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七年级下册第 10 课,SJ 版七年级下册第 24 课,YW 版七年级上册第 24 课。 原文再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
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jiū)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 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本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本诗集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写作背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这首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 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讲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木兰勤劳、善良、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富贵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重点字句赏析: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赏析:句中的“东、西、南、北”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若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多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并非实指。这种“虚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2.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赏析: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及路途之远。 炼字:“赴”字写出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沙场,积极主动参加战斗的决心和热情。 “度”用夸张的手法写木兰身跨战马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写出了一位身经百战、转战南北的英姿飒爽的女英雄形象。 3.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了边塞夜景。写出了战士宿营戒备森严,点出战士生活的艰苦。同时也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炼字:“传”“照”二字,意境全出,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 4.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
赏析:这两句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即“将军和战士有的已经战死,有的过了很多年才归来”。表现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争的激烈悲壮,也可理解为作者借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运用了比喻、对偶和反问的修辞方法。以木兰的语气来写,既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又能表现出木兰机智、开朗、风趣的性格特点。
1. (2013 荆州改编)“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句有什么作用?(2 分)
2. (RJ 版课后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3 分) 3. 对于本诗详略的处理,你有什么看法?(4 分) 2 黄鹤楼 崔 颢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 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YW 版九年级下 册第 25 课。 原文再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崔颢(hào),汴(biàn)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 诗四十二首。
★写作背景:诗人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主题思想:这首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抒发了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感和身为游子的乡愁。 ★重点字句赏析:
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赏析:此联承首联而来,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感受。诗人登上了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之感。读起来音节浏亮,一气贯注,显得自然流动。
炼字:“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了诗人由人去楼空和自己漂泊在外而生发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
2.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此联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等,描绘出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诗人抒发乡愁作了铺垫。 3.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此情此景,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炼字: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
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1. (2014 凉山州)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 分)
2
2. (2014 凉山州)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 分 3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 版无此篇目,YW 版七年级下册第 25 课。 原文再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代表作有《感遇》《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当时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轻率而少谋略,陈子昂多次进言不成反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打击,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及寂寞无聊的孤独之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重点字句赏析: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赏析:这两句诗将时间和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置身于这广阔的天地和悠久的历史中,诗人孑然独存,无所依凭,顿时感悟到自己的渺小。两相比较,让人不由得生发出孤独、寂寞之感。 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前一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后一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体位置,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突出了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与上两句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全诗归结于“涕下”二字,不仅使这首悲歌当哭的千古绝唱泪雨滂沱,而且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悠悠天地面前的卑微、绝望和无奈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炼字:“念”字表现出诗人面对着这辽远开阔的天地,犹如身处一个广大无边的虚空之中,不禁生发出孤寂之感。“悠悠”二字综合传达了这种似有实无、若实还虚的存在形态和主观感觉。“独”字兀然现于读者眼前,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寂寞无聊的孤独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 整首诗采用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奠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一个“独”字,
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3 分)
2. 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4 分)
3.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4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SJ 版均无此篇,YW 版八年级下册第 24 课。 原文再现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zhōnɡ)累累。”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ōnɡ)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ɡēnɡ)。羹饭一时熟,不知贻(yí)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
★文学常识:本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汉族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写作背景:本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当时繁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主题思想: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重点字句赏析:
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赏析:“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虚指)相对照, 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 应,表明他从军期间一直未能归家,从侧面表明兵役的繁
重。透过诗句,不难想象老兵一生的悲苦和他渴望与家人团聚的热切希望。 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赏析: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询问。“家中有阿谁”,即“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暗含此时已不奢望阖家无恙,亲人健在。这一方面反映出老兵离家之久,征战 时间之长,百姓生活之苦;另一方面也表明诗人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 3.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赏析:这四句诗承接上文,对老兵到家后所见情景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凄凉、悲伤的画面,以哀景写哀情,烘托了老兵心中的悲哀。
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赏析:这四句诗表明老兵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吃。老兵孤身一人回家,此时依然是孤身一人,家中已无亲人与之共享饭食。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 景写哀情,使老兵心中更显悲哀,境况更显悲凉。 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赏析:这两句诗是对老兵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的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 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请略作赏析。(2 分)
2.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 分) 3. 请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3 分) 5 卖炭翁 白居易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SJ 版、YW 版中均无此篇目。 原文再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时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通过描述卖炭翁谋生的困苦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有力地鞭挞和抨击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重点字句赏析:
