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8卷第1期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1.18 No.1 2006年3月 Joumal ofZhc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Mar.20o6 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 阮丽 红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现今众多水源遭受污染,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所以,研究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防治途径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水体污染人体健康危害措施 地球表面上水的覆盖面积约占四分之三。生产和生 和50%的儿童死亡率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关。水污染 活用水,基本上都是淡水。地球上全部地面和地下的淡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水量总和仅占总水量的O.63%。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 是人类生活、动植物生长和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 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 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 镉中毒、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 剧增加,生产和生活的用水景也随之剧增。人类年用水 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 景已近4万亿立方米,全球有60%的陆地面积淡水供应 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不足,近2o亿人饮用水短缺。联合国早在1977年就向全 2.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 世界发出警告:水源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另一 铬、镍、铍、苯胺、苯并(a)芘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 个更为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据估计,全球对水的需求,每 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 20年将增加一倍,但水的供应却不会以这种速度增加。 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 目前拥有世界人口40%的约8o个国家正面临水源不足, 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 并使其农业、工业和人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同时,大量生 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 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及渗入地下,使众多水源遭 源的自来水的为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严 受污染,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严重缺水形 重。但癌症发生与水因素问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势。所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性 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 的问题,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染物污染水体,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 一、水体污染 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病毒如脊髓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索或自然因素,将有害物 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病毒、腺病毒、 质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物理、 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皆可通过水污染引起相 化学性质或水生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 应的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贾 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第虫病等,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也 水体污染可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 可通过水传播。 污染三种类型。化学型污染是指由于向水体中排放酸、 4.间接影响。水体污染后,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 碱、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物理型污染是 恶化。如某些污染物在一般浓度下,对人的健康虽无赢 指排入水体的泥沙、悬浮性固体物质、有色物质、放射性 接危害,但可使水发生异臭、异味、异色、呈现泡沫和油膜 物质及高于常温的水造成的水体污染;生物型污染指随 等,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铜、锌、镍等物质在一定浓度 污水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水体污染。 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 二、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分解和生物氧化,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影响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 水体的卫生状况。 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中,使水和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发 三、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生变化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 水体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 人体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表明,80%的疾病 染,而后者是主要的。自然污染主要是自然因素所造成, 收稿日期12005一儿一16 作者简介:阮丽红(1966一)女,河南洛阳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分院讲师。 6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如特殊地质条件使某些地区有某些或某种化学元素的大 我国高新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明显滞后。同国际 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某种毒物,以及降雨 上环境科技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和高 淋洗大气和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都会影响该 新技术应用均尚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在工业污染防治、 地区的水质。 湖泊治理、面源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等 人为污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污水对 方面,总体上效率低、成本高、系统性差,成套程度低,制 水体的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和矿山 约了产业化的发展。高技术应用的差距更为明显,大型 排水等。此外,废渣和垃圾倾倒在水中或岸边,或堆积在 成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国内环保产业的发展落后于环 土地上,经降雨淋洗流入水体,都能造成污染。 四、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防治水体污染,应从整体出发,走综合防治的道路。 综合防治就是以一个水域、水系或城市水环境作为污染 防治对象,运用行政管理、法制、经济和工程技术等多种 措施进行防治,使其恢复和保持良好的水质及正常使用 价值。 1.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的融 入,环境管理的观念和手段均需要更新,环境管理制度需 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政策机制以 及应对国际环境公约的支撑技术尚需加强。急需加强对 环境法律法规、战略、政策、标准和管理研究,研究建立一 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对水体(特别是饮用水)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等, 应制定适合当地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 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 新法规,如农产品健康标准和市场准入法规等。控制农 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重点应该包括实施规模化畜禽 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 中处理,鼓励使用有机肥及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 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制定合理的湖泊和 近海养殖规划等。重视水体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 害效应,保障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经济发达 地区应将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纳入环境监测和控制 中。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分质供水。制定水域功能区划 和使用规划,依法开发近海海域。维护近海滨岸潮滩和 湿地保护区。加强城市与农村发展规划,改善工业与企 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和小城镇,以利于废水、废弃物 的集中处理。 2.加强环境科学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沿海经济 快速发展地区的环境问题带有工业化中后期的特征,加 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如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理,痕量气 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危害机制与防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安全利用与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 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 体健康危害,污染物质的跨界运移、富集规律与控制,污 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的生物修复,大尺度定量化信息 技术的环境应用,环境污染检测、监测及风险评价的方 法、标准和管理法规体系等。与此同时,应加强适合我国 国情和这些地区特点的环保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 境治理对先进环保产品和设备的需求。急需大力研究开 发生物技术、环境卫星遥感等高新应用技术,使我国的环 境科技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我国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分 布在城市及周围地区,以点代面,加之传统监测手段的制 约,难以动态、大面积反映环境问题和变化,对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及其灾害也不能实现大面积、全天候、全天时 的动态监测。环境监测方法仍然以常规手段为主,自动 化程度较低,难以支撑政府实施及时、有效的环境监督管 理。急需研究开发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测技术;大范 围动态环境与生态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开发信息应 用、多目标综合决策系统。 4.推行清洁生产。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 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 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 目标。提倡生态修复性城乡建设,杜绝一切破坏生态平 衡的开发建设行为,大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环境。 必须在继续严格治理污染源的同时,大力推行以环境无 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5.推行回收有用物质。要积极推行废物回收技术和 绿色消费技术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严格控制畜禽粪便、秸 杆废渣、水土流失等农业面源污染,切断影响环境、诱发 疾病的一切污染源。必须完善以医疗垃圾废水为重点的 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系统,加快建立城市危险废物处理 处置中心;提高医院垃圾废水无害化处理水平;建立现代 化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综合处理体制。必须大力务 实地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建设,持续开展全民性的卫生抗 病活动。 总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赖以生存 的水源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环境安全防范体 系,加强森林植被生态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水源保 护区、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安全功能的区 域切实加以保护;充分认识环境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控制 及治理技术落后、产业化程度低的生产,开展环境污染与 健康的研究,建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虹云,赵连傻主编.环境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OO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李居参主编.实用化学基础.北京:化学"r-3k出版社。20O2 [5]王凯雄编著.水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任仁主编.化学与环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OO2 [责任编辑:方艳]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