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宝宁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6日 14 版)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各地的探索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体制机制仍然是影响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从管理体制上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在办学体制、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绝对的主导权。这不仅没有为学校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空间,而且限制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影响了普通高中探索多元发展的可能,制约了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
具体到学校而言,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高度雷同,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校本选修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同虚设,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旁落,没有为每一位学生构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这就造成了“学校无特色、教学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三无教育”比比皆是。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关键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不利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安排,激发基层学校的办学活力;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选择需要,构建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体系。
建立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可以考虑建立“以省统筹,以市为主”的高中教育管理新体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省域内学校规模、结构、布局的科学规划,为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普通高中管理体制,优化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学费+生均教育经费+特色项目+绩效发展”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模式,引导学校“错位竞争,共同发展”。并在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的前提下,扶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普通高中。
赋权增能,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通过权力下放,赋予学校更大地办学自主权,尤其是要减少在学校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人事管理、资源配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行政干预。学校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一方面以国家课程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各类测试,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满足不同能力、不同志趣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挖掘自身优势,开发课程资源,建设一批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全面落实选修制度,实施学分管理,建立弹性学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减少国家课程的容量、降低课程难度、调整课程结构,在取消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导向为主的学科群,满足不同性向、不同层次、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需要,保障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在全面落实选修制的基础上,建立走班制、导师制和学分互认制度,实施学分管理,允许部分有潜能的学生免修或提前选修某些课程,并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的课程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打破普职分离的壁垒,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衔接。
通过考试制度改革,为学生的出路选择提供多种可能。考试制度是影响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性因素。基于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实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纵向衔接,并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真正体现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立交桥”作用,为学生的出路选择提供多种可能,从而科学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实现自主发展、多元发展。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