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皇 苎里 从接受美学看鸳鸯蝴蝶派的盛行 。王卉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 【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有影响又充满争议的文学流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鸳鸯蝴蝶派盛行的原因在于读者群定位准确、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将新的思想和艺术因素注入作品中。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接受美学;盛行 鸳鸯蝴蝶派(以下简称鸳蝴派)产生于清末民初,是中国文 学史上最为庞大的文学流派。它宣扬文学应以“游戏”、“娱乐”、 学作品要对读者发生影响,就不能不既联系着读者的接受前结 构,又对这种前结构形成某种超越,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读 者群不同,其期待视野必然也不相同,因而作家创作时头脑中 总要有个观念的读者在。伊瑟尔在《隐在的读者》一书中把这种 “作家在创作构思时里观念存在的为了作品理解和创作意向的 现实化所必须的读者”称作“作为意向对象的读者”。读者群定 位是满足读者阅读期待视野的前提。 “消遣”为目的,从而遭到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的强烈批判, 被认为是逆流,鸳蝴派作家被看作是流氓派的文人或是堕落的 文人。文学史上则把它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作为斗争和 批判的对象。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鸳蝴派小说在获取 读者、雅俗共赏方面确实取得了成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从博学之士到市民村妇,从有识之士到农夫少女,都喜欢上了 鸳蝴派小说。其代表性期刊有《小说时报》、《小说月报》、《半 月>、《紫罗兰>、《良友》、《自由杂志》、《红杂志》等,多达130余 种;大报副刊有《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等10余种; 小报有《新繁华报》等50余种。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寻 其盛行的原因。 鸳蝴派的盛行正在于他们将其读者定位在市民群落中,并 且尽力去满足读者建立在其接受前结构之上的阅读期待视野。 研究鸳蝴派,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多达130余种的鸳 派期刊,除了《琴心报》与《新声杂志》、《星》、《星报》是在江苏常 熟与苏州出版外,其余全是在上海出版。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上 海,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一方面使人堕落,同时又使人昏昏欲 一部无论多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之前,只 睡近于麻木。鸳蝴派以“游戏”、“娱乐、”“消遣”为宗旨的文学创 作,正是在极大程度上适应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读者群的需要。 是一堆文字符号。只有在阅读过程中,在读者的接受行为中,这 个文本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产生社会效果。阅读活动是将 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还原为鲜活生命唯一可能 的途径。 城市居民读者群处于信息中心地带,每天接触到大量新奇却又 转瞬即逝的信息,养就他们好新奇,爱赶时髦,思路开阔却又极 易受到暗示而发生从众行为的特点,作家就必须能为他们提供 世俗的、信息量大而新奇的作品。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接受活动不是像镜子一样消极地获 取作品的影像,作为接受主体,读者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他所受教育的水平、他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 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他接 受的“前结构”。正是这一“前结构”,构成他接受新东西的前提、 基础。他必须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未知的因素。 没有这“前结构”,或者他所要接受的思想完全超出他的“前结 当时的《文学周报》上,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因为一二人 作了几篇恋爱小说后,博得好的声誉和酬报……而现代一般知 识阶级的青年偏喜欢读这类书籍。因为销路愈大,这样的文人 愈多。而书坊店的玻璃橱窗内,这些自以为新文艺不伦不类的 书籍,也就愈多。 其实,鸳蝴派小说不仅仅局限在“言情”,它还包括有社会 构”,他就失去了接受的可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人是主体, 而人所构成的文本,即人的语言在历史传统中形成的种种文化 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黑幕小说等等。其中又以“言情”著 称,“鸳蝴”的命名也多指这方面。言情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 也是主体,人与文本互为主体,相互交流,交流以共同的已知为 基础,以获得未知、实现已知的扩展为目的,这种目的意向就构 第一篇长篇小说《玉梨魂》,当初就被誉为“与当时社会心理相 近,故颇得一部分之信仰”。《孽冤镜》也是当时一部热门作品。 