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态监测血_HCG水平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

2023-09-16 来源:化拓教育网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4期 LabMedClin,February2009,Vol.6,No.4

#293#

诊疗与护理

动态监测血B-HCG水平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意义

杨 岚(江苏省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214002)

=关键词> 妇产科;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先兆流产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4-0293-02

果,观察3组病例在第6~8周的B-HCG水平及变化趋势。1.3 仪器与试剂 (ECL)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B-HCG检测的配套试剂盒亦由罗氏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及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数据以及同一组别各孕周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2.1 3组不同孕周的B-HCG值结果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流产组第6~8周的B-HCG值均明显低于同期先兆流产组和同期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各孕周(6~8周)间B-HCG值比较结果:先兆流产组和早孕组的B-HCG值在各孕周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流产组在6~8孕周间的B-HCG值无明显差异。

先兆流产是妊娠早期的常见病,病因复杂,患者一般因阴道流血伴或不伴有腹痛或腰酸而就诊。为提高确诊率,并对先兆流产的预后进行估计,本文对早孕期有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进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亚单位(B-HCG)定量测定并动态监测,在于探讨其值的变化在先兆流产中的临床诊断意义。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8月在本院就诊确定早孕并需进一步诊治的妇女103例,均未使用超促排卵药治疗,全部为自然妊娠。孕妇年龄20~43岁,平均28.2岁;入院时孕周5~8周,平均6.5周。所有病例分为3组,先兆流产组(即停经后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痛/腰酸,经常规治疗成功)40例;流产组(即停经后阴道流血和或下腹痛,经常规治疗后失败或自然发展为流产结局)30例;正常早孕者作对照组(33例)。3组病例的年龄与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3组病例动态检测血清B-HCG值,记录检测结

表1 各组不同孕周血清B-HCG值比较(mU/mL)

组别早孕组先兆流产组流产组 注:*

vP<

n334030

0.01。

第6周4009~50352v1261~58207*

90~22999

第7周10298~97955v10000~137443*

53~35821

第8周25601~146210v21603~192343*

514~10890

2.2 临床效果 先兆流产组患者(40例)经积极治疗后均获成功,临床表现为无阴道流血,无腰酸腹痛,复查B超示孕囊继续生长或可见胎心搏动。流产组患者(30例)阴道流血增多或腹痛加重,B超未见胎心搏动或消失,提示胎儿停止发育而转为难免流产或不全/稽留流产,住院清宫病例病理检查证实为胎盘绒毛及蜕膜组织。3 讨 论

B-HCG是合体滋养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激素,约在受精后第6天开始微量分泌。相对分子质量为(36~40)@103,由A、B2个亚基组成,由于B亚基决定HCG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能引起生物效应,同时B亚基与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结构的相似性较A亚基小,以及在异位HCG分泌时多为游离的B亚基,因此在临床检验中多直接检测特异性强的B-HCG。HCG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早期妊娠黄体的继续生长,刺激黄体产生雌激素,以维持妊娠,直至完全被胎盘取代。B-HCG增长的速度与合体滋养细胞的数量成对数生长有关[1],妊娠早期滋养细胞增加迅速,B-HCG每隔1.7~2d可上升1倍,至孕8~10周达最高峰,持续1~2周迅

[2]

HCG的含量对先兆流产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果显示,先兆流产组经保胎治疗后B-HCG呈稳步上升趋势,预后较好,第7周与第8周的平均B-HCG增幅为140%和56%;流产组在第6~8周的B-HCG值均明显低于先兆流产组和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孕周间无上升趋势。先兆流产组和早孕组的B-HCG值在各孕周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逐步上升趋势。B-HCG值上升缓慢或持续平峰,提示胚胎绒毛分泌功能不足,就会引起早期流产;如果B-HCG值持续下降,就会对妊娠黄体刺激不足,黄体分泌减少,影响了绒毛发育及胎盘的形成,最后导致胚胎停育,引起流产[3]。