1.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赏析: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焦黄、灰白、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高。后一句中“苍苍”和“黑”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地表现出了卖炭翁的凄苦境况。 2.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赏析: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已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的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也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两句诗充分而真切地表现出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二字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3.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赏析:作者并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在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路上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从侧面反映了卖炭翁的辛劳、疲累。 4.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赏析:“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 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1. 诗歌开头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其用意是什么?(2 分) 2.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作简要赏析。(3 分)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第 6 页 共 10 页 6 渔家傲 李清照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SJ 版均无此篇目,YW 版八年级下册第 29 课 原文再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精读导析
5
★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后人将她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 1130 年。 ★主题思想:这首词借助于对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隐寓了作者对南宋黑暗现实的失望,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写作特色: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
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 ★重点字句赏析:
1.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赏析:上句写天、云、雾,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使得绘景如活,动态俨然。下句中“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
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表面上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船只在风浪中飞舞前进。实则以“千帆”喻指星星,形象地写出了在风起波涌的海上看到的星河转动的
奇特景象。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炼字:“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二字,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2.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赏析:“报”字承接上片的“问”字,一问一答,语气衔接自然。“路长”“日暮”,隐括屈原《离骚》中“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
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炼字:“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之情;
“谩”字流露出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 分) . 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 分)
. 这首词想象奇伟、气度恢弘,请就此作简要赏析。(4 分) 备战演练 考点梳理
中考全程备考方略·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7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SJ 版均无此篇目,YW 版八年级下册第 24 课。 原文再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精读导析
6
★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 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 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
★主题思想:词的上片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写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全篇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侵略面前的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诗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重点字句赏析:
1.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炼字:“望”字,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了作者身在高处,眼前关注中原广袤失地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满”字,意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它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了作者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 2. 不尽长江滚滚流。
赏析:此句化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将其有感于自身身世飘零的叹息与收复失地的宏大志愿联系在一起,同眼前祖国南北分裂的形势和千古兴废的历史往事结合在一起,境界更为阔大,意蕴更为深远。抒发了作者忧时忧国的感慨。(现在这一名句常常被理解为“揭示了人世间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历 史将永远向前发展的哲理”。) 3.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赏析:这里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现在这一句常常被用来形容竞争对手很少。) 4. 生子当如孙仲谋。
赏析:(角度一)借古讽今(用典)。诗句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 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既表达了作者对孙权这样杰出人物的倾慕与怀念之情,也曲折含蓄地对南宋当权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现在这一句常常被用来比喻希望晚辈胜过长辈。)
(角度二)运用曲笔。作者在这里只引用了曹操语的前半句,未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的统治者在金兵侵略面前的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表达了作者渴望收拾旧河山,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这种意在言外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令人叫绝。的感慨。 .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一句中的“望”或“满”字。(2 分)
.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作简要分析。(4 分) 考点梳理 备战演练
中考全程备考方略·语文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第 8 页 共 10 页 8 满江红 秋 瑾
考情及版本导航:新增篇目;RJ 版、SJ 版均无此篇目,YW 版八年级下册第 24 课 原文再现
7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精读导析
★作者简介: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
旦吾,自号鉴湖女侠。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秋瑾在 1903 年中秋节时所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时,两人发生冲突,秋瑾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便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表达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及开阔胸怀。 ★重点字句赏析:
1.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赏析:这两句诗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来写菊花盛开,秋色明净,借美景反衬出自己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心理。将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句杂糅在一起表达自己初离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2.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赏析:前一句作者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慨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的退让、软弱、腐败的窘态,表明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之情。后一句运用倒装,表明作者在浙江时那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般的生活,实际上却“奴仆不如”,表明作者对贵妇生活并不留恋,而是充满了蔑视与不屑。 3.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赏析:(角度一)这四句诗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无异于当时妇女主体意识觉醒的宣言书;它脱尽上阕的愁苦相,在铿锵有力的自白中透射着作者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角度二)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呐喊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心声,以“身”与“心”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又以近音(“身”“心”)、同音(“列”“烈”)表现出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成为震撼人心的警策名句。炼字:“列”“烈”两字谐音,但字义却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表现出了其具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救亡意识,也说明了作者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4.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赏析:“因人常热”化用典故,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典故中“不因人热”指的是梁 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句反用典故,意在表明作者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无知音可交。 5.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赏析:诗句中“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化用这句诗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之情。 1.
