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魏曼

2022-05-06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3年第4期总第186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4,2013SerialNo.186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

摘要: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实

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出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方现有效的技术创新,

面,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企业均衡、合理的发展以及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出能力投入强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28-03

引言

1.研究的背景。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发明和科技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企业在不断地发现、

的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竞争实力就越强。因此,这时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结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分构、

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3.研究的意义。首先,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企业选择供应商或战略合作伙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有助于高新上市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再次,能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中国上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可以使监管部门了解上市企业在经营实务方面的深层次信息。最后,从宏观层面上看,上市企业具有实力强、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一、论文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种创新活动

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生产、营销、扩散可分为新设想产生、

几个环节,这诸多环节既有各自独立的要求和内容,又可以相互沟通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过程。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建立的方法研究

1.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主要是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较好的客观性,而且得出的指标之间的信息交叉少,可比性强。其缺点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评价

收稿日期:2012-12-09

结论仅对方案决策比较有效,但并没有反映现实中评价目标

的真实重要性程度,而且还对数据量的要求较大,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对象进行分析。专家打分法适用于不确定因素较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定量分析时的情况。缺点是专家打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公正性受到怀疑。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适用于复杂层次结构的多目标决策分析,一般根据需要评价目标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在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之间分3 ̄4级: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以及指标层。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获得各项指标的测度值,并将其标准化,作无量纲处理。最后得出评价目标的综合得分。层次分析法在创新指标体系的选取中存在不足。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仅仅选取了静态评价指标,无法动态化地模拟时间变化、环境变化、经济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和研究;评价中各个指标层权重都有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投入能力C1。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企业投入的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非研究开发投入分两种情况:一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除研究开发经费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工艺和材料准备、试制、试销和广告活动的经费;二是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2.研究能力C2。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对引进技术而言,可以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3.制造能力C3。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

作者简介:魏曼(1988-),女,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统计学研究。—228—

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工作质量。

4.产出能力C4。该指标主要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收益表1

一级指标A1投入能力二级指标A11人员投入A12资金投入A13技术投入A21发明专利数量A22新产品开发周期A23产品研发成功率A24试验设备先进程度A31设备先进水平A32技术人员比重A33生产率A34生产周期A41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A42新产品收益率A43新产品销售率A51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A52企业家的创新倾向与决心A53与外界的研究合作能力A54现有职工素质A55激励机制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体现。

5.创新管理C5。创新管理能力表现为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个指标的具体含义研发人员数量/企业职工总人数研发经费/销售收入技术资产/总资产当前企业拥有的创新产品的开发时间同类产品研发成功次数/研发总次数研发设备价值/企业设备总价值高新生产设备价值/企业设备总价值工程技术人员数目/企业平均年工作人员数新产品产值/工人人数设计完成到生产产品所需时间新产品销售收入/市场交易量产品净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总销售收入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家对于创新活动的支持情况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各类职工的数量、文化水平等与创新活动的适应度反映企业成员对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A2研发能力(R&D)A3制造能力A4产出能力A5管理能力(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

为适应表1提出的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满足长期开展评价的需要,层次分析法则既可以采用主观赋权也可以采用客观赋权的方式求解,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较为符合要求。

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分析要素指标分别为C11,C12,C13,C21,C22,C23,C24,C31,C32,C33,C34,C41,C42,C43,C51,C52,C53,C54,C55,则Ci=Σ(Wij*Cij)。式中,m代表Ci中的要素指标

j=1m

权重计算如下:Q=ΣΣCijQi=ΣCij(i=1…4)

i=1j=1

j=1

53m

Wi=Qi则权重为:

Q其中:Wi为Ci的权重,且Σwi=1。

因此,通过比较A值大小,就可以判断出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情况。

个数;其中,Wij代表Cij的权重,Wij的取值方法参照专家给出的权重,通过专家给出的权值进行计算。

且满足:(1)(2)Cij>0。ΣWij=1;

j=1m

三、实证分析

(一)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

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开展对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在此本文选取5个上市企业,即B1,B2,B3,B4,B5,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关指标数据(见表2),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这5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B10.300.210.35430.30.450.500.38920.240.360.550.560.40868B20.130.250.26350.150.540.400.32402.50.060.340.470.650.42468B30.150.160.34240.380.420.520.357530.030.260.580.670.46646B40.520.450.58190.080.130.220.273060.030.160.190.270.15242B50.480.330.421140.150.150.360.232650.080.170.290.350.18424计算出的C1,C2,C3,C4,C5值,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企业A=Σ(wi*C)的技术创新能力A为:i。

i=15

表2

一级指标A1投入能力二级指标A11人员投入A12资金投入A13技术投入A21发明专利数量A22新产品开发周期A23产品研发成功率A24试验设备先进程度A31设备先进水平A32技术人员比重A33生产率A34生产周期A41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A42新产品收益率A43新产品销售率A51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A52企业家的创新倾向与决心A53与外界的研究合作能力A54现有职工素质A55激励机制A2研发能力(R&D)A3制造能力A4产出能力A5管理能力(二)上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通过参考其他文献专家给出的权值,得到相关判断矩阵的权值(其一致性通过了检验)。如下所示:

WC1j=(C11,C12,C13)=(0.1878,0.3138,0.4965)

—229—

WC2j=(C21,C22,C23,C24)=(0.2076,0.2638,0.2812,0.2534)WC3j=(C31,C32,C33,C34)=(0.2658,0.3129,0.2565,0.1686)WC4j=(C41,C42,C43)=(0.3785,0.2763,0.3428)WC5j=(C51,C52,C53,C54)=(0.2325,0.3103,0.2002,0.1572,0.1053)

将上述五家上市企业分别依据层次分析法模型:

2.由Ci=Σ(Wij*Cij)得:

j=1m

表5

B1

18.0359

B27.7147

B315.6809

B46.4312

B55.4354

表3

C1C2C3C4C5B10.29601.820223.39250.37883.64155

B20.23202.120810.88790.27783.6624m

B30.24721.683719.99100.28202.7603B40.52682.63728.84960.12071.9232B50.40223.98107.67970.17671.6736(三)总结由此可知,B5<B4<B2<B3<B1,说明企业B1的技术创

研发能力、制造能新能力最强,因为B1企业的投入能力、

产出能力和管理能力五方面均衡发展,且投入强度均力、

比较合理,其中,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出能力投入较大,其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及收益率最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

其次是企业B3;再次决定了B1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强;

是企业B2,B4;企业B5的技术创新能力最弱,评价结构与实际相符。

3.由权重计算公式:Q=ΣΣCij

i=1j=1

Qi=ΣCij(i=1…4)Wi=Qi得到:

Qj=1

i=1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根据目前中国企业创新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宏观环

境,企业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1)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员的重视。(2)加强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研究分析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3)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使现有新活动。

的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4)企业应加强与外界研究开发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及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4.最后由A=Σ(wi*C)i得出5个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为:表4

W1W2W3W4W5合计B10.00690.06220.73720.00920.18441.0000B20.00880.11990.59620.01200.26311.0000B30.00620.06520.75600.00830.16421.0000B40.02720.17900.63960.00670.14761.0000B50.02080.25850.53370.00910.17791.0000参考文献:

[1]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2]孙连勇,李东贤,夏建甄,译.创新制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

[3]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概念、内容和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6).[4]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5]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雷叙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社会科学版,2001,(4).[7]张克让.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评价[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8]许庆瑞,魏江.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存在障碍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5,(1).[9]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远德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3.[11]吴贵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2]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13]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0,(7).

[14]张洪辉,夏天,王宗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15]王鹏飞,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6).[16]魏江,

[17]高志,刘素坤.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6).[18]陈伟,夏建华.综合主、客观权重信息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谢廷宇.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多级模糊评价方法[J].商业研究,2004,(18).[19]姜炳麟,

[20]李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

[责任编辑王晓燕]

—2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