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考试全套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芽孢是指细菌的( )。 A.孢子 B.营养体 C.休眠体 D.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
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它是细菌的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条件适宜时,又会萌发成一个新个体。孢子是脱离亲本后 能直接或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细胞。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故本题选C。
2.下列关于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需有氧条件 B.均需高温、高压灭菌 C.均可以使用自然菌种 D.发酵菌群均为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发酵工程。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均使用自然菌种,C项正确。 A项:酿酒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传统的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过程都要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均不需要高温、高压灭菌。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腐乳制作过程中用到的菌种主要是毛霉,属于真核生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 1 页 / 共 18 页
3.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环境条件,K值一定不变 B.指特定环境所能容纳群落数量的最大值 C.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项正确。
A项: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环境容纳量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4.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病毒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后被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另外,抗原刺激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项中,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发生细胞分裂。故本题选C。 5.下列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芽孢就是孢子
第 2 页 / 共 18 页
B.芽孢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C.霉菌菌落表面呈现的红色、褐色、绿色和黑色等是芽孢的颜色 D.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答案::D 解析::
某些细菌处于不利环境(高温或耗尽营养)时,会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质高度脱水浓缩等现象,形成一种抗逆性极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即芽孢。当遇到适宜的环境,芽孢又会恢复生命现象。D项正确。A项,孢子一般是指真菌或孢子植物产生的生殖细胞,而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两者不同。A项错误。B项,芽孢不是细菌的生殖细胞,细菌主要以二分裂形式进行增殖,分裂后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B项错误。C项,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和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颜色。霉菌是由许多菌丝构成的菌丝体,菌丝顶端生有各种颜色的孢子,如青霉的菌丝顶端是青色的孢子。霉菌菌落表面呈现的红色、褐色、绿色和黑色等是孢子的颜色。C项错误。 6.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都是有利的
C.稳定的生态系统即使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人也能维持稳定 D.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严重破坏,恢复起来越容易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A项正确。
B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捕食者不一定都是有利的,比如警戒色是为了吓退捕食者。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人与输出基本相等,保持平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严重破坏,恢复起来越困难。与题干不符,排除。 7.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第 3 页 / 共 18 页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B.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C.所有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 D.所有的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答案::D 解析::
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它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颗粒。 8.一定没有戊糖参与组成的结构或物质是( )。 A.DNA水解酶 B.核糖体 C.质粒 D.线粒体
答案::A 解析::
DNA水解酶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故DNA水解酶不含戊糖。而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质粒是小型环状DNA分子,线粒体含有RNA和DNA,RNA和DNA都是由戊糖参与组成的。
9.下列选项中,属于以形象化方法构建的物理模型为( )。 A.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B.呼吸作用过程图解 C.光合作用过程图解 D.内环境模式图
答案::A 解析::
选项中只有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形象化的物理模型。 10.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环节的是( )。
第 4 页 / 共 18 页
A.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B.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 C.观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D.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的程序,教学设计的环节包括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方法,A、B、D项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设计环节不包括观摩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C项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11.某学校学生在“合理膳食”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识相似,而其他学校学生则没有此类问题,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认识形成的原因,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 )。 A.文献法 B.实验法 C.访谈法 D.内容分析法
答案::C 解析::
文献法(资料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科学事实认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访谈法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可以通过调查找出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判断出真实原因。本题不是教师要形成科学性事实认识,也不是要研究某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不适合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故本题选C。
12.若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铲除,则稻田生态系统将发生的变化是( )。 A.物种多样性上升
第 5 页 / 共 18 页
B.水稻害虫密度下降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减少了水稻的竞争者,所以水稻生长更好.使能量更多流向水稻。故本题选择C选项。
13.已有某种蛋白质的mRNA,通过该mRNA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 A.鸟枪法 B.逆转录法 C.分子杂交法 D.超速离心法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内容。由mRNA获得编码其序列的DNA的过程为逆转录过程。故本题选择B选项。