这类创作,虽属“小言詹詹”,但因为作者着意于感情刺激,使读 成了接受者的期待视野。文学接受者正是以其期待视野作为一 种文化心理结构,对作品的影响进行选择,或融合,或排斥。文 [作者简介】王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0 0 0 者为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而扼腕叹息,时而慷慨,时而感喟, —— 堂 同时又勾引起不同读者对自己爱情婚姻生活的联想。《啼笑因 缘》在“一男三女”的多角恋爱中穿插了军阀强暴、滥施淫威和 待视野时,作家作品就拥有了读者。可以说鸳蝴派在这方面的 努力收到了相当的成效。 侠士(女)的反抗,增添了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曲折生动的故事情 节,深受读者喜爱。 社会小说如《广陵潮》在写儿女之情、家庭琐事的同时,腾 既然读者作为接受主体,是以接受“前结构”为基础,参与 作品主体的对话,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阐释,作家就要充分尊 重读者,相信读者的接受能力。仅仅满足了读者的原有视野是 不够的,因为这样仅仅是保证了双方共同的已知部分,它构成 了接受新视野的前提。当接受者与作品主体双方视野间距离等 于零时,读者便会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从而出现阅读 疲惫。鸳蝴派之所以能长期盛行,重要原因就在于,鸳蝴派小说 家在迎合市民审美趣味的同时,将新的思想和艺术因素注入了 作品中。如《玉梨魂》,就表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给人 们思想带来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大团圆”的悲剧结局表现出一 种新旧思想掺杂的观念,既反映出追求幸福的渴望,又表现出 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依恋,是对否定婚姻需要爱情的封建礼教的 出更多的篇幅揭露和抨击社会黑暗和人心险恶。《春明外史》在 《世界晚报》连载了六年,轰动一时。武侠小说如《江湖奇侠传》、 《三剑客》、《忠义大侠》等,多以民间传说素材,运用幻想、夸大 手法,写出的武艺一个比一个高强、法术一个比一个神妙的“奇 侠”。在结构上,又多为故事套故事,往往在情节惊险处戛然而 止、制造“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侦探小说如《霍桑探案》、《中 国新探案》、《东方罗萍探案》等都是情节曲折离奇,同时刺激读 者的好奇心理和破案的参与意识。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鸳蝴派为吸引读者,他 们从内容到形式无不考虑通俗化、世俗化、故事化。因此,他们 的接受者,有文化层次较高者,也有更多的普通读者,甚至一些 文盲、半文盲也产生了接受与传播的热情。 作为市民文学,鸳蝴派小说和市民读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反拨。像周瘦鹃的《恨不相逢未嫁时》、《真》也都表现了作者对 于婚姻爱情的觉醒,意识到封建婚姻的违反人性,从而歌颂自 这不仅表现在小说的内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贴近市井生活, 还表现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沟通。鸳蝴派小说家非常注意读者 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使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和读者的审美趣 味、接受能力的层次与程度相适应,因而长期受到市民读者的 喜爱。 鸳蝴派不少有影响的作家都采用过“报纸连载”的方式。这 种“连载”以尚未出版问世为前提,每(隔)日一节、一部分,常以 己的理想爱情。上海事变后,鸳蝴派写了许多“困难小说”,用以 表现自己对抗战的理解,表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 情,以及歌颂军民抗战的英雄事迹,用来唤醒国人,鼓励民气, 如张恨水的《卷战之夜》、《虎贲万岁》。 小说形式上鸳蝴派在实践中,还把西洋小说同改造中国传 统小说形式结合起来,采取不同记叙方式,力求符合现代潮流。 以《断鸿零雁记》为代表的抒情体、自传体长篇小说开创了中国 长篇小说形式的新纪元;以《雪魂泪史》为代表的日记体在某种 程度上为《狂人日记》的产生作了准备;《玉田恨史》中成功的心 理描写,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先声。鸳蝴派小说对传统小说 “大团圆”的结局进行了改变,鲁迅评价说“也竟到于偶见悲剧 的结局,不再都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总之,鸳蝴派作家在迎合读者审美趣味的同时,又召唤读者积 极参与对话,实现新的视野融合。 情节见长。由于它有从容而逶迤的故事,使阅读者产生一种关 心、参与意识。有时,还能让次日刊载的发展与自己所想是否印 证而使读者乐趣勃生。 另外,还有“集锦小说”、“悬赏小说”等多种“新发明”。“集 锦小说”,就是由第一人先写一段或一章,用“以下请某某续”的 点将方式,指定“某某”续写;第二人再点第三人,由此下来,终 成全篇。“悬赏小说”,是由某人先写一段,以下请读者各随己意 续做下去,侦探、言情、社会方面均可,但要求“与原文接得不露 痕迹”,然后从中选择最佳者予以奖赏。这种方法也颇受读者喜 欢,无形中使读者也成为作者。有时,作家还公开向读者征集素 材、滑稽内容。为增加吸引力,紧紧拉住读者,鸳蝴派作家不惜 【参考文献】 【1]张德兴,朱立元,等.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使出浑身解数。事实证明,当内容与形式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 【3】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o1. o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