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忧民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国都破败)的景象,为全诗营造了(凄凉悲哀)的氛围。颔联移情于花鸟,衬托自己(感伤怅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写到了哪些景物?所描绘的情境渲染出怎样的氛围?
写到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中景物,渲染出迷蒙清冷的氛围。
2.“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上看是批评歌女,其实是在批评(纵情声色、不知国之将亡/不理朝政的统治者)。“犹”字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情。
3.下面对杜牧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B.杜甫创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杜牧增添了晚唐诗歌的瑰丽。为肯定杜牧在诗坛的地位,后人称其为“小杜”,以此区别于杜甫。C.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D.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阿房宫赋》等。
D(《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
4.请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朦胧的烟雾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冷冷的月光覆盖着水边的沙岸。
5.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讽今。陈述南朝陈后主因追求享乐导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能从中汲取教训,反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春望 杜甫 的感情。
2.颈联中“抵万金”极写家书的(难得/珍贵),表现了作者(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尾联描写了诗人(衰老憔悴)的情状,表现他(极度忧愁)的感情。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城春草木深(长安城) ⑵家书抵万金(值、相当于)
4.从诗的题目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从题目中可以得到两方面的信息:一是这首诗所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二是这首诗写了诗人眼前所看到的景物。(这首诗的题目即诗眼,通过对题目所包含信息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
5.你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
示例一: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诗人感时恨别,见之反而落泪惊心。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悲伤心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
6.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头发稀疏苍白,内心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既有对诗人形象的分析,又有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7.诗中作者借花鸟抒发悲痛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根据内容,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春城颓败景象),后四句写(思念亲人境况)。
9.仔细赏读前四句诗,说说诗人的视野与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诗人的视野由山河到城,再由城到花草;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自然过渡到后半部分。
10.末尾两句诗画面感很强,请你描述一下在阅读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回答此题,不仅要明确这两句诗的内容,还要结合全诗,揣摩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诗人想念远方失去消息的亲人,担忧国家此时的颓败气象,不觉唉声叹气。他用手理一理凌乱的白发,稀疏的头发已经挂不住一支小小的簪子了。(抓住“搔”字,明白诗人因前几句诗描写的状况而忧愁,想通过“搔”头解愁,“更短”可见愁的程度;“浑欲”是简直就要的意思,“不胜”是挂不住的意思。)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
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一]这里的“花”和“鸟”既“溅泪”又“惊心”,诗人用互文修辞使诗句整齐和谐,文意交错渗透。
[示例二]“花”“鸟”有人的“溅泪”和“惊心”的情感体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叹时事,表现人世间离别的痛苦。
1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现实?诗人借此表达的深层含意是什么?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百姓妻离子散,书信不通。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动乱和忧思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关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4.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B)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但国破城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15.【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裹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及迫切希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16.【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本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2.诗中写农民劳动辛苦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全家上阵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请就“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谈谈你的理解。
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割麦子时的矛盾心理——在炎炎烈日下抢收麦子非常辛苦,他们却不怕热不怕累,反而清醒夏天天长,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词的谐音,表现了诗人(惊惶恐惧、孤苦无依)的处境。
2.尾联是千古名句,句中的“丹心”指的是(红心,比喻忠心),“汗青”指代(史册),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宁死不屈)以干得久一些。用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农民劳作的辛苦。
4.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两个画面?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个画面是农民全家抢收麦子的情景,写出了农民劳作的辛苦;第二个画面是贫妇人抱着孩子捡拾麦穗的情景,写出了租税的繁重。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繁重租税的不满。
5.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观刈麦(割)
⑵妇姑荷箪食(肩挑)
6.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的表达效果做简要分析。
“惜”字用得非常好,反映出劳动人民在笼蒸火烤般的环境中,忍受炎热,珍惜时间,竭力苦干;诗句通过描写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和行为,突出人们的矛盾心情,表现“田家”劳动的艰苦。(“惜”这个字体现了诗中人物的矛盾心理,具有深层含义,类似的写法还有《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
7.造成“贫妇人”“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原因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最后几句诗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最后几句诗的议论表现了诗人愧疚的心情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官僚贵族的委婉批评。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的感情。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⑵干戈寥落四周星(稀疏,稀少)
4.简要分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叹”字的表达效果。 诗句中的“叹”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不幸被俘而孤独痛苦的心情。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6.文天祥是(南宋)(朝代)抗元名将,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其中的名篇。
7.诗歌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风飘絮”比喻(因外族侵略而山河沦陷的国家),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漂泊无依)。
8.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表现出了他高贵的民族气节。
9.诗歌的前六句为第一层,后两句为第二层。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种结构在表达上的效果。
诗的前六句从自身谈到国事,又从国事谈到自身,反复渲染忧愤悲苦之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格调高亢悲壮,充满激情。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揭示主旨。这样的结构使诗歌
感情基调有变化,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抒情效果。
10.诗的第二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11.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3分,“经历”1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的酌情扣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风格豪放,上阕以“狂”字统领,试分析“狂”表现在那些方面。
⑴太守出猎场面壮观;⑵全城的老百姓都跟随太守出猎;⑶太守要猎杀的是猛兽老虎;⑷太守自比孙郎。
2.下阕抒写的是(报国),“射天狼”指的是(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者,为国家铲除敌人)。
3.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斗志昂扬,兴致很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明自己报国杀敌的愿望。
D.“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明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A(“酒酣胸胆尚开张”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词的上阕主要写此次出猎的情况。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景象。