1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进化以个体为基本单位 B.可遗传的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错误,B、C、D三项正确。
第 6 页 / 共 18 页
15.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可以造成新生儿小头症和脑发育不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只能靠细胞免疫将其消灭 B.伊蚊属于多足纲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传染源的角色 C.寨卡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寄生在动物细胞中 D.如果人类制造出寨卡病毒疫苗,则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要先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病毒暴露在体液当中,再通过体液免疫(抗体)和吞噬细胞将其消灭清除,A项错误;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病原体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等,寨卡病毒为病原体,伊蚊为传染源,但伊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B项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C项正确;预防传染病的三大途径: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项错误。
1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第 7 页 / 共 18 页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①甲图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的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①正确。②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时移向同一极,导致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②正确。③染色体变异既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中,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中。③错误。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在显微镜下不可见;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本题选C。
17.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第 8 页 / 共 18 页
解析::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位于脊髓里的低级中枢,其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脊髓从胸部折断后的病人,处于脊髓下部的神经中枢还完好,如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只是脊髓的传导功能被破坏.使低级的神经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还完整,因此膝跳反射存在:而感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的,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
18.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等动物。这是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 B.生物群落 C.种群 D.食物网
答案::B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种群是指一定时问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所以题中所有生物构成的是生物群落。
19.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葡萄糖和盐分的量( )。 A.两者均未增多 B.两者均增多 C.盐增多,糖没有增多 D.糖增多,盐没有增多
答案::C 解析::
人体细胞周围的液体——细胞外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而且它们的含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细胞才能正常生活。若进食较多的盐,肾脏产生盐含量较多的尿液,来保持水盐平衡。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糖保持动态平衡.若进食较多的糖,体内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转化成糖原和其他非糖物质,而不会出现在尿液中。
20.吃饭狼吞虎咽,这样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 )。
第 9 页 / 共 18 页
A.淀粉的消化 B.维生素的消化 C.脂肪的消化 D.蛋白质的消化
答案::A 解析::
在人的唾液中有消化淀粉的酶,食物咀嚼的时间越长,食物就会被研磨得越小越细。食物中的淀粉与唾液混合的时间就越长,就越能使食物中更多的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就餐时如果狼吞虎咽.食物没有与唾液充分混合,严重影响食物中淀粉的消化。此外,由于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咀嚼和搅拌,还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故选A。 21.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胡萝卜可作为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的底物 C.观察线粒体时.利用健那绿染液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不需要进行预实验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生物实验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实验材料须是浅色,胡萝卜容易造成颜色上的干扰,故A项错误;因为过氧化氢加热可被分解,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故B项错误;实验之前应该做预实验,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健那绿为线粒体专一性染液。
22.从结构式看,除了( )外,所有a-碳原子都为不对称碳原子。 A.酪氨酸 B.甘氨酸 C.脯氨酸 D.甲硫氨酸
答案::B
第 10 页 / 共 18 页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20种氨基酸的结构式以及不对称碳原子的概念。 【答案】B。 【解析】除甘氨酸外,其他所有氨基酸分子中的a-碳原子都为不对称碳原子。 23.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 )。 A.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C.产生了生殖隔离 D.改变了基因频率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物种形成与进化的相关知识。 【答案】C。
【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也就是说,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之间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殖隔离。所以新物种形成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24.玉米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 )。 A.胚根 B.子叶 C.胚乳 D.胚芽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答案】C。
【解析】种子萌发的营养物质来源于种子本身。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胚乳、种皮和果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故选C。
25.生产上常用嫁接的方法进行果树的营养生殖,这种生殖的优势是能够( )。 A.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B.获得新的优良性状
第 11 页 / 共 18 页
C.防止植物病毒的侵害 D.培育高产的新品种
答案::A 解析::
26.艾滋病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下列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 C.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抽水马桶 D.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答案::B 解析::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HIV 是一种 RNA 病毒,HIV 进人人体后,主要攻击人 体的 T 细胞,导致患者几乎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握手、拥 抱、游泳等日常接触不会传播。选项中,A、C、D 三项属于日常接触,B 项属于血液传播。
27.图2表示植物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的过程。该矿质离子跨膜进人根毛细胞的方式是( )。
第 12 页 / 共 18 页
A.被动运输 B.主动运输 C.自由扩散 D.协助扩散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矿质离子逆浓度进入细胞内,此过程需要ATP和载体蛋白,所以该矿质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协助扩散需要载体,B项正确。
