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实践的观点理解主观能动性

2020-02-15 来源:化拓教育网
读天下I N S I G H T学术探讨

从实践的观点理解主观能动性

文_吴汉平

摘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实践。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中去的工作方法。实现主客观统一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也是能动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实体的物质活程两个方面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体现了主体思维器官精神活动和人体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主观和客观都是物质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践发挥创造作用贯穿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实践主体出于社会历史条件中的客人或集团,也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个人和集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主观能动性

实践将人的主观能动性纳入唯物主义领域。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客观决定性构成了实践的基础,实践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统一,将静态和动态统一,将人与历史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固有的属性,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一种能动的活动,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必有之路。主观能动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核,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其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那就是物质。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而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恩格斯曾经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物质不是魔术师的三两句话就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所以同样,意识的本质除了是人脑的机能,也在于它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内容也是客观的。而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就是意识能动作用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在受到客观检验下的真理的指导下产生了非凡的社会作用。比如,“和谐世界”的思想理论,其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也同样在于运用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实践,指导如何去改造主客观世界。

1、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实现这个统一就需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需要实践。而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就必须有所坚持。在整体社会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同样在人民工作中,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328

动。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客观存在的实体或者事物,其本身如果不经过改造,虽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最终在一个群体中,其发展对于群体则是芜杂的,对于整体来说就是无规律的存在。所以,在这个整体中,就需要我们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让其适应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而只有经过主观意识改造的客观实体,才会对世界进步产生推动作用,才会更符合人类发展需要。

2、“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国情,针对新形势而提出的新的适合国家发展的战略。实践“和谐世界”重要思想就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用客观现实来检验完善和丰富主观意识,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贴切的发展指导思想。而实现这个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前提条件在于几个方面。第一,实践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了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任何实践活动都是有主观目的、有意识的,而且都受特定思想的支配。同时,任何实践活动也都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实践“和谐世界”的思想也是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统一,是统一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的统一。第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决定的。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正确地改造世界。“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因此,对于“和谐世界”重要思想要联系实际,必须贯彻落实于实际工作中,正体现了我们党善于团结一切和平力量的指导方针和处事方式。第三,由我们党的奋斗历程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次伟大的转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了正确道路。秉承新时代的责任,我们也正在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主观能动性是实践的一部分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行的条件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它所包括的思想的能动过程、行动的能动过

身心统一过程。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他的本质要求,所以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都可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统一,包括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把这个放到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考察的话,就可以发现我们党和国家在艰难的奋斗过程中,积极努力地发挥主观能动行,积极面对出现的困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不同的时期应用了不同的方法,就是发挥主观能动行的具体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联合国民党,抵御外辱,国民党利用大规模正面迎敌的方式展开大会战,而我共产党则在后方与地方开展游击战等多样灵活的作战方式,就是巧妙得规避了共产党部队武器装备较弱的不足,同时充分借助地理优势,无论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都取得了完美的胜利。之后在抗战胜利,国共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国内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是继续发扬运动作战的灵活方式,以及利用国共合作时期的心理战线,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仅以此例说明发挥主观能动行的还在于要善于分析形势,注重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考量,从而最大限度地使得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符合客观实践。

2、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指向

前面已经具体论述了主观能动性是实践的一部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主观能动性还指向具体的方法论范畴。

1)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到,主观能动性包括了正确和错误两种性质,当然也包括对世界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认识。积极的就是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发展规律,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人们的实践活动,提高社会活动的效率。而消极的认识则相反,虽然也能指导人们进行一定的社会互动,但是其最终结果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威胁。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摒除错误的思想意识。

2)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所以我们要按照规律办事

“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规律的枷锁中”。很多人往往把这句话的前半句奉为圭臬,行事就经

学术探讨读天下I N S I G H T常不受拘束而忽略了后半句。其实后半句则告诉人们,我么的社会就是一个由规范约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其中,道德约束是无形的,它严格的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既定规律约束下,只有遵守规律,按规律行事,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就是符合食物发展规律的,处于无处不在的联系中的事物就可以判断为美的。而虽然有概念内在潜在性的约束性在其中,但是最终没有发展成为概念始终所指向的那种客观实在的话,事物就不能说是美的,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不仅在概念意义(艺术美)上是“丑”的,人那种以“脱亚入欧”保持日本优越性的自我意识已经持续了一个半世纪,它就像麻醉剂一样麻痹着日本,并将使日本丧失对现实变动的认识和适应能力。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正是对中国完整儒家思想体系的不完整提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性格的偏狭,而这也正呼应了学者沟口雄三对于发展的自由。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点,我们无需再充分论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就可以充分的尊重客观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就会自觉的运用道德约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作为实践的一部分,主观能动性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审美活动。罗马诗人琉克里休斯所说的一种乐趣:“站在岸上静观海上的船只在风浪中颠簸是件趣事;同样,站在城堡的窗口俯视下面厮杀的场面也是件趣事;但站在真理的高山上看底下的人,他们有的误入歧途,有的浪迹四方,忽而漫天迷雾,忽而风云变幻,这种乐趣更在其他乐趣之上。”那么什么是审美?