随行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
而过。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勾勒出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6.概述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作者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下片借出猎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7.这首词是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联系词作谈谈他的豪放体现在哪里。
①韵调铿锵;②气势雄浑;③感情奔放;④境界开阔。 8.“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①狂在动作上,如“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②狂在外表上,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③狂在神态上,如“酒酣胸胆尚开张”;④狂在壮志上,如“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苏轼是(宋代/宋朝/北宋)(朝代)文学家。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只/仅)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略。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12.“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
略。围绕“神速”或“声势浩大”回答即可。 13.从《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
略。围绕“苏轼‘有闲情逸致’或‘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3分,两点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作者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7.这首词的上片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示例]虚实结合。实写“醉里挑灯看剑”,虚写梦里军营的情景。
8.有人说这首词既有“壮阔”的景,又有“豪壮”的志,还有“悲壮”的情,请你结合词作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示例一]“壮阔”的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上阕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诗人急切地想要杀敌报国的情感。
2.根据对词句意思的理解天空。 ⑴全词描写了闻角、(点兵)、奏乐、(分炙)、杀敌等军中生活的情景,勾勒了一个爱国志士驰骋沙场、志遂功成的全过程。
⑵下阕中“(可怜白发生)”这一句,与上阕中的“(梦回)”一词相呼应,表明又回到了现实,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对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因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悲愤)的感情。
3.本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并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诵读本词,体会“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秋”字既点明了季节,有渲染出战士们出征时的肃杀气氛。
5.本词的题目中有一个“壮”字,请探究一下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这个“壮”字的。(应从内容、情感、语言风格三方面来谈。) ⑴词中表现了豪放的军旅生活,设计听角声和塞外曲、连营分炙、沙场点兵等军营场景,骑快马、挽强弓等战斗情景;⑵表达了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⑶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词风豪放,不纤巧。
6.认真阅读这首词,概括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沙场秋点兵”,给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在军营里饱餐烤牛肉,奏起战斗乐曲,个个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的壮阔场景。
[示例二]“豪壮”的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想要为朝廷收复失地,从而为自己贏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的豪情壮志。
[示例三]“悲壮”的情。“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壮志难酬的悲壮之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从山、(川/水)、形势三方面着笔,突出潼关地势(雄险/险要)的特点,再用“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来表现(战祸造成灾难之深重)。
2.结尾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历代王朝无论兴亡,最终受苦遭难的都是劳苦百姓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强烈愤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第一、二句中“僵卧孤村”写的是诗人的(处境)、“不自哀”
和“尚思为国戍轮台”分别反映了诗人的(心情)和(志向)。
2.“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风声雨声),又指(南宋朝廷风雨飘摇、随时可能覆亡的处境)。
3.“铁马冰河”四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场景?“铁马冰河”闯 诗句中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6.这首诗多处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入诗人梦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诗人骑上披着铁甲的战马,跃过北方冰冻的河流,奔赴战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尚思为国戍轮台(还、仍然)(守卫) 5.简要赏析“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是作者罢官回乡后悲苦凄凉境遇的写照,而“不自哀”三字使作品表达的情绪急转,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概。(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情绪变化,颇有深意,答题时要把两个方面的情感都表达出来。)
6.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展示了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答题时不可遗漏要点。)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中的“墨云”一语双关,请解析它的双重含义。 “墨云”既指黑色的浓云,也喻指敌军。
2.第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3.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决心? 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角声满天秋色里(号角) ⑵半卷红旗临易水(抵达)
5.“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中“压”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做简要分析。
这首诗多处写到鲜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紫红色、红色灯。这些色彩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生动画面,形象地描绘了秋季塞上的战争场面。(重视描写色彩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之一)
7.诗的末两句有什么特色?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诗的末两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销国家的决心。(用典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言近而旨远,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李贺,字长吉,是浪漫主义诗人,与唐代的(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9.本诗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0.诗歌的前六局写了不同时段的三个画面,请加以概括。 这三个画面分别是:白天,官军在城中戒备森严;黄昏,战士们奋勇杀敌;夜里,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11.有人说,本诗描写的色彩太浓艳,与战争场面不协调。请你就这个观点发表不同意见。(抓住诗歌中描写色彩的词语,并强调这些色彩组合成画面之后表达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独特的想象力。)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不宜用艳丽的色彩来描绘,作者却巧妙地把金色、胭脂色、红色、黑色及白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这些色彩加重了作品惨烈、悲壮的战斗氛围,使全诗意境浑厚、浓郁、奇诡、新颖,表现了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12.本诗借助色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情感。联系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示例]开头两句中,诗人用“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用“金”表现守城将士正严阵以待。诗中的“黑”与“金”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守城将士在悲壮的战斗中的披坚执锐、英勇无畏的形象。
13.这首诗用的典故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燕昭王建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和捐躯报国的决心。
怀乡思人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首句中的“暗”字有什么含义?请加以分析。
⑴说明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⑵“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一致。
2.有人认为,第三句中的“折柳”为全诗点睛之笔,你是怎么看的?
“折柳”既点明了吹笛人所吹曲子的名字,有令人想起了折柳送别的风俗,因此引起了诗人的客愁乡思,所以“折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⑴这首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⑵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3.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饿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4.下列句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C)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
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5.这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王湾《次北固山下》鉴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中的“正”字有什么妙处?