A项: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与题干不符,排除。
28.将某植物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选取一个叶片按图a处理。照光几小时后,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结果图b所示。本实验能说明( )。
第 13 页 / 共 18 页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 ②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⑤ 答案::D 解析::
图a叶片中通过锡箔形成了一组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图b中,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在光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
第 14 页 / 共 18 页
29.下列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的是( )。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K
答案::B 解析::
维生素可以根据其溶解性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的B1、B2、B6、B12,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L、维生素H、维生素PP、叶酸、泛酸、胆碱等。
二、问答题
30.已知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图7表示某植物在最适温度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对O2的吸收情况;图8表示八月份的某一晴天,一昼夜中该植物对CO2的吸收和释放情况。
问题:
(1)在图7中,W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Y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6分)
(2)由图8可知,在一天中该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点,最多的是__________点。(6分)
(3)图8中e点是一天中光照最强的时候,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明显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3分)
第 15 页 / 共 18 页
解析::
(1)CO2浓度;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既不吸收来自外界的O2,也不释放O2到空气中 (2)c;g
(3)e点是光照强度最强的时刻,植物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水分,关闭部分气孔,而气孔又是CO2进入植物的通道,所以CO2的吸收量降低
解析:(1)从题干可知,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且图7表示某植物在最适温度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对O2的吸收情况。所以,从图中可知形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除了光照强度和温度以外的因素,即CO2浓度。从图7中1,点处可以看出,此处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是相等的,并且都为O,所以Y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既不吸收O2,又不释放O2。 (2)从图8中可以看出,a点处CO2的释放量开始减少,即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从a点到c点的时间段内,CO2的释放量逐渐减少,意味着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但是呼吸作用强度仍然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体处于消耗有机物的状态。直到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c点到g点的时间段内,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植物处于积累有机物的状态。g点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而9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又处于消耗有机物的状态。因此,一天中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少的是C点,最多的是g点。
(3)从题干以及图8可以看出,e点是一天中光照最强的时候。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明显降低的原因是植物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水分,关闭了部分气孔,而气孔又是CO2进入植物的通道,所以CO2的吸收量降低。
31.(1)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2)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_________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 _________ 细胞可以产生抗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用大肠杆菌AKP进行第二次免疫。_________可以快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抗体。
第 16 页 / 共 18 页
解析::
(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含有 (2)B:浆:记忆细胞
三、材料分析题
32.
问题:
(1)分析材料,指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分别运用了哪种结束类型并做简要说明。 (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第 17 页 / 共 18 页
解析::
(1)案例1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教师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科目或以后要学到的内容或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知识向其他方面拓展或延伸的结课方法,常用于拓展学生学习、研究新知识的兴趣,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该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照片,播放血液肾透析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肾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2中教师的结束类型属于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动脑,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该教师将本课的知识分为两个方面,血液的流动以及尿液的流动,并分别对两种途径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两条途径对比,学生既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可以找到内在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课堂小结紧扣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知识结构。两个案例中的教师结课内容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都强调肾脏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及时归纳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便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知识。
②安排适当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观察、练习、口头回答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1中教师准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该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案例2中的教师安排的学生活动为自主归纳知识并请同学发言,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③课的结束都属于开放型。案例中的两个教师分别以“保护肾脏的措施”和“归纳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结课,都具有开放性,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④结课中提出的问题要求明确、难度适中。无论是根据图片、视频说出自己的感悟还是进行知识的归纳,两位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都是明确的,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能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
⑤结束的时间紧凑。两位教师均用较短的时间进行结课,一方面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恰当的结课时间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第 18 页 / 共 1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