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雾凇

2021-05-23 来源:化拓教育网

  研讨主题之三:

  科学小品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这个“语文味”指什么?

  我个人认为,在教材中,说明性的文章不多,因此,在教学这里一类的文章的时候,我们除了关注文字之外,更应该注重这一类文章对于学生的习作的引领。

  说上出“语文味”,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不要把本文教成“科学课”“知识课”。至于“语文味”到底有哪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语文教师08第一期上好像做过一个“语文味”的专刊,可找来读读。

  在我心目中,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意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管这训练是“有痕”的还是“无痕”的,都是有“语文味”的课。

  上出科学小品文的“语文味”

  科学小品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和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启迪读者的思想。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常常会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有感染力的语言,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科学味”浓重,而“语文味”被淡出。然而不管是对何种体材文章的学习,惟有把语言学习作为本质的学习,上出“语文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科学小品文到底教什么,该怎么教,才能使它的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味”?

  先来谈谈科学小品文教什么的问题。科学小品文的确是以介绍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为主的,老师引导通过阅读,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是其教学的一大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内容。

  那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析关键词句,品个中精妙

  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句子中的“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试着把“本来”一词去掉后读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语用词不能随意取舍。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读行文章句,悟个中情理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是有情之物,人亦有情之人。虽然科学小品文简洁通俗,文字严谨科学,叙述客观平实,但作为一篇文章,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与智慧的旅行。请看一个案例(《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学中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生: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师: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师: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声:读“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师: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不加节制”!这些资源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呀!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师: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知道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师:还有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

  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子说说吧!

  生:比如,因为乱砍乱伐引起的洪灾。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生:还有土地的沙漠化现象。

  师: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见相关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生:(快速浏览。)

  师: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韵味,提高语文素养。审视目前的科学小品文教学课堂,很多是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讲解和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缺乏的恰恰就是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三、借品读感悟,释个中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对此不必进行理性的讲解,而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品读感悟中巧释巧解。如教学《太阳》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1-3节,找出描写太阳到底有多大、多远、多热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这里有个数字,它说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学生把重音落在了“3500”年上)

  师:对呀,课文以走路为例,走路需要3500年呢!这样一个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离我们是多么遥远。

  生2:课文还举了个坐飞机的例子:“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从这儿我也感受到了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做飞机”、“二十几年”上)

  师:是啊,飞机那么快的速度,还要飞二十几年呢,那距离能不远吗?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列数据和举例子,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太阳离地球是那么遥远。(板书:举例子  列数据)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举例子、列数据等方法。

  四、抓积累运用,练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习科学小品文也要学习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在教完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一种新型玻璃,或让学生扮演某一种新型玻璃来做个自述。这样“在言语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即使是科学小品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条要求。我想,这条要求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中年级的,但对《雾凇》这一课的教学仍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科学小品文要上出其特有的语文味,必须做的事情有:

  1、掌握知识要点。(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具体策略包括: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顺序、补充“前知识”、教给新的阅读策略等等。

  2、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感知——文章是怎样写的?)

  具体策略包括: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在对比中发现、尝试迁移运用等等。

  可以做的事情有: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品悟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词句,感知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3、…………

  不可以做的事情是:

  1、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剥夺学生阅读感悟思考的时间。

  2、只看到科学小品文生动有趣的一面,却忽视其科学严密的一面;错误地把科学小品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教学,却忽视其作为说明文的特性。

  由此看来,《雾凇》一课要上出得“出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把“必须教的教好”,在教学策略上着眼,教扎实,教有效。

  二是从“可以教的”这一方面着眼,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教出风格和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雾凇》一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感知?

  3、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本课生动优美与科学准确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4、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从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上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

  5、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6、本课还有哪些内容具有教学价值,可以教?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三(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