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5、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2、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5、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着是《??学记》。 二、名词解释题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实际上前五条都是修身的原则措施,后三条是修身的扩展和递进,先到家,再到国,再到整个世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名词解释题 1、三大文教政策: 是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议,包括: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
董仲舒的这三大建议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并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五、简答题
1、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教是立政之本。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3)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必仁且智”。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五、简答题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2、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3、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五、论述题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管理的加强: 1.国子监的设立。2.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3.部门对口管理。4.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二)规范教学内容: 1.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2.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三)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1.学校类型的多样化。2.设置形式多样化。 (四)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1.中印文化教育交流。2.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五)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六)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 1.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2.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3.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② 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着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着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 四、名词解释题 1、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2、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学校; 颁定(三经新义); 设置专门学校; 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2、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二、名词解释题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六、论述题
1、如何理解王守仁“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去除物欲对良知蒙蔽。这一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王守仁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这是王守仁针对朱熹的“析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只认为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也即存在于君亲之间,那君、亲死之后,吾心岂不是就没有忠孝之理了。因此他提出“心即理”,具体地说,就是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所以心与理是一个东西,故曰“心即理”。这样,王守仁把朱熹的“心与理”,改为“心即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想分野。
王守仁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既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所以“良知之外别无知”,道德修养的关键在“致良知”,即体验各人固有的良知——封建道德意识。
要致良知,必须去人欲,从圣人到愚夫愚妇,在“良知”上是相同的,婴儿初生之时,此心有一片天理流行,更无他物。所以没有一个不知爱他的父母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在于良知常在,天理纯全,一切行动从良知出发。一般人或为习俗所染,或为物欲所惑。此心失却了昭昭灵觉,所以心不良了,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利用教育的力量,“学以去其昏蔽”。 2. 试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2)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3)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4)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一、填空题 1、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着名书院,对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书院官学化和科举化的风潮中独树一帜。 2、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四、简答题 1、颜元重“实学”和“习行”教育思想的意义何在? (1)颜元是明末清初教育家,他主张教育要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培养实用人才,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突破了千百年来教育为经学所垄断的局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2)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一、填空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4、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三、名词解释题 1、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二、论述题
1、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② 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 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第十一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梁启超提出的“??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 4、严复在其着作《原强》中提出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项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在德智体三方面同时发展的教育思想。 5、《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 6、清政府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7、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在形式上唯一未被顽固派废除的新设学堂是京师大学堂。 8、1905年,清政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管理机构。 9、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五项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10、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在学制上的合法地位。 11、清华学堂是在美国退款兴学的背景下兴办起来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它于1911年4月正式开学。
二、名词解释题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实建于1902年,为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五、简答题 1、\"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2)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 (3)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4)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5)派人出国留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6)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
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2、??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学制延续时间长。 (2)传统的课程设置。 (3)传统的办学体制。
(4)学校管理中的封建制度。 (5)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3、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 (2)废科举,兴学堂。
(3)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 (4)倡导出国留学。
第十二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1912~191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新学制用干支纪年法可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中规定初等教育分为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中学校年限为4年,不分级。 2、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二、简答题 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 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 (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 (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 (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 (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三、论述题 1、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1)“五育”并举的方针,五育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2)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改革北大的举措包括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以及改革教学体制。经过蔡元培的整顿改变了北大以前沉闷、腐败的风气,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和自由研究学术的风气,使北大走上了现代大学轨道,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影响到整个中国高等教育。 (3)主张文、理科的“学”、“术”分设,又相互沟通的观念,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提出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资格,毫不受各政党与教会的影响。
从蔡元培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试述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措施和指导思想。 (1)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
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4)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5)改革的意义
第十三章??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一、填空题
1、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2、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3、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4、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5、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六三三学制”??。 二、简答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1)掀起申讨封建礼教的浪潮。 (2)开展国语和白话文教学活动。 (3)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机制。 (4)建立各种教育团体。 六、论述题 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施以“战时须作平时看”为核心的抗战教育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
2、国民政府建立后,根据蔡元培的建议,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
3、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撰写的《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被誉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为划时代的教育名着。
4、陶行知开展乡村教育实验过程中创办的两所着名的学校是晓庄师范学校和山海工学团。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实际上是一所难童学校。 5、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6、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迁往陕西的称西北联合大学?。 二、名词解释题 1、小先生制: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述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全人生指导\"不仅对学生的在校生活要指导,对学生的校外生活也要指导。 应该指出,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着眼于\"全人生指导\",教育的视野就不会局限于狭隘的书本,学校工作就可扩张到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广泛的视野上就更容易唤起青年对社会的责任,引导青年对革命的向往。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从哪些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 六、论述题 1、阐述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杜威理论的关系。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包括三方面: (1)“生活教育”即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
(2)社会即学校,指出扩大教育的范围,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 (3)教、学、做合一,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提出“教学法”。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并加以改造。
(4)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术”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改造,更多地观注中国的社会现实。他的这一理论虽有不足,但在反对封建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克服旧教育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一、填空题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它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二、简答题
1、?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特点
(1)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 (2)创立新型的教育体制。
(3)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 (4)办学途径多样化。
(5)改革教学制度和方式。? 四、论述题
1、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 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