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主导因子:指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那个生态因子。4、生态幅:亦称生态价,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5、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6、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也称异株克生。
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8、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刚好与呼吸作用的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9、温周期现象:生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为温周期现象。10、生活史:指从生物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生态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长期对环境和竞争所产生的总的适应对策。
12、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对方的现象。
1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
14、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5、光周期现象:指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6、警戒色:动物能在身体內储存有毒物质时即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以较鲜艳的色彩來告知捕食者。如马蜂。
17、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的交流,相互依赖、相互储存、双方获利。
18、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19、频度:指群落中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即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20、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2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22、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
威胁人类的生存。
23、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种群、群落或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24、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5、亚优势种:亚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二、填空题
1、(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2、根据栖息地,通常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3、水生植物根据生长环境水的深浅可分成:(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4、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和(快速演替)。5、种内竞争的类型,包括:(负竞争)、(分摊竞争)和(争夺竞争)。6、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主要分类单位分3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7、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单选题
1、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为开始的食物链是( 1 )。
①草牧食物链 ②腐生食物链 ③寄生食物链 ④分解食物链2、生态系统组成中,微生物属于( 3 )。 ①生产者 ②自养生物 ③分解者 ④非生物组分
3、只能在全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不能忍耐庇荫,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过程的树种是( 1 )。 ①喜光树种 ②耐荫树种 ③长日照树种 ④短日照树种
4、在寒冷地区土壤粘重、含水量过大、地表温度容易剧变的立地条件下,苗木最易受( 3 )的伤害。
①寒害 ② 冻裂 ③冻举 ④冻害
5、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称为( 3 )。 ①生理干旱 ②冻裂 ③冻害 ④寒害
6、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形态:即气、液、固态水。对森林而言( 2 )。
①气态水意义最大 ② 液态水意义最大 ③固态水意义最大 ④ 三者意义同等7、森林的蒸腾作用主要发生在( 1 )层次。
①林木 ②灌木 ③草本植物 ④ 灌木和草本植物8、危害性最大的森林火是( 2 )。
①地表火 ②地下火 ③林冠火 ④急进地表火9、种内竞争可能导致种群成( 2 )。
①随机分布 ② 均匀分布 ③ 团块分布 ④ 嵌式分布10、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表示的种群密度称为( 2 )。 ①粗密度 ②生态密度 ③多度 ④盖度11、我国青藏高原森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是:( 1 )。
①云杉、冷杉 ②马尾松、杉木 ③栎类 ④桢楠、香樟、银木12、在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一般以( 3 )作为生物学零度。
①0℃ ② 5℃ ③10℃ ④15℃
13、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说明:北美州温带植物每向北移动纬度1°,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阶段发
育(物候期)将各延迟( 3 )天。
①2
②3
③4
④5
1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 2 )。
①直接作用 ②间接作用 ③替代作用 ④补偿作用
15、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1 )。
①黄化现象 ②白化现象 ③辐射效应 ④代谢效应 1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 1 )。
①通气组织发达 ②机械组织发达 ③叶面积小 ④根系发达 17、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2 )。
①叶面积较大
②根系发达
③通气组织发达 ④叶片较多
18、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3 )。
①随和分布
②均匀分布
③集群分布
④泊松分布
19、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之间( 1 )的一种现象。