8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喻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2. 词中多处用典,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3 分) 3.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考点梳理 备战演练
第 9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1 木兰诗
1.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意思对即可。2 分) 2. 木
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1 分)木兰这一形象,不仅
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的英勇豪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1 分)
她的爱国情操感召着世代的炎黄子孙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 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3. 诗歌对木兰代父
从军的缘由、离家、辞官还家、家人团聚的内容详写,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多年的征战内容略写。(2 分)这样处理详略,
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
福以及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2 黄鹤楼
1.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2 分)第二
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
情。(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2. 该诗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写景,还有抒情。(1 分)诗的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 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1 分)(共 2 分) 3 登幽州台歌
1.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孤独寂寞(每空 1 分,共 3 分) 2. 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
现在和未来;看着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流泪 了。(2 分)
理解:这两句诗中,诗人把个人置放到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了一种苍茫的孤
独感。(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3. 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 孤独感。(意思对即可。2 分) 4 十五从军征
9
1. 示例:从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却强有力地揭示
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表现了人民在繁重的兵役制度下的征战之苦。(意思对即可。2 分)
2. 这首诗反映了兵
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2 分)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
义之战的情感。(2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3.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
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2 分)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
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1 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5 卖炭翁
1.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意思对即可。2 分) 2.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
而这位卖炭翁已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的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也
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这两句诗充分而真切地表现出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二字
倾注了作者的无限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意思对即可。3 分) 3.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及对“宫市”腐败本质的揭露与抨击。(意思对即可。2 分) 6 渔家傲
1. 示例: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时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
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意思对即可。3 分) 2.隐寓了作者对南宋黑
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天帝的询问;寄寓了作者空有才华而遭逢不
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意思对即可。3 分) 3.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
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群星想象为挂满篷帆的航船。(2 分)作者乘坐这艘“飞船”到达天
上,受到“天帝”的接待,驶向理想中的仙境。(1 分)由此反映出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表现了自己的理
想和抱负。(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7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 示例一:“望”字为动词,准确、生动地将作者身在高处,眼前关注中原广袤失地时的情态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表达
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豪迈气概。(意思对即可。2 分)
示例二:“满”字为形容词,它紧承上句,既交代了“望”的结
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反差,揭开了作者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中考全程备考方略·语文
10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2 分)
2. 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了出来;(1 分)“千古兴亡多少事”,
表明历史沧桑变化、朝代兴亡更替是人力无法挽回的;(1 分)“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
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1 分)通过这些问句,借古讽今,抒发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 (1 分)(意思对即可。共 4 分) 8 满江红
1. 喻指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1 分)表达了作者由此产生的喜悦心情。(1 分)(意思对即可。共 2 分)
2. 示例一:“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1 分)以外在自然景观
的清秀明丽反衬作者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意思对即可。2 分)(共 3 分) 示例二:“四面
歌残终破楚”,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1 分)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自己的
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慨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瓜分的退让、软弱、腐败的窘态,表明她对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之情。(意 思对即可。2 分)(共 3 分)
示例三:“因人常热”化用典故,该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 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不依赖别人。(1 分)作者在此借用此典故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却无知音可交。(意思对即可。2 分)(共 3 分)
示例四:“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1 分)作者化用这句诗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之情。(意思对即可。2 分)(共 3 分)
3.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开阔的 胸襟。(意思对即可。2 分)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