上述发生的一切都在美的框架下,都屈服于“美”这个概念的威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们符合“美”这个概念的三大特性,普遍性、特殊性、单一性。这里,我在这里做个小小的分析,以便于理解。

首先,在时间和地点都规定的情景下,产生的“浪漫”和“紧张”的瞬间感觉或是美感符合了单一性;其次,抛开具体情景,以上两种情绪也能在其他情形下产生,故而又符合了区别于极端具体单一性,又区别于挣脱了一个笼统“美”的概念笼罩的特殊性,成为”美“这个概念下的又一具体分支;最后,作为”美”的分支的存在,在同一概念的庇护下,又是被赋予了有区别能力的普遍使用的,有存在感的客观实在,那么就是体现了普遍性。

抛开视觉意义(自然美)上的“美丑”,承载着“美丑”的事物本身是符合规律的,屈服于“概念”的威力而成为一个事物,所以从存在结构角度来说,没有“美丑”,大家都是概念意义(艺术美)上“美”的东西。所以按照概念的潜在性,如果质料发展成为最终和概念所指向的客观实在,那么就是符合标准的,就是美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取

而且从一般视觉角度(自然美角度)来说也是“丑的”。它破坏了原有的规律和联系,试图推翻固有的一切而重新建构一套存在体系。但显然是没有经过实践或是其他可行论证标准的正名,不过也不能否认在将来哪一天会被证明而承认,符合了康德普遍论的情况也不是不会出现。但是,在目前为止,挣脱概念束缚,脱离发展轨迹的存在就不能说是美的。

这种判断就是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判断出“美”或者“丑”的概念之时,就是主观能动性在主观意识和客观实体之间做实践。判断美丑,审美是主观能动性是了解世界的千万种认识活动之一。

2、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

认识世界的方式包括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直接就是实践,间接认识就是通过书本或者与他人的交流学习得来。

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社会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日本的“脱亚入欧”。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他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导下,发生了影响日本几百年的“明治维新”运动。“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他认为日本的历史文化与中国相比,更具备接受西方文明的基础,更有可能成为西方式的文明国家。”所以顺着这个思路日本人理所当然地投向了西方文明的怀抱。但是他们好像忘了是什么样的历史基础支撑着他们可以站在一个高度说:“中国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

自明治维新时代,以“西方的冲击”为契机,日本割断了连接于中国文明的脐带,从此“脱亚入欧”,获得了相对于中国而言的独立意识乃至优越感。在亚洲鹤立鸡群的日本,转身反噬中国,尽管惨遭失败,但战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社会民主化,反而更加强化了一般国民以学习西方的“优胜者”形象的意识结构。目睹此现状,思想家沟口雄三立刻对国民发出预警。他警告说,日本

当代日本社会意识形体的反思。日本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他们自己想象并且崇尚的国内或是世界秩序的“等级化”的骗局里。“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日本若要继续保持其优胜者的地位,就必须考虑如何把握主动重返亚洲,积极谋求与中国一起构成“环中国圈”的轴心。”

日本人要“脱亚入欧”,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存活在亚洲文明体系中,而且无论日本民族把自己的气质塑造得和欧美形象多么契合,它终究还是在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亚洲文明体系中走到今天的,所以在历史的规律中回归本位或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力量。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能脱离历史而存在。

所以,我们能看到,日本名族的命运发展和他们对社会历史和当前形势的具体分析离不开的。然而正如同日本在历史关头的每一步选择一样,无论哪个个人或者组织、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且积极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促进发展。

总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具有意识和客观性,实践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性形成辩证关系,这也是实践与历史性的对立统一,要由正确的思想意识并且尊重事物和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解决了主客体对立,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同时,主观能动性在认识社会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正东,《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论视角及学术意义——从对西方学界的几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入手》,《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赖婵丹,《论命运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研究》,2012年26期.

[3]高其文,《遵循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研究》,2011年04期.

[4]衣俊卿,《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3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