“正”字准确地表现出了风“顺”与“和”的特点。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如果风顺而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昼与夜、冬与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意思对即可)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问: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dié。 第二问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第二问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分别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6.(1)律诗讲究押韵。该诗押(an)韵,韵脚有(前、悬、年、边)等字。
(2)律诗一般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该诗中的对仗句是(首联、颌联、颈联)。
7.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
A.本诗妙用形容词。品析颔联中“平”“正”的妙处。 B.本诗巧用动词。品析颈联中的“生”“入”。 1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示例一]首联工整而雅致。“客路”指要去的路,“青山”即北固山,与题目照应。作者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及更加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这样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便流露于字里行间。
[示例一]选A题。“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与岸齐平,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中,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一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景十分传神。
[示例二]选B题。诗人用“生”“入”,将作为新生美好事物象征的“日”与“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描写景物、节令的同时,巧妙地蕴含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8.这首诗中哪一联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简要分析。
尾联。诗人以“归雁”为直接抒情的对象,烦劳它们在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一联紧承前三联,同时遥应首联,使得整首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9.这是(唐)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五言律)诗,内容上属于(思乡)诗。
10.解释加点词语。 (1)次北固山下 停宿
(2)客路青山外 旅人前行的路 (3)乡书何处达 家书,家信
11.“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 [示例二]颔联对江面风光的描写恢宏阔大。第一句的“阔”是“潮平”的结果,第二句更为传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致表现出来了。
[示例三]颈联富含哲理。“海日”与“江春”分别取代了“残夜”与“旧年”,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此联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写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
[示例四]尾联直白、深情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作者看到天空的归雁,大概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希望雁儿捎信问候家人。此联紧承颈联,呼应首联,使全篇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任选一联,言之成理即可。)
13.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描绘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两岸变得更加开阔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恢宏的境界。
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第二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还是止不住。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怀亲之情。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请简析前三句的景物描写。
前三句写景,景中含情。作者连用九个名词,并列九种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渲染出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2.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前面几句描写的凄凉秋景构筑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环境更能引起“断肠人”的情感共鸣,渲染出人物内心的愁苦之情。最后一句写景中人,直接抒写人物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点明了全曲的主旨,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马致远在元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曲状元”,他与当时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下列对本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小令的题目“秋思”点明了主题:描写秋天的景色,抒发作者的思绪。
B.本小令并列写出了九种景物,并使用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修饰语。
C.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抒情,末句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D.作者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景色与情思相融会的表现手法。
D(“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不正确,应该是“动景与静景相结合”。)
5.说说为什么人们普遍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古代作品中描写乡愁的代表作品。
因为此篇抒情作品,仅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者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悲凉的氛围中,使主人公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6.阅读下面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完成后面填空。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景,刘禹锡和马致远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豪放热情),马致远却抒发了凄苦惆怅之情。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天净沙·秋思》却是(借景抒情)。
7.这首小令前三句连用的九个意象中,既有给人悲凉之感的意象,又有给人温馨之感的意象。把这些不同的意象穿插起来表现秋景,你觉得协调吗?为什么?(品析相关意象的特点,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秋景时所产生的效果。)
协调。第一、三句所用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都体现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而第二句所用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带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秋天的萧瑟、苍凉,生动地抒发了作者凄楚、愁苦之情。
8.下列句子中,能概括全篇主题思想的是(D) A.枯藤老树昏鸦 B.小桥流水人家 C.古道西风瘦马 D.断肠人在天涯 9.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和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前两句诗写景叙事,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蕴含着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友人离别的痛苦等情感。 2.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拟人手法。诗人大胆想象,赋予明月以人性,希望明月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诗人的优愁、无奈和关切之情,生动形象,新颖奇特。
3.这首诗中的意象“杨花”“子规”有什么作用?(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及其为全诗所营造的氛围的角度来解析。)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的啼声悲哀,象征离别的哀伤。首句以“杨花”“子规”点明暮春的时令,同时以“杨花落尽”和“子规”啼叫的情境为全诗营造了凄楚的氛围。
4.这首诗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诗句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及诗歌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自己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谪的牵挂与担忧托付给明月,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同情,又表达出对友人的关怀与宽慰。
5.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时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
6.古人在诗词中用来营造气氛、描写情境的鸟儿很多,李白为什么独选子规?
子规鸟叫声凄凉,似“不如归去”,古人视之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达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7.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诗人运用了拟人、奇特的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①选准角度;②既要说明运用了哪种手法,还要将这种手法的作用说明白。)
[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已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8.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哪两句与本诗末两句情感相似?请写出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题 其一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诗中的两个“难”字分别指什么?
第一个“难”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是指分别时的痛苦难堪。
2.颔联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意思?现在一般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诗中是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现在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为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请简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这首诗写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闷,全诗表现的是悲伤、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渴望、执着的复杂感情。
4.对本诗以“无题”命名原因的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不便言明 B.难选恰当题目 C.表意隐晦曲折 D.因为表现爱情
D(无题诗内容多样,是否以“无题”命名与内容无关。) 5.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女性口吻写对爱情的心理,悲伤、痛苦之中寓有抒情主人公的渴望和执着。
B.首句中的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痛苦难堪,第二个指相会困难。
C.前两联着重揭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
D.后两联写想象对方夜吟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B(对两个“难”字理解颠倒了) 6.诗歌用词独特巧妙,“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用了谐
音的方式,即表达对自己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这里指(传递心间的信使)。
7.诗歌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其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两句诗作者在极度相思中发出的深沉感慨,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了别离的痛苦。第一句,写长久分别不得相见的痛苦与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痛苦;第二句,作者用眼前的暮春景物来表达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既是写自然环境,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全局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作者与思念的人不能相聚的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流尽一样。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的悲伤与痛苦,又表达了他对缠绵、灼热爱情的执着追求。
