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但书籍产生之前必须有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就有了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那么这些龟甲,兽骨算不算是书籍呢?我认为是的,至少它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很难出现想现在纸张一样的物理连接,只能采取堆放在起的形式使文字间可以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册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随着古代人类知识的进步,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简”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承担起了记录的任务,但的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册才能装下,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于是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但它的材料成本高,产量少,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置备得起,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能用的。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摆脱了竹简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
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
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
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则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
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它将折缝粘在包背纸上,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
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口作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
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书口而且容易散落,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 又不易散破。直到现今我们的书籍还是采用了线装装帧方式。
编辑出版学1001班
0705100108曹灵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