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共9题;共37分)
1.下列选项中划线字的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磐石(pán) 含蓄(xù) 白皙(xī) 群蚁排衙(yá) B. 荒缪(miù) 筹划(chóu) 赫然(hè) 兀兀穷年(wù) C. 彷徨(páng) 暑名(shǔ) 鞠躬(jū) 迥乎不同(jiǒng) D. 涉猎(shè) 迭起(dié) 澎湃(bài) 妇儒皆知(rú)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B.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均出自《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 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己,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B.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 C. 通过学习《孙权劝学》,使我明白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D.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是一篇人物传记,作者是物理学家杨振宁。 B.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
C.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文章,作者通过叙写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国别体通史。 5.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 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C. “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殊不知,无论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多么精彩,却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D. 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正确的选项为( )
①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②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③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④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⑤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A. ①②③⑤④ B. ④⑤②③① C. ④②③①⑤ D. ④⑤①②③
7.名著阅读。
(1)阅读《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文字,在空白处填上人物。
________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________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2)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请从 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内容阐述理由。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卿今者才略,________!(司马光《孙权劝学》) (4)王维《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5)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咏物言志诗,它们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请你默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9.古诗阅读
兰 [明]徐渭
兰亭旧种越王兰① , 碧浪红香天下传。近日野香成秉束② , 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 (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3题;共33分)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解释加点词。
①卿言多务 , 孰若孤________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③寻复南奔________ .④涉猎经史兼有才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仔细阅读(乙)文,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4)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5)吕蒙与傅永有什么相似点?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凜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 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邓稼先》
(1)简要说明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和作用。
(2)能否把文中加点词语“不知道”“ 也不知道”“不知” 去掉,把原来的疑问语气改为陈述语气? (3)选文部分的结尾处引用“我”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怎样的作用? 1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阅读文章,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②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4)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三、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3.据要求作文。 题目:他,让我崇敬
要求:①人物形象鲜明;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A
【解析】【分析】A没有错误。 B荒缪(荒谬) ; C暑名(署名) ;
D 澎湃(pài) 妇儒皆知(妇孺皆知)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既考查字音也考查字形。辨析字形,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而辨析字音则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 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2.【答案】 A
【解析】【分析】A选择问句,第一个问句后应该用逗号。BCD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平时学习和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考试时一般会以填空和选择两种形式出现,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3.【答案】 D
【解析】【分析】A搭配不当,“中国人民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主宾搭配不当,应该为: 中国是赞成限制核扩散的国家之一。
B句式杂糅,这句话把“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原因,是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和“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是千千万万人的努力的结果”杂糅在一起。应把“的原因”或“的结果”删去。
C缺少宾语,这是滥用介词造成的,应删去“通过”或“使”。 D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4.【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D“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国别体通史”说法错误,《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不是国别体通史 。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5.【答案】 C
【解析】【分析】A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这里使用正确。 B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这里使用恰当。
C不以为然 :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使用不正确,应使用“不以为意”,意思是“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 不放在心上。 D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答案】 B
【解析】【分析】这几句话是围绕邓稼先写的,因此应把第④句放在首位,引出人物。故排除A。第①句“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对这几句话的总结,应放在最后,故排除CD。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7.【答案】 (1)刘四爷;虎妞
(2)示例一:我选A图,因为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 示例二:我选C图,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可知,这个人是车厂的老板刘四爷。根据“”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都留给祥子听可知,这个人是刘四的女儿虎妞,她对祥子心生爱慕。
(2)《骆驼祥子》描写了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本小说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答题时要观察图片内容,再把图片内容和名著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如:图片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老北京城,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 如选择C 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 故答案为:⑴刘四爷 虎妞
⑵ 示例一:我选A图,因为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暗示了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表明故事的人物和人物的身份。 示例二:我选C图,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骆驼和一个低垂着头的人物。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祥子因它而得名。人物低着头,暗示了祥子不堪生活重压。
⑴此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点评】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的篇目都应该认真阅读,包括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都应该熟记,做题时,静下心来,按照题干要求,仔细回忆思考作答。
⑵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8.【答案】 (1)散入春风满洛城 (2)故园东望路漫漫 (3)非复吴下阿蒙!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古诗文的背诵及积累答题,注意“洛、漫、碎”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散入春风满洛城;⑵故园东望路漫漫;⑶非复吴下阿蒙;⑷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⑸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点评】此题考查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1)——(3)属于直接性默写题,(4)属于理解性默写题(5)属于开放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9.【答案】 (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 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
故答案为:⑴君子 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⑵ 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点评】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二、阅读理解
10.【答案】 (1)事务;知晓事情;投奔;阅读
(2)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 ②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3)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4)因为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5)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惊人的长进。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务:事务。 ②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 ③不久又投奔南方。奔:投奔。