8.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融情于景,两个“难”字概括了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比喻新颖,语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颈联“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设想,笔法曲折奇丽。
D.尾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很多。
D(蓬山路途很远,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即使有书信也难以寄达,是难有沟通信息的机会的。)
9.有人评价此诗:“全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阅读全诗,说说为什么“别”字是“通篇主眼”。(应从古人相见不易、情人之间情感深厚的角度分析) 乐聚恨别是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书信不畅,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们才对离别如此动情;《无题》通篇紧紧围绕离别时的情感及想象分离后的情状来写。因此,“别”字是“通篇主眼”。
10.本诗用字独特而巧妙。“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用了谐音的方式,表达对自已爱慕的人的(思念之情);“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传递信件的信使)。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其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赏析示例]诗句抒写的是其爱情的不幸遭遇及苦闷心境。第一句写长久分别不得相见的痛苦与不得不再度分离的难以承受之痛。第二句用眼前暮春的景物来比喻,更增添了无法抗拒现实的痛苦,既写自然环境,又反映抒情者的心境,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赏析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这种痛苦无尽无休,仿佛烛泪直到蜡烛燃尽才流尽一样。这两句既有思念的悲伤,也有对爱情缠绵、执着的追求。
相见欢 南唐后主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所写的内容。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2.简析“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别是”二字极佳,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情感。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尝尽愁苦,内心情感极其复杂,难以表达。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亡国离恨的惆怅和孤独落寂的情怀。 4.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状。“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词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李煜亡国降宋,后被毒死。此篇写于他降宋之后。
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作者沦为囚徒后孤寂愁苦的心态。
B.下片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写无从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
C.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活画出作者愁苦的神态及孤寂的身影。
D.末句意蕴极深,写出了作者对今昔天壤之别的境遇无法言说的情感。
B(下片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只使用了比喻手法。)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内心一腔愁绪的。 此句写俯视庭院所见——挺拔的梧桐树在清秋中寂寞地生长,被高墙深院牢牢地禁锢,这梧桐树正如作者一样,显得落魄、孤寂、万般无奈。此句看似写景,实则是作者以梧桐树自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境,融情于景。
8.阅读全词后,你怎样理解上片里“独”字的含义?(要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分析)
一个“独”字,形象地描写出作者被囚之后的孤独。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只能孤独地登楼望月,顾影徘徊。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的“滋味”指什么?为什么要在前面冠以“别是”?(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动及写词时的情感来理解)
这里的“滋味”指“离愁”,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伤感、对未来的忧虑等都在其中。冠以“别是”,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意,这样就把“离愁”之苦真切地表达出来了。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上下两片的意思。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自已变为囚徒后孤寂愁苦的心态;下片用比喻,抒写无从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
11.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语言上的特点。 本词语言质朴自然,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无法言说的“别是一般滋味”,用拟人“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对作者的“离愁”进行了真切、深刻而形象的描写。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有一个成语出自第三句诗,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西窗剪烛(或“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的妻子,盼望相聚。后泛指亲友聚谈。
2.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其内涵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写眼前实景,巴山夜雨,旅途凄凉,诗人内心孤寂。第二次写想象将来见面夜话时,说起巴山夜雨的情景及心境。这样写一实一虚,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为晚唐业已没落的诗歌增添了瑰丽的一页,因而他们被合称为“(小李杜)”。
4.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期”字,前为“君问”,后为作者回答,点明了
归期不定的羁旅之愁。
B.诗中两处“巴山夜雨”,前写眼前孤苦实景,后写他日与亲人相逢追忆今宵的欢乐之景。
C.“何当”一词,承前启后,化虚为实,形象地为读者描绘出一个想象的境界。
D.从诗歌表现的时间看,先写今宵,接着写想象他日,后又回到今宵,形成了回环对比。
C(本诗写从眼前的实景想象到将来与友人相见的“虚景”因此,应该是“化实为虚”。)
5.诗人常常喜欢通过写景抒发感情。请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谈谈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
示例:此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远离亲人,独居巴山,适逢夜雨淅沥,绵绵密密,雨水涨满秋池,诗人借秋雨涨满池塘,抒发了异乡孤寂的心情,烘托出羁旅愁思。因此,此句虽在写景,却重在抒情,情景交融。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说说塞下秋景有哪些异处? 秋天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里夹杂着号角声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下闭门的孤城。
2.这首词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描写塞外秋天风光;下阕抒情,抒写忧国思家的苦闷心情。
3.这首词的上下阙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阕写景,景中融入了浓浓的情;下阕抒情,情中也有景。上阕写景为下阕抒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下阕抒发的感情由上阕描写的景物触发,全词情景交融。
4.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景物。
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7.范仲淹是北宋名臣,这首词寄寓着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抱负。(用范仲淹的相关名句填空)8.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B.首句中的“异”字统领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区景物的不同。
C.末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因为征战,将军生了白发,征夫流下眼泪。
D.这首词格调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既然用了互文,就应该认为将军和征夫都因长期戍边难归而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9.下片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联系本词,谈谈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正面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怀念遥远的家乡,希望早点儿与亲人团聚;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打败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塞下秋景之“异”;下片集中抒情,强敌完成征战目的,不能离开边地。因此,只能借酒浇愁,排遣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10.这首词中那些意象最能体现边塞之景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边声,因为边声多指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马啸等声音。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11.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结合词句的具体内容及阅读感受展开合理想象。)
勾勒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图景。在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秃的山峰层层叠叠,上空漂浮着一缕缕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早已把城门关闭。
12.这首词下阕写戍边将士既思家又忧国的心情。请结合本词内容具体分析。(结合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和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深切地写出了将士思念家乡的心情;因长期戍边破敌无功,从而产生了“归无计”的慨叹;“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戍边将士深沉的忧国之情。
1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可与中原风光进行对比,分析景物的特点。)1067 38
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祟山峻岭的孤城,夕阳西下时,紧紧地关闭城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4.结合全词,说说你对末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可以从国家重任与个人感情两方面来分析)
此句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自己)黑发变白,征夫落泪,都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将士们难免思念家乡。这一句既有浓重的思乡之情,又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复杂又矛盾的情感。 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B.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哀婉的愁思。
D.这首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C(“哀婉的愁思”不合适,应该是“凄清、悲凉之感”。) 1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思念家乡;②渴望成就功业。
17.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wūy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阕的抒情蓄势。
绘景寄情类
曹操《观沧海》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实写平静时大海景象的句子是(水何澹澹);描摹大海波涛汹涌的句子是(洪波涌起);展开想象,描写大海气势磅礴、吞吐日月的雄浑景象的句子则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东临碣石”中“临”的意思(到达,登上),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观沧海的位置,为下文描写沧海的景象做铺垫。
3.简析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示例]本诗描绘了沧海浩瀚广阔、吞吐日月的壮观景象,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自然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事兴衰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人生有限而时光永恒的哲思。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是写夕阳,蕴含的感情有什么区别?
