与做事做人。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戴熙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要疏通知远,既要疏通过去和现在,更要知远未来,由此建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信仰,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澎湃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跨学科跨学校协同创新。海淀区作为北京市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和实践研究示范区,希望能够发挥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产生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实践成果。

会上,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福万教授,中共中央党校 ( 国家行政学院 )任俊华教授、王学斌教授分别做主题发言。认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指引,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坚守和不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清华附小副校长、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梁营章,人大附中政治教研组副组长王莹莹结合教学实践与会分享。

会场外,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同步进行,墨染秋日,情怀高古,道艺合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