④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猎:阅读。(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①句重点的词有: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②句重点的词有:与:给,寄给;书:信;答:回复。(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內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孙权告诉吕蒙“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意在让吕蒙知晓学习的重要性,“蒙乃始就学”说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刻苦学习,才略有惊人的长进。(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仔细阅读两文,即可概括出文中的二人身份相同,“蒙辞以军中多务”“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可知两人都是武人(武将、武夫);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认识到读书意义后,刻苦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傅永有不懂的地方向叔父请教,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才略大有长进。 故答案为:⑴1、事务2、知晓事情3、投奔4、阅读
⑵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 ②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⑶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⑷ 因为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
⑸ 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惊人的长进。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
⑸在理解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出人物的共同点进行分析。从人物的出身,行动,成就多方面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曾在崔道固那里担任城局参军,和崔道固一起降北魏,成为平齐郡百姓。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11.【答案】 (1)①渲染荒凉凄惨的气氛;②有力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2)①不能;②采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关切及深深的牵挂之情;③引发读者思考,激发感情;④突出邓稼先的崇高精神以及特有的睿智和胆识。意思对即可。
(3)①引述“五四”时代的这首歌,是对邓稼先伟大一生写照的概括,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歌》,其实②呼应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在歌颂邓稼先就是歌中的“男儿”;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体会和感受到到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意义。③内容方面,深化了文章主题,构思方面,拓宽了文章思路(或: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章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解答此题要从写作的目的与诗文内容来分析。引用的《吊古战场文》描写的是古战场阴森悲凉的气象,属于环境描写;我们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描写首先渲染某种氛围,为下文内容做铺垫,表现主题。从全文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念邓稼先,作者先用《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渲染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恶劣,体现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2)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首先明确不能去掉,结合文章主要内容,人物事迹和具体语境分析。“不知道”“也不知道”“不知”,这三个词,作者深入到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揣摩他可能有的心理、心情、心态,充满体现作者对邓稼先的关切、牵挂和怀念之情。第二问,结合疑问句与陈述句的表达效果和内容分析。疑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思考,能够激发情感,而陈述句,语气一般比较平稳,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运用两个疑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的工作环境艰苦恶劣和工作时的睿智和胆识,突出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3)本题考查引用歌词作用的分析。与分析引用古诗词的作用一样,从歌词的内容与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分析。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邓稼先的事迹及其精神品质作答。这首歌赞颂的是撑起中华的好男儿,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赞颂邓稼先,二者结合,答案就很明确了,引用这首歌,目的就是赞颂邓稼先,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歌》,其实是在歌颂邓稼先就是歌中的“男儿”,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借此能表现出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身的崇高品质。深化了文章主题,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①渲染荒凉凄惨的气氛;②有力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⑵ ①不能;②采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关切及深深的牵挂之情;③引发读者思考,激发感情;④突出邓稼先的崇高精神以及特有的睿智和胆识。意思对即可。 ⑶ ①引述“五四”时代的这首歌,是对邓稼先伟大一生写照的概括,文中引用的《中国男儿歌》,其实是在歌颂邓稼先就是歌中的“男儿”;②呼应文章的第一部分,③内容方面,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让读者体会和感受到到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意义。深化了文章主题,构思方面,拓宽了文章思路(或: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这里引用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进而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⑵疑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可以起过渡作用。疑问句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 ⑶引用的作用: 内容上 ①证明段中心 ②突出、深化主旨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丰富文章的内容
⑤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引用名人名言)
⑥增强真实性(引用人物自己的话) ;从侧面表现人物特点(引用别人的话) ⑦增添文章的文采或文化底蕴,使文章有诗意美(引用诗句)
⑧增添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有神秘色彩(一般为引用神话传说、故事) 结构上:可考虑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等 手法:正衬;对比,反衬 侧面烘托
12.【答案】 (1)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
(2)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3)①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②“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工作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4)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5)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
【解析】【分析】(1)从“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可以概括出黄旭华这两段的经历分别是: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
(2)本题要求概括黄旭华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文中筛选出切题的语句并分条概括。文章第五、六段有这些句子:“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据此概括即可。 (3)①结合语境分析,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 黄旭华被选中参研核潜艇,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说明间隔的时间长,间隔了30多年,“才”说明这30多年里黄旭华一直和家人分离,没有任何联系,“也”说明父亲临终时都不知道儿
子是干什么的,更不用说家里其他人了,因此这些加点词语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②结合语境分析,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这么危险的试验,已经62岁的黄旭华却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因此,“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工作中事必躬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4)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短短的30年,我国在核潜艇研究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5)结合黄旭华的事迹分析,黄旭华为了研制中国的潜水艇,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为了研制潜水艇,他和家人分别30多年,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热爱祖国的人。从“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说明黄旭华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等。
故答案为:⑴考取交大造船系;参研核潜艇
⑵ ①核潜艇的研制是一项尖端工程;②当时不知道核潜艇是什么模样;③黄旭华选择的是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④没有计算机,全靠算盘和计算尺演算数据。
⑶ ①通过“直到……才……也……”的关联词语的运用,说明了核潜艇研究事业的保密性极高,表现了黄旭华②“亲自”一词表现了黄旭华在科研工作中事必躬亲、为科研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科学严谨、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
⑷ 详细交代年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核潜艇研究事业中所取得的进步之快,成果之丰。 ⑸ 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刻苦勤奋、临危不乱、热爱祖国。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内容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⑸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写作题
13.【答案】 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确定立意和选材的过程,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崇敬”, 指崇拜尊敬,一般指对人和事物的敬仰。写的人物是“他”,这个他可以是身边的人,可以是对国家和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邓稼先、袁隆平等。他为什么让我崇拜,是这个作文写作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他让自己崇拜的原因。叙事要详细,具体,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及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来展示。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写好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一旦破译了命题作文的“题眼”,就等于找到了打开作文之门的钥匙。二: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三:精心选材。在保证符合命题要求的前提下,要有意识地选择写作的最佳突破口,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四: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