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 同步作业

2022-07-24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3课《孟子》三章 同步作业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饿其体肤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空乏其身(kòng) 寡助(guǎ)

B.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ān) 妾妇(qiè)

C.富贵不能淫(yín) 畎亩(quǎn) 胶鬲(gé)

D.傅说(yuè) 百里奚(xī) 法家拂士(bì)

3.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先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列举古代圣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磨炼的观点。

B.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人的故事证明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B.人恒过(犯错误)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6.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所以/动心忍性

D.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情景默写

7.填空。

(1)《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______) (学派)经典之一。孟子,名(______),(______) (时代)中期思想家、教育家。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能否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准则。请调动你的积累,举出一个能够体现这种大丈夫精神的事例,不少于100字。

四、综合性学习

9.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_______________;“(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注)①崤(xiáo):山名。渑(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恒过

(2)衡于虑

(3)予故尝曰

(4)化而为灰烬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12.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_______的观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失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之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②游:游说。③嚣嚣:无欲自得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谓宋勾践曰 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不知,亦嚣嚣 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16.乙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很好地诠释了甲文“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一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发:舜发于畎亩之 征于色,发于声

B.乱:猿鸟乱鸣 行拂乱其所为

C.劳:劳其筋骨 无案牍之劳形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是陋室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9.以画线的句子为例,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

20.结合上面文言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导致“国亡”的因素有哪些?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吏①,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主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发政举吏:发布政令,任用官吏。②侍御:侍奉君王、贵族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孟子·离娄上》)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2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

(3)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

(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的中心观点是“得民者得天下”。

B.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甲文最后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相当于乙文的“得天下”)。

D.甲文所论述的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与乙文的“其心(民心)”相同。

24.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④!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下》)

(注释)①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②蒙袂辑屦:蒙袂,用衣袖遮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语气词,喂。

25.(甲)文选自《孟子》。孟子,名____(人名),战国时期思想家,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2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

③黔敖左奉食 (_____)

④从而谢焉(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28.(甲)文中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29.(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个观点,与(甲)文中孟子“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2.B

3.AD

4.D

5.A

6.D

7.儒家 轲 战国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元朝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但他坚决拒绝,被元军杀害。

9.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示例:a.爱亲人 b.爱他人 c.爱民众 d.爱万物(或 a.亲亲 b.仁民 c.爱物;或 a.血缘之爱 b.人际之爱 c.物我之爱) 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

10.(1)犯错误 (2)同“横”,梗塞、不顺(3)曾经(4)成为,变为

11.(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们才干。

(2)天下太平无事时就罢了,如果有事,那么洛阳一定先遭受兵灾(兵乱)。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 真正,确实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对……说 也

14.(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15.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7.C

18.(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19.用同样的句式连举六个事例,形成排比,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文章说服力,体现了孟子散文善用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

20.(1)内无贤臣;(2)外无敌国、外患。(3)谄媚者众多,无从知道自己的过错。

21. 畔:通“叛”,背叛 域:使定居 恶:讨厌,厌恶 就:接近,靠近

22.(1)弃城而逃,这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2)百姓归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游,百兽奔向旷野一样。

23.B

24.两者不一样,“得道多助”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得天下有道”的“道”是方法的意思,这里指得到天下的方法。

25. 轲 儒家

26. 真正、确实。 准则、标准。 端着、捧着。 道歉

27.我正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落得这个地步!

28.“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没有独立的人格,更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29.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又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所以说曾子和孟子的观点不矛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