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训练题
高三作文训练题
20世纪90年代,巴以签订了“奥斯陆协议”,为中东和平打开了一扇迎接曙光的大门,人们通过这扇门沟通、交流,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拉宾被暗杀后,这扇门又被缓缓地关上了,后来巴以之间又多了一段墙——一段隔离墙,阻隔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加深了双方的隔膜。巴以人民在门和墙之间挣扎,中东和平在门和墙之间徘徊。门是在墙上开凿的,而门关上了,也就成了墙。
你是怎样看待门和墙的?以你的思索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思路点拨:
材料的门和墙带有比喻的意义。所以,写作前必须弄懂它的比喻义。材料中说到门时,用到了“沟通”“交流”等词,说到墙时,用到了“阻隔”和“隔膜”等词。由此可知,“墙和门”实质就是“隔膜和沟通”。除此之外,对门和墙的比喻义的理解都是偏离题意的。
在写作过程中,两个方面都要体现,既要写到隔膜,又要写到沟通。当然,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根据题目的要求,可以就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立意,也可以就几个观点立意。列举以下几种立意供参考:
(1)这个世界虽有隔膜,但努力沟通的行为无处不在;
(2)隔膜是非常有害的,人们应努力去沟通;
(3)隔膜的坏处和沟通的好处
门和墙的辩证法
没有墙,会有门吗?不会,门是在墙上开凿的。没有门,墙还叫墙吗?不叫,那该叫坟墓。
国与国之间需要大门吗?当然。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先进理论为中国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门,那中国人即使没有了“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的“夜郎自大”也不会快速奔向小康社会的大道;没有“奥斯陆协议”为中东和平打开了一扇迎接曙光的大门,那巴以人民就不可能沟通交流,相互了解;没有“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世界人民打开一扇共同参与、彼此竞争的大门,那各国人民就不可能拥有“更高、更快、更强”的同一个梦想。
国家之间难道就不需要墙了吗?不行。没有那堵保卫家园的铜墙铁壁,当年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的侵华战争就会“美梦成真”,甚至英国、法国、美国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没有那堵扞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万里长城,美国就会公然支持台湾独立,分裂中华的血脉;没有世界版图上那一条条边境线,那世界人民将陷入无序的空间,进行没有家园的流浪。
每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墙,墙的名字叫“独立”;每段墙上都应开扇门,门的名字叫“和平”。
我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民族、文化、政策,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权利应该得到保障。世界需要交流、沟通甚至融合,但决意味着湮没。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彼此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和平才能扎下坚实的地基。正如门一定是建于墙上。
可是如果关上了门,那不也只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吗?拉宾被暗杀后,巴以之间又多了一段隔离墙,阻隔了两国人民的交流,加深了双方的隔膜。没了门的墙意味着与世隔绝,意味着放弃沟通,
意味着闭关自守,那不是墙而是坟墓。“你在外头,我在里头。”巴以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不把矛盾调和就贸然关上那扇门,那对立的火花自然碰撞不出智慧与和平。没有人想作茧自缚,也没有人乐于自掘坟墓,所以打开墙上的那扇门吧,“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也想进来。”独立并不等于隔离,所以墙上一定要开一扇门。
有一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是一群刺猬想取暖,靠得太近彼此刺得很疼,靠得太远又感受不到温暖,后来它们尝试了许多次,终于找到一个距离,既可以取暖又不会彼此伤害。
墙和门所创设的不正是这样的距离吗?国家如此,人亦然。
时下浮躁的娱乐行业流行一种所谓的“炒作”,方法无奇不有,可以说是花样叠出,就是没有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了挪威小提琴家欧雷•布尔的故事:
年轻的他在欧洲巡回演出时,好评如潮,但米兰音乐评论家在报纸上写道:“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他是一颗钻石的话,他还处于粗糙、未雕琢的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年轻气盛的欧雷至少有两个选择:一是置之不理,因为说好的太多了;一是用时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欧雷却选择了听取评论家的意见的方法,然后根据评论家的意见,苦心钻研技艺,面壁十年,在26岁终于成为小提琴家。
请根据以上内容,审题立意,自己命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提示】
分析材料内容时注意背景中提到的“炒作”,这是作文内容与当前生活的一种联系表现。
材料中有两个人——小提琴家和评论家:从小提琴家的角度看,体现出的意义是人要正确对
待别人的批评,要苦练自己的能力,切实提高个人素质;从评论家的角度说,人要敢于说真话,不管有多少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
从对两个人的分析中,可以立意为正确看待自己、认真对待别人的意见、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等角度。
行文中可以对比的方式,从当前有些人浮躁的心理入手,谈论人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谈论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意见的问题等。
【佳作展台】
“听”论
郸城一高三(16)班 王京华
目者,所以观也;耳者,所以听也。然人异,故耳之所用者,亦异也。或善闻,或否焉。闻之好坏,在人也。
凡有大绩者,必善闻。其人宜有耳听八路,能觉人之好恶,感物之善邪。故善听,非常人所及也。古之帝王,制宇内而辖万民,其难也甚矣。左右之人,其性也多矣。明视听,则国昌民殷;混耳目,则朝废国破。故欲王者,必善辨奸邪,察善恶。太宗之有“贞观”,盖善听群臣之谏,去小人之言,从忠良之语。不以逆耳而罢之,不以顺耳而悦之,由是有盛世焉。夫阿斗者,虽有先帝之遗业,然不从诸葛武侯《出师》一表,亲小人远贤臣,闻则奸佞之言,听则小人之意。其国虽欲无亡,得乎?
闻者,亦有其道也。从其律者,则忠言益进,盍患耳之失聪也。违其道者,虽欲纳言,无人为
之言也。正身以黜恶,则进言之人,至也。虚心以纳下,所谏之言如江海下百川,其势也。
古之帝王临朝,必加冠冕。冠冕之侧,有珠,名曰:充耳,其意在拒恶言。充耳不闻,由是生矣。然朝野之更替,帝王之轮回,如日之朝暮,然帝王而能充耳不闻者,其几人与?
言之善皆出于下,居于上者,欲大作于四海,须听于下,从于下,学于下,然后腹之良谋,吞吐天下之志,方可展矣。微斯举,万世之业何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故曰:身处明暗,皆决于两耳矣。善听之大义也亦明矣。知一州,须听一州之言;知一郡,须察一郡之语;知一国,须闻天下之雅言。
以失言之故而亡国者,后人哀之鉴之。为国者,勿从其失聪之故事,勿使为双耳之所劫哉!善听者,善哉,善哉!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较为成功的考场文言作文。亮点有三:一、题目。“听”点名了文章的中心,紧扣话题;“论”,标示出文体特征;《“听”论》仿照古文《六国论》《过秦论》语言形式。二、结构。文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题目亮明观点,首段指出“闻之好坏,在于人”,中间沿着“应该听”(正反对比论证)“怎样听”(“有其道”)“怎样对待听”(“腹之良谋”)的思路论证,最后部分总结深化,并仿照《阿房宫赋》《六国论》的语言形式提出告诫。三、形式。本文将文言句式整齐,善用对仗、排比修辞,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化用。作者对教材中语句的化用巧妙而自然,涉及到《师说》《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阿房宫赋》《六国论》多篇课文。(辅导老师:杨立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