前者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探问,同时也暗含对自己人生已暮的感慨;后者则指日暮的景象使流落异乡的游子更添悲愁。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独”的意思是独自、孤独,写出了作者感时伤春的寂寞、惆怅之情。
4.词中“香径”一词的意思是(花草芳香的小径/落花散香的小径)。
5.“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流露除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蕴丰富,请做简要分析。
一切美好事物必然要消逝,谁都无法阻止,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
山行〔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初到此地/初次来到青山),这从“(不识)”一词可以看出。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3.这首词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注意这首词寄情于景的特点。)
上阕抒发作者故地重游的感慨,下阕作者通过写花落、燕归表达自己的心境。整首词写作者面对暮春残景的叹惋和惆怅,抒发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4.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中的“去年”二字可以推出这首词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
B.“夕阳西下几时回”触发的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C.“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流露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和伤感。
D.“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写出了作者独处时的寂寞。
B(还有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5.从意象的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注意诗歌“意象”的含义。)
作者用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意。作者写旧燕归来,表达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不得已,没有办法)
(2)似曾相识燕归来 (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7.作者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A.“云脚低”,写出了地面雾气弥漫,和湖水相连的奇特景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作者(),字()。
2.“水面初平云脚低”中,“初”的意思是(刚)。诗人用(争)、(啄)两个字表现了莺燕的动态。(早)、(新)、(渐)、(浅)这几个字最能说明该诗写的是初春景色。
3.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美景感受的两个字是(最爱)。
4.请你从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句,评价其用词的妙处。 用“几处”来修饰“早莺”,表明了莺的数量还不是很多,没有到莺歌燕舞的程度,准确地表现了早春的特征。“争”字不但把早莺在树上跳跃、呼唤和诗人循声观望的情态生动地描摹了出来,同时也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寒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
6.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做简要赏析。 ⑴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⑵赏析:两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摹出莺、燕的动态,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大自然从沉睡到苏醒、充满生机的早春图,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
7.钱塘湖又称(西湖),如今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8.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他的著名诗作还有《琵琶行/卖炭翁》。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争”“啄”写出了莺燕新来的动态,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前四句写湖上春景,点明环境,后四句专写湖周围景色。
D.诗歌写景由近及远,表现游人在观赏钱塘湖美景时的喜悦之情。
B(A项中的“云脚”是指天空中的云层;C项中诗的前四句不全是写湖上春景,如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D项“由近及远”应为“由远及近”)
10.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表达了诗人(热爱西湖美景)的思想感情。
1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2分,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
1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进行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
示例: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燕子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与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14.诗歌题目中的“钱塘湖”,指的是(西湖);“最爱湖东行不足”中“行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
15.从内容上赏析“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句诗写诗人极目向钱塘湖望去,见水面辽阔,白云低垂,水天相连,勾画的是钱塘湖早春的轮廓,凸显了钱塘湖早春的整体气势。
16.分条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争”字的作用。(写出三条即可)(分条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⑴“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春光的难得;⑵“争”写出了早莺的活泼可爱,表现出它们的活力和生机;⑶2.“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点,请你
从图画的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意境美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示例:画面空间宏大,富有层次。向远处延伸的长河、“争”表现了早春乍暖还寒的情形,突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⑷“争”渲染了欢快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17.颈联中的那些景物表现了早春的特征?诗人描绘这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乱花”“浅草”。抒发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18.诗的颔联中“争”“啄”两个动词运用得非常生动,请任选其一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早莺的活泼可爱,表现了早春乍暖还寒的情形,突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渲染了欢快的氛围,表达作者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示例二]“啄”字抓住了早春的燕子衔泥筑巢的特点,画面充满生机,十分动人。
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是写景名句,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一]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示例二]作者在这两句诗中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本诗中写了很多带有塞外特点的景物,其中(征蓬)、(归雁)是作者的自况,既点明了路程的遥远和出塞的时节,同时也暗含了受人排挤的抑郁之情,与后面诗句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共同构成了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塞图景。
向高处延展的孤烟、无边的大漠、天边的落日,构成了十分开阔的场景。
色彩美示例:色彩对比强烈:黄色的大漠、白色的孤烟、殷红的落日、白亮的长河,画面色彩鲜明艳丽。
线条美示例:线条简练、明朗。无边的大漠中,纵的是一柱孤烟,圆的天边的落日,曲曲折折的是长河。
意境美示例:动静结合,意境深邃。静止的大漠背景中,有缓缓上升的孤烟;静止的落日霞光中,又有伸向远方的长河。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回味空间。
3.下面对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4.诗题的意思是(奉命出使边塞)。
5.“大漠孤烟直”明写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暗写边塞(荒芜、辽阔)的环境特点。
6.“征蓬”“归雁”在诗中喻指(诗人自己/诗人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漂卷,春回大地时大雁也会往北飞,故“征蓬”“归雁”都喻指王维自己。),诗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孤独、抑郁、忧伤)的心情。
7.本诗具有色彩美,诗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C(C句通过多种具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的组合,展现出色彩之美,如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狼烟和红色的落日等。)
8.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注意梳理诗歌的思路,理解诗歌中的景物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前四句描写了单车、征蓬、汉塞、归雁、胡天等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孤寂、伤感、落寞的内心感受。
9.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请从“诗中有画”这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注意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
示例一:诗中有色彩美:大漠黄沙漫漫,烽烟灰黑,长河银白,落日橘红,色彩丰富又有变化,具备图画的色彩美。
示例二:诗里有空间感:上方是落日,中间是烽烟,下边是河流;远的是夕阳,更远的是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10.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叙写诗人奉命出塞,察访军情,经过居延。
B.颔联诗人用“征蓬”和“归雁”自比,表达飘零之感。 C.颈联诗人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 D.尾联诗人写到边塞的“萧关”“燕然”,表达独当重任到达边塞的自豪之情。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懑之情。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九派:九条支流。
12.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13.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从题目《使至塞上》,从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14.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妙处。(分析重点词语的作用,要结合全诗,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直”字写大漠孤烟,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之美;“圆”字写落日,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但准确地措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作者孤寂的情绪。
15.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悲伤之情,以及他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豁达的情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本词上片缠绵悱恻,写对月怀人,描绘出作者对“天上”“人间”的矛盾心理;下片乐观旷达,富有哲理。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既表明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在写对月亮的怨恨,实际上则显示出了诗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
D.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洒脱自然,意境超凡脱俗回味悠长,是千百年来吟咏中秋的著名作品之一。
2.谈谈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造化的奇妙。他将青天当作朋友,把酒问天,显示除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
10.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诗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里,也可以共赏议论皎洁的明月。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3.“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5.词中的“子由”指的是作者的弟弟(苏辙)。
6.“照无眠”中,作者“无眠”的原因是:⑴(欢饮达旦);⑵(怀子由)。(用文中词句回答)
7.上片中画线句体现了作者(既向往天上,有留恋人间/苏轼调任密州,对现实存有不满,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但这种打算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他故意找出天上生活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的矛盾心理。
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恨”的意思是(怨恨)。这句话通过对圆月的埋怨,更表达出了作者这样的情感:(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
