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本文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例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14岁,其中3~7岁14例(35.0%),>7岁≤14岁26例(65.0%)。
1.2 临床表现:本组40例中28例(70.0%)起病前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前驱症状;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及行为异常,抽搐为首发症状者占多数,少数以意识障碍起病。40例(100%)均有发热,其中低热12例,中热20例,高热8例,头痛37例(92.5%),恶心呕吐24例(60.0%),抽搐10例(25.0%),表现为胡言乱语、欣快、躁动不安、大吵大闹等阳性症状10例(25.0%),神清淡漠、缄默等阴性症状4例(10.0%),阳性及阴性症状均有2例(5.0%),意识障碍13例(32.5%),其中意识模糊8例,昏迷3例,脑膜刺激征2例。
1.3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化验10例(25.0%)WBC轻度增多,中性或淋巴细胞增高,30例(75.0%)正常。脑脊液检查:均为无色透明,脑脊液细胞数:10×106/L~500×106/L 36例,>500×106/L 4例。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占92%,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8%,蛋白定量升高6例(12.0%),5例在0.5~0.7 mg/L之间,1例1.1 mg/L。糖及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围内,全部涂片均未找到细菌,脑脊液细菌培养(-)。
1.3.2脑电图检查:异常35例,占87.5%。异常程度不同,共同点为弥漫性慢波,θ节律为主,部分病例在弥漫性异常的背景上有局限异常,以额颞部为主。其中边缘性脑电图8例(20.0%),轻度异常15例(37.5%),中度异常13例(32.5%),重度异常4例(10.0%)。经过治疗后至少复查1次脑电图者19例,异常程度减轻或恢复正常者17例,2例无变化。
1.3.3 头颅CT/MRI检查:40例患儿中15例行头颅CT检查,13例正常,2例异常;10例行头颅MRI检查,7例正常,3例异常;其中有1例头颅CT正常者,又行头颅MRI检查,结果发现皮质异常信号。
1.4 治疗及转归:40例患儿均予以病毒唑或无环鸟苷治疗,合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甘露醇等治疗。因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转归不同,据临床表现将本组病例化分为轻、中、重3型。轻型:表现低热或中等热,癫痫发作次数少,药物控制有效,精神异常及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短;重型:表现高热,癫痫发作频繁,抗痫药物效果差,昏迷;中型介于两者之间。本组40例,轻型22例,中型14例,重型4例。轻型均痊愈,中型1例遗留不频繁癫痫发作,智能减退不明显。1例重型患儿遗留较频繁癫痫发作,智能减退。本组无死亡病例。
2 讨论
关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本组40例患儿中,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临床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因病毒性脑炎缺乏病毒分离和血清鉴定条件(如基层医院),故临床病例由何种病毒所致大多不清楚,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脑脊液、脑电图 及头颅CT或MRI。有文献报道[1]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积极的意义,能够较早的准确的反映脑组织损害程度,对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资料亦显示脑电图异常率85.7%,较其他文献[2]稍低,可能与脑电图描记时间有关。所以脑电图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笔者认为当临床上有前驱病毒感染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应考虑病毒性脑炎诊断,可进一步做腰穿及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脑脊液细胞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病因学诊断依据[3],特别是脑脊液生化正常者更有诊断价值,同时结合应用脑电图和头颅CT或MRI可提高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脑电图和脑脊液正常亦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高度怀疑的患儿1周后可复查。
关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和扩散,尽快控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脑组织的损害以及对症治疗,维持生命功能正常[4]。结合临床,总结以下几点:(1)给予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不能进食者应鼻饲,必要时静脉补液。(2)有效退热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以降低脑耗氧量和脑代谢。(3)及时止惊,防止惊厥性脑损伤。抗癫痫治疗,亦无需早期足量用药,避免造成恶性循环,成为难治性癫痫。(4)降低颅内压,合理使用脱水剂防止脑疝的发生。(4)加强护理,防止肺内感染、褥疮、和尿路感染,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6)抗病毒治疗,选择广谱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对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可用无环鸟苷;其它病毒引起者可用病毒唑及中西综合疗法。(7)合理应用激素、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纳络酮等,给予营养脑细胞的药物。目前在基层医院存在滥用倾向,主张在激素治疗开始前一定排除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恶化。病毒性脑炎的恢复期主要是恢复受损伤的脑组织功能。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抗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于 毅.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治策略探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9):540.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2.
[3] 刘 萍.病毒性脑炎3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56.
[4] 吴保敏.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7):3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