因B-HCG在不同孕周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临床一般主张连续测定2次或2次以上的值,以动态观察其浓度上升幅度,如若B-HCG值上升缓慢,增幅小,高峰维持时间短,下降快,则胚胎发育异常,先兆流产难免发生,而如经保胎治疗后B-HCG值稳步上升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则预后较好;而如B-HCG值持续下降或常居低值,则流产不可避免。可见流产与HCG的含量密切相关,这与吴国振等[4]报道的相符。综上所

#294#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2月第6卷第4期 LabMedClin,February2009,Vol.6,No.4

及动态监测对先兆流产患者的诊断以及疗效观察和预后估计都有着重要价值。参考文献[1][2]

梁淑贞.妇产科理论和实践[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梁指荣,李颖嫦.血清孕酮、HCG检测在先兆流产中的临

床诊断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1):65-67.

[4]吴国振,钟园园,吴花葵.507例先兆流产B-HCGRIA检

测结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6(4):213-214.

(收稿日期:2008-10-06)

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临床分析

柳爱英,宋长广(1.山东省高唐县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252800;2.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产科;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实验室检测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09)04-0294-02

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 论

DIC是一种弥散而隐匿的广泛性微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其特点为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聚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弥漫性微血栓,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微循环障碍而致出血、休克、器官损害、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危及生命[2]。

健康人体血液中存在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抗纤溶系统,生理情况下,凝血与抗凝血二者互相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的流体状态和可凝固性。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当血液循环中存在促发和激活凝血过程的因素时,可破坏体内凝血与抗凝血间的动态平衡,触发全身性弥漫性血管内血液凝固。妊娠、产后等因素均可引起血小板升高和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以及大量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的积蓄,从而增加血液凝固性,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而产后羊水、绒毛等组织损伤因子均可进一步促发凝血,特别是剖宫产手术创伤面积大,子宫下段无主动收缩且血窦不易闭合,术中、术后都有可能使胎儿附属物及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激发DIC。因血管内广泛凝血使大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如×、Ú、Õ、Ò、Ñ因子等)被消耗,使血液进入低凝状态[3-4],引起凝血障碍,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功能亢进而使纤维蛋白原大量溶解,并使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减弱,最终导致严重出血[5]。

由于血液在血管内凝固,形成弥散性微血栓,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使血小板数目明显降低。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Ò、Õ、×、Ú等因子消耗不甚严重,PT往往正常或缩短,但DIC发生突然,病情进展迅速,高凝期极短,且很快进

Fib(g/L)0.66?0.23*3.16?0.97

1

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居产妇死亡之首[1]。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抢救措施,是防治DIC的关键。为给临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可靠性早期实验指标,本文对近年来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并发DIC的42例产妇所做的凝血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便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DIC发生寻求实验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病例组:为近5年在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42例,第1胎35例,第2胎7例,其中正常分娩15例,剖宫产27例;年龄22~34岁,平均25岁。产后均发生阴道大量出血,临床诊断为DIC,其中3例抢救无效死亡。(2)对照组:正常妊娠顺产和剖宫产产妇50例;年龄23~30岁,平均26岁,生产顺利,产前查体无出、凝血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产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1.2 试验方法 对发生阴道大量出血而疑为发生DIC的产妇,按实验要求抽取血液样本,并送化验室检查下列项目。(1)血小板(PLT)计数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静脉血,使用日本产sysmexk-100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2)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定量测定采用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分离血浆用凝固法,使用日本产sysmexCA-530凝血分析仪测定,试剂均采用美国DadeBehring公司产品。2 结 果

结果见表1。

表1 PLT计数与凝血项目检查结果(x?s)

组别

n

PLT(@

109/

L)

PT(s)18?4*12?3

APTT(s)38?4*30?4

TT(s)24?5*18?3

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又由于广泛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时继发纤溶亢进,血浆中出现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这些产物又拮抗凝血酶的作用,而致使PT时间延长。因纤维蛋白原减少,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使TT延长,而凝血因子的缺乏及纤溶功能亢进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也使APTT延长。Fib是参与止血的主要物质,DIC时,由于血浆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均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同时受两种酶

病例组42对照组50

68?27*232?6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以上结果显示,DIC产妇在发病时甚至在发病前就已出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