9.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该词中最能体现他这种创作风格的句子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理由是(作者的提问,似乎是在追问明月、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12.这首词绘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注意景语、情语的关系,以及景语、情语在这首词中特殊性。)
作者描绘了中秋月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也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
13.这首词被传诵千古的原因之一是它丰富、奇妙的想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词中想象的妙处。
词中想象部分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从内容上看,作者想象的天宫里虽有琼楼玉宇,却十分寒冷;从表达的情感看,作者虽向往天宫,但有留恋人间生活。想象部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14.请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加点字的作用。 “转”“低”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情形,暗示夜已渐深;“照”表现了作者难以入眠的感受。这三个字表面写月,实际写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怀着复杂的心境难以入眠的情形。
15.词中的横线上应填写的正确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高处不胜寒 (经受不住) (2)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17.这首词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佳作,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对中秋月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也抒发了自己乐观、旷达的情怀。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虚写泰山秀美、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实写泰山高大、突出其遮天蔽日特点的句子是(阴阳割昏晓)。
2.“决眦入归鸟”一句中“决”的意思是(裂开)。这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一方面写出了作者细赏泰山美景的陶醉之态,恨不得把一切纳入眼底,表达了对泰山风景的热爱;另一方面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广阔,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3.诗人由望岳最终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岳意愿,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此联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杜
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了诗人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4.对杜甫《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诗歌的前六句写诗人远望泰山,描绘了泰山的神奇与秀丽;后两句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5.“齐鲁”指的是我国现在的(山东)带,“岱宗”是对(泰山)的尊称。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以设问起句,表达了诗人对岱宗的疑惑和向往之情。 B.“齐鲁青未了”是以距离之遥远来烘托泰山的高大巍峨。 C.“决眦入归鸟”表明诗人留恋美景,时已薄暮还在凝望。 D.末句中“会当”二字抒发了诗人勇于攀登的雄心和气魄。 A(首句表现诗人乍一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惊叹与仰慕。)
7.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请从诗中选择一个
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加以赏析。
示例:“割”字意为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高大、险峻的形象。
8.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描写了泰山景物的什么特点?(注意概括景物特点与欣赏名句的区别。)
高大巍峨、神奇秀丽。
9.“齐鲁青未了”一句中“未了”的意思是(不尽)。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注意围绕修辞手法,联系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造化钟神秀”把大自然比作把泰山的神奇秀丽说成是大自然有意聚集的,富有情趣。“阴阳割昏”把山比作人,有意识地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明暗两重天,突出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特点。(后一句从夸张和比喻的角度赏析也可)
11.下面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启迪。 B.这两句诗透露了诗人晚年的远大抱负。 C.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D.这两句诗化用了《孟子里的名句“登泰山而小天下” B(这雨句诗透露了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1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每个分句限画两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3.这首诗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到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以及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15.这首诗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感?(先理顺景与情的关系,再紧扣题目要求作答。) 表达出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10.说说“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什么“绝胜”“烟柳满皇都”。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小雨润如酥”描写春雨,请你赏析一下“润”字的妙处。 “润”字生动、准确地描写出了早春时节春雨细、小、润泽万物的特点。
2.“草色遥看近却无”,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描绘早春独特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嫩绿色;但当你怀着欣喜的心情走进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出什么颜色了。
3.诗人在第三句中认为一年里春天的美好尽在此处,请你谈谈美在哪里。
早春时节,细雨蒙蒙,草芽初生,草色清新淡雅,景色优美,充满生机和希望,令人欣喜。
4.“绝”的意思是(远远地),从这里可以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象充满赞美和热爱之情。 5.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中与他同时代的人还有(柳宗元)。
6.诗歌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雨(细滑、润泽)的特点。
7.和“烟柳满皇都”相比,诗人更喜爱“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因为(早春景色既能给人清新之感,又能带给我们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生气;而杨柳堆烟时节,满城花残,漫天柳絮,反倒容易勾起人伤春、悲春之情)。
8.“天街小雨润如酥”一句中“润如酥”这个比喻捕捉到了初春小雨的什么特点?(关键要先理解“润如酥”三个字的含义。) 细滑润泽。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
(注意分析的思路和表述的条理性。)
示例一:从诗句表达的哲理看:诗人认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好时节应该是它的萌发阶段,这个阶段给人希望。
示例二:从诗句描写的景色看:初春草色,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与“烟柳满皇都”时的浓重色彩相比,小草刚刚钻出来,更能给人惊喜。
1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代)著名诗人(韩愈)(姓名)。 1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小雨的什么特点?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雨比作酥油,体现出小雨细滑润泽的特点。
13.“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是否矛盾?请加以分析。
这句诗不矛盾。作者描写早春的小草远看一片绿,近看却似有似无,表明观察细致入微。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抒怀言志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的作者是(杜牧)。文坛上称杜甫为“老杜”,称本诗作者为“(小杜)”。
2.这是一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前两句叙事,后两句(议论)。
3.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表达出诗人有心建功立业,却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以及相信自己只要有机遇,总会有所作为的豪迈胸襟。
4.诗歌是怎样将叙事与议论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首联从叙事开始,借一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事的慨叹。尾联议论,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助周郎,那么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诗人借咏怀古事,寄托自己的感慨。
5.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咏史抒情)。前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后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感慨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引人联想,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7.赏析“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
这句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既形象,又含蓄。用“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十分形象;同时又通过表现曹操的奢靡生活含蓄地暗示了战争的结局。(赏析诗句应避免重内容轻写法)
8.成语“折戟沉沙”源自“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诗,但是它表达的意思与原诗句的意思有所不同。请写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折戟沉沙”的意思是断戟沉没在泥沙里,成了废铁,形容失败十分惨重。“折戟沉沙铁未销”意思是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周瑜、曹操的历史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
10.“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指(东吴)。 1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⑵自将磨洗认前朝(拿,取)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前两句托物,引出诗人对史实的看法。后两句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机遇造就英雄,二是表达对自己缺少机遇的愤懑之情。)
诗人托物咏史,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即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开头借古物兴起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前朝”是指东汉末三国时期。 C.诗人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借东风,周瑜就无法取得胜利。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铜雀”是曹操暮年行乐之所。 14.有评论认为“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富于形象性且以小见大。请就此简要分析。(注意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联)
大乔、小乔并不是平常的人物,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作者用“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力地表现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横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
15.结合下面的材料,说一说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清楚的了解。他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
诗人咏史怀古,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并借此吐露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的不平之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作者是()代诗人()。
2.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运用了典故。
3.通读全诗,说说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常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同时表明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4.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闻笛赋”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第二个典故“烂柯人”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此三字表明作者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的态度。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此处用典的好处是什么?