①相互竞争
②互利共生
③寄生
④偏害作用
20、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1 )。
①气候顶级 ②偏途顶级 ③土壤顶级 ④地形顶级
21、生态学上最常用的Raunkiaer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 2 )为依据来划分的。
①树木高度 ② 休眠芽高度 ③ 枝下高度 ④开花结实高度22、常常将处于幼年阶段的乔木层个体统称为:( 3 )。 ①乔木层 ②草本层 ③ 更新层 ④活地被植层 23、演替开始阶段和终阶段为同一群落的演替称( 3 )。 ①进展演替 ②逆行演替 ③循环演替 ④次生演替24、授粉是生物之间的( 3 )关系。
①对抗 ②异株克生 ③非连体互利共生 ④连体互利共生
25、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在生态学上称( 2 )。①破坏 ②干扰 ③灾难 ④失调
26、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基本相同,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 4 )之内。 ①二个龄级 ②10年 ③20年 ④ 一个龄级
27、林业生产上划分龄级的标准因树种而异,针叶树种和硬阔叶树种常以( 3 )为期。 ①5年 ②10 年 ③ 20年 ④30年
28、林木种群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增大而出现的种群密度减小的现象称为( 1 )。
①自然稀疏 ②正常死亡 ③异常死亡 ④非密度调节
29、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 2 )。 ①进展种群 ②衰退种群 ③ 稳定种群 ④ 增长型种群
30、在哈钦森生态位观点中,植物的生态位可分为四种,表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
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称为( 3 )。
①空间生态位 ②营养生态位 ③基础生态位 ④实际生态位
四、多选题(注:多选、漏选、选错均不得分)
1、下列树种属于耐荫树种的(1、3、5)。
①云杉 ②落叶松 ③ 冷杉 ④杨树 ⑤红豆杉2、以下非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危害中,(3、4、5)属于低温危害。 ①根颈灼伤 ②皮烧 ③生理干旱 ④冻举 ⑤寒害3、森林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的基本层次主要包括:(1、2、3、4) ①乔木层 ②灌木层 ③草本层 ④苔藓层 ⑤层外植物4、森林群落的发生过程可分为(1、2、3、4)等四个阶段。 ①迁移 ②定居 ③竞争 ④反应 ⑤共生5、逻辑斯谛曲线通常划分的时期为(1、2、3、4、5)。
①开始期 ②加速期 ③转折期 ④减速期 ⑤饱和期6、他感作用的物质主要有:(1、2、3、4)。
①乙烯 ②香精油 ③酚及其衍生物 ④生物碱 ⑤醛7、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包括:(1、2、3)。
①能量金字塔 ②数量金字塔
③生物量金字塔 ④重量金字塔 ⑤体积金字塔8、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包括:(1、2、3)。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有机物 ⑤气候
9、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1、2、3)。 ①空间特征 ②数量特征 ③遗传特征 ④增长特征 ⑤波动特征
10、降雨通过森林后形成的林内雨量包括(1、2、3)。
①滴雨量 ②茎流量 ③穿透雨量 ④旷地雨量 ⑤树冠截留雨量
11、生植物或一些生长在潮湿土壤中的植物,常具有以下形态特征以适应水分过多的条件:(1、2)。
①具出水通气根 ②具膝根 ③减少气孔 ④海绵组织不明显 ⑤增厚细胞壁12、种群中个体分布呈均匀分布的原因有:(1、2、3、4)。
①种内竞争 ②优势种成均匀分布 ③地形均匀分布 ④自毒现象 ⑤林地内光斑镶嵌 13、种间消费性的物理掠夺包括:(1、3、5)。
①寄生 ②异株克生 ③捕食 ④竞争 ⑤植食
14、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可分为共生和抗生两大类,其中以下属于共关系的有:(1、2、3、4)
①菌根 ②地衣 ③ 授粉 ④ 附生 ⑤ 寄生
15、森林树种的物种特性可分为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下哪些属生态学特性: (4、5)。
①形态特性 ②解剖特性 ③生长发育特性 ④耐荫性 ⑤耐旱性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包括:
包括:
与其它器官出现坏死斑或早衰。
(2)、生理适应:低温环境的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1)、形态适应: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
2、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3)、具有一定的外貌;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间存在相互影响;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3、典型的水生演替系列依次是:包括:(1)、沉水植物群落阶段;
(2)、漂浮植物群落阶段;(3)、苇塘阶段;(4)、苔草草甸阶段;(5)、疏林阶段;(6)、中生森林阶段。4、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色素等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
腾作用增强,故对干旱和其它不利于环境的敏感性增大。
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
(3)、行为适应:休眠来增加抗寒能力。5、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
(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2)、伤害植物组织;(3)、引起细胞中毒;(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5)、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
6、植物的防卫反应:包括: (1)、物理防御:如叶肉细胞有结晶、叶表面有毛或刺或钩、茎上有刺等。
(2)、化学防御: 次生代谢物,如植物酚、各种毒性物质以及一些不易消化利用的物质(木质素、蜡质、纤维素等)。
(3)、行为防御:如植物体含水率和含氮率的降低。7、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2)、使树木正常代谢和生长受到干扰,表现为光合效率低,生长发育不正常,叶
(1)、侵蚀树木叶子角质层,使保卫细胞功能紊乱,损害表皮细胞,引起蒸发、蒸
(6)、对森林生长量也产生影响:使盐基淋失量增大和交换性盐基减少,降低生长(5)、改变表土的化学性质,使土壤表层酸化,对浅根植物和萌发的幼株产生不良(4)、叶和根分泌过程改变,使叶际和根际微生物种群(菌根菌、固氮微生物)发
影响。
生变化。
式中:a-参数,其值取决于N0,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
(2)、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3)、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列出逻辑斯谛方程的积分式、阐述逻辑斯谛曲线的划分时期及方程的意义:
量;由于酸雨的氮肥效应,生长量微弱增长。8、分解作用的三个过程:包括:
(1)、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2)、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进而成为矿物成分(如葡萄糖降为CO2和H2O)。
(3)、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9、岛屿群落的特点:包括:
(1)、岛屿的物种进化比迁入快,而大陆的物种则是迁入比进化快;(2)、离大陆遥远的岛屿上,特有种(即只见于该地的种)可能较多,尤其是扩散力弱的分类单元更有可能;
(3)、岛屿群落物种有可能是未饱和的,其原因可能是进化的历史较短,不足以发展到群落饱和的阶段。10、生态系统的特征包括:
(1)、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高层次。(2)、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中巨大损失,因此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六、论述题(共20分)
(3)、花粉活力下降,受精过程受到影响,果实、种子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下降。
(1)、方程为:
kNt1eart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2、论述热带雨林的分布及气候、植被和动物特点:
(1)概念:指耐阴、喜雨、喜高温高湿、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被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2)分布: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3)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4)热带雨林植被特点:
①种类组成极为丰富:高等植物在45000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为木本;乔木异常高大,常达46~55m,最高达92m;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②群落结构复杂:
乔木层分为3层:第一层高30~40m以上,树冠宽广,有时呈伞型,往往不连接;第二层一般在20m以上,树冠长、宽相等;第三层在10m以上,树冠锥形而尖,生长极其茂密。
幼树及灌木层。稀疏的草本层。
地面裸露或有薄层落叶。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③乔木的特殊构造:
板状根:有些种类的树干基部常会长出多姿多态的板状根,从树干的基部2~3m处伸出,呈放射状向下扩展。有些则生长着许多发达的气根,这些气根从树干上悬垂下来,扎进土中后,还继续增粗,形成了许许多多“树干”,大有一木成林的气势,非常壮观。
叶子:乔木叶子在大小、形状非常一致,全缘,革质,中等大小。
茎花由短枝上的腋芽或叶腋的潜伏芽形成,且多一年四季开花。有些种类的树如波罗蜜、可可等,在老树树干或根颈处也能开花结果,成为热带雨林中特有的老茎生花现象。
无明显季相交替:每一种植物都终年进行生长活动,仍有其生命活动节律。乔木叶子平均寿命13~14个月,零星凋落,零星添新叶。多四季开花,但每个种都有一个多少明显的盛花期。
多昆虫传粉。裸芽。
(5)动物丰富: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如巴拿马附近的一个面积不到0.5km2的小岛,就有哺乳动物58种。
3、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1)、纬度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量差异。如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 。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土壤也间接受到影响,其分布亦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如我国从南到北依次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棕壤和灰化土;在环境
地带性植被:随着地带性变化的植被类型,称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非地带性植被:在同一地带范围内,常常会因各种生态因子的差异而导致植被分布发生变异,这种由于特殊生存条件而超越其地带范围以外而分布的植被,称为非地带性植被或隐域植被或超地带植被或泛域植被。
因子的综合影响下,植被沿纬度的分布也出现有规律的更替,即纬度地带性。如从赤道
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
我国植被分布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由于纬度的差异,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与此相应,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区。(2)、经度
经度地带性: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变化,即由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临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在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分布三大植被区域: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和干旱荒漠。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植被水平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3)海拔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5~0.6℃ 。相当于平地北移60km。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垂直地带性: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垂直带谱: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的具体顺序。垂直带谱的特点
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在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一致。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
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如长白山(东经128°)、西部的天山(东经86°),两者均北纬42°。但长白山距海较近,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天山位于内陆,属荒漠范围。
(4)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纬度、经度、海拔三个方向上植被类型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