这两句诗借用“闻笛赋”和“ 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被贬的朋友和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用典既可以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感,又能使诗句凝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7.下面选项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沉舟”“病树”比作遭贬谪的李商隐自己。
B.这两句饱含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和惆怅忧伤之情。 C.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乐观的情怀。
D.这两句广为传诵,频频被人引用,并被赋予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8.说说你对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理解。 点明酬赠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
9.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被贬谪后忧伤中显现豁达的乐观向上的情怀。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答,即以言语或诗文应答) ⑵怀旧空吟闻笛赋(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11.在横线上填写所缺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分析本诗颔联写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人事变迁的感叹。
13.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这两句诗既有作者情感的表达,又蕴含哲理。答题时应将两个方面都答出来。)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也表达出自己豁达的情怀,同时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想象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5.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的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画面优美,为抒情、议论做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三者交融。写景:高山之巅,
浮云重生。抒情:不畏险阻。说理:登高望远。
3.鉴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品析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诗人夸张地用“千寻”来表现古塔之高,表明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面的诗句做铺垫。
5.把“闻说鸡鸣见日升”里的“闻说”改为“亲历”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亲历”强调的是登高远眺的过程,这不是诗人的目的。诗人在这里借“闻说”强调的是所登之山的高度,是为下面的诗句埋伏笔。
6.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8.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较异同。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选(A)
比较:相同点:作用相同,都有互勉或自励之意。不同点:王安石的诗表现的是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A句表达的是要想取得更大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选(B)
比较:相同点:都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同点:⑴王安石的诗从肯定方面比喻,B句从否定方面比喻;⑵王安石的诗强调认识要有高度,B句强调要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
9.作者王安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唐代的两位分别是(韩愈)(柳宗元)。
10.分析是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写法上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诗的第一句,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作者运用虚写的手法,写听说在高塔上可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作者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11.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做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改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1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来山上千寻塔”是说在飞来山的山峰上建有很多塔。 B.“闻说鸡鸣见日升”意谓听闻在鸡鸣时可看见旭日东升。 C.“不畏浮云遮望眼”是说诗人不怕浮云遮住自己的双眼。 D.“自缘身在最高层”意谓因为站在飞来峰的最高一层 A(“千寻”指很高,不是“很多”的意思。) 13.诗中的“浮云”,既可指眼前实景,也有其他寓意,请简要说明。
指困难、挫折,或者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1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与“登高望远”有关,但反映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王安石诗句中“不畏浮云”和“身在最高层”,重在反映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的气概;王之涣诗句中“欲穷”和“更上”,则表达出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的互勉或自勉之意。
己亥杂诗 其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作者是()代思想家、文学家()。 2.鉴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以“落红”和“春泥”来自喻,表明心志,抒发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不忘报国之志的情感。形象生动,境界高远。
3.这首诗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4.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11.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情境烘托“离愁”。
5.你认为这首诗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6.解释下列词语. ⑴浩荡:(广大无边,这里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⑵吟鞭:(诗人的马鞭) ⑶落红:(落花)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南归时的复杂感情。你能说出这里的“复杂”表现在那些方面吗?
离别的忧伤(因为离京就标志着离开政治中心,标志着政治生涯的终结),离别的轻松愉快(南归的生活会是另一番境况),报国的志向。
8.龚自珍不满官场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一职,准备回家乡干一番事业。应该说他离京时对旧势力十分厌恶,为什么还会产生“浩荡离愁”?
作者长期寓居京城,离京时心中充满对故友的不舍及对人民、国家的担忧。(答题时容易忽略后一点)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表达了他始终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10.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但是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12.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浩荡离愁白日斜(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⑵吟鞭东指即天涯(便是天涯,这里指远离京师)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其深层的含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出更多美丽的新花。作者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尚品质。
14.本诗写于鸦片战争前一年,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乡。诗的开篇以“浩荡”一词修饰“离愁”,意在强调(愁绪之浓);“白日斜”三字则勾勒出了一幅(夕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景象,进一步烘托“离愁”。
15.“吟鞭东指即天涯”中“吟鞭”是指(作者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天涯”既表明(与故乡的距离遥远),又与上一句的“(离愁)”二字相映衬。
16.作者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作者以“落红”自比,用“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自己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情怀。
《江南逢李龟年》鉴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本诗作者(杜甫),字(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后
世称他的诗为“(诗史)”。
2.诗歌首联写(昔日之盛),尾联写(今日之衰),形成鲜明对比。
3.认真阅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眷恋,对安史之乱制造者的愤恨。 D(“对安史之乱制造者的愤恨”于文无据) 11.“落花时节”一般解释为“暮春之际”。结合本诗时代背景,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局面的怀念,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4.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诗人常在贵族豪门府第见到他,说明了什么?
李龟年是著名歌手和乐师,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演奏。诗人常在贵族豪门见到著名歌手(乐师),说明大家生活在繁华盛世,为下面写国家没落及两人的落魄做铺垫。
6.“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两句除写李龟年、杜甫交往甚密外,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反映开元盛世(诗人前期生活所处的时代)的繁华。 7.落花时节”在这首诗中有什么含义?
“落花时节”既是写诗人与友人相逢的季节,又指两人已到暮年,还指唐朝由盛而衰,表现出诗人和李龟年凄凉流落的境况。
8.从写作手法方面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江南好风景”反衬国势衰落、人们凄凉流落的境况,突出经历过繁华盛世的人在国势衰落时的不幸。(或: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势衰落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及对自身飘零的深切感伤。)
9.简要分析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这首诗前两句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生活,与后两句的“落花时节”的衰落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对比手法的作用是突出诗人对个人漂泊流落、国势衰落的感慨。
10.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歌手,昔日常常出入于贵族豪门之家。 B.在动乱中作者和李龟年都辗转漂泊,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C.作者在美丽的江南与李龟年重逢,追忆往昔,心中感慨万说说它还有哪些寓意。
人生衰老、飘零,社会动荡、凋敝。
12.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下列与安史之乱无关的一项是()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D(此为咏诸葛亮诗,与安史之乱无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在横线上应先写的诗的原句是()。 4.用“/”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的朗读节奏与诗的其他句不同,应重点掌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请加以赏
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这两句诗一改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作者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令人耳目一新。
1.本诗作者是(),号(),人称“()”。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面写“行路难”,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艰险,颇具比兴意味。
3.作者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引用(吕尚)、6.此诗作者王勃与(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7.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中“杜少府”是指著名诗人杜甫。 B.首联中的“城阙”指唐都城长安,这里指送别的地点。 C.“同是宦游人”一句点出两人在处境和情感上的相通之处。D.尾联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在离别时像小儿女般哭泣。 8.请分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作用。 “望”的对象是“五津”,即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地,作者在长安送别友人,“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结合诗句内容及反映出的情感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更喜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它的意思是说,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诗句写得比较开朗、乐观。
[示例二]我更喜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的意思是,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行路难 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伊尹)的事例自慰,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会有一天,我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作者选取了“长风”“沧海”等气象宏大的景物,“破”字有劈波斩浪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5.简要分析本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
⑴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⑵引用典故,给诗人增加信心;⑶运用象征手法;⑷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其他未归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宋祁词中的“闹”字写出杏花怒放、春意盎然的情景,抒发词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诗中的“闹”字描摹出桃李争抢春光、过于张扬的情态,暗含讽刺鄙夷之意。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
诗人借未开海棠深藏美丽、不轻易外露的形象,告诫儿辈不要哗众取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
远)”和“(悠然)”。
4.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有描述性的语言,且表意正确,给3分;只是对句子进行翻译性的表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歌/白雪歌)”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不恰当。考生引用岑参诗句后,这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有描绘性的语言且表意正确,给2分;按句子写出翻译性的表述,给1分;不符合语境或表意不正确,不给分。) 给2分;仅用翻译性的语言表述且翻译不完整,给1分;不符合语境或表意不正确,不给分。)
天净沙 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曲子的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村)、(日)、(霞)、(烟)、(树)、(鸦)。作者用(孤)、(落)、(残)、(轻)、(老)、(寒)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令人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
2.这首曲子中的“飞鸿”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指大雁,本文中暗喻作者本人。
3.作者描写的是秋天什么时间的景色?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秋天傍晚时的景色。从“孤村落日残霞”这一句可以看出。
塞鸿秋·浔阳即景 元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这首元曲写作者(周德清)登浔阳城楼所见。作者选择了(夜晚)的角度,采用了(客观)的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富有动感的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图)。
2. 塞鸿秋:曲牌名。淀:蓝色的染料。初学扇:新月的形状似打开的扇子。
3.元曲中多处用到比喻的手法,将一幅幅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找出几句来吗?将它们摘抄下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运用比喻的手法;这
样写形象生动地将浔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4. 解释“塞鸿一字来如线”。
从塞外飞来的大雁,一字排开,就像一条线在空中。
盆池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①盆池:挖地成池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养鱼或种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该诗颔联和颈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2 该诗颔联,体现出作者的孤独、悲伤(或:激愦、抑郁等)之情;颈联体现出作者的慷慨、悲壮之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直”字写出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答出情感或思想任意一方面得2分,意思对即可。)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构思示例]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示例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澈之“月”这些意象,营造出淡泊纯净之境,体现出诗人超尘脱俗、心契自然的情怀。
[写法示例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描写之中。
[写法示例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示例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棚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示例二]巧用修辞。如“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池,如同从镜中浮现的景象。(2分。从构思、写法、语言任意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传神地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而且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孤寂之情。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的画面。(2分)
边声和着军中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令人悲伤。抬眼望去,群山连绵,云气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矗立,城门紧闭。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了什么典故?它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感情?(2分)
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在极北的燕然山上勒铭纪念。“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此处运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思念家乡却又因边患未平不能还家的复杂矛盾心情。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诗人孤寂、惆怅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你认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示例一]“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缠绵、深重。
[示例二]“期”字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淸明。
1.本诗题为《东栏梨花》,首句写“梨花淡白”,第二句写“(梨)花满城”,第三句写“东栏一株雪”,这样是否有重复之嫌?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没有重复之嫌。第一句是从整体上写梨花的颜色,第二句是从整体上写满城梨花盛开,第三句写其中的一株梨花。三处描写角度不同、作用不同,所以不重复。
2.诗人借咏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
唐白居易 一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 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 二
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 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
乐天见示伤微之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唐〕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唯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注①微之:元稹,卒于大和五年。②敦诗:崔群,卒于大和
六年。③晦叔:崔玄亮,卒于大和七年
1.下列选项中与“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表达的意思相近的一项是(D)(2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请分析这两首悼亡诗的不同之处。
形式上:白居易的诗是绝句,刘禹锡的诗是律诗。
内容上:白居易的诗是悼念亡友,刘禹锡的诗则是一方面悼念亡友,一方面安慰好友白居易。
情感上:白居易因友人纷纷逝去而情绪沮丧;刘禹锡则把深刻的哲理融于形象的事物之中,表现了他豁达的精神。(4分,“形式”“内容”“情感”任意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木兰花 〔北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榖皱:绉纱似的皱纹。毅,指有皱纹的纱。②肯爱:怎肯吝啬。
1.请简要赏析上阕中“闹”字的表达效果。(3分)
“闹”字有喧闹、热闹之意,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现出杏花开满枝头、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之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美好春光的赞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
中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972题,涵盖大纲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726题 已发布
中考古诗文归类型默写还在整理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