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欣赏歌曲,导入课文
1、我们来听一首歌,播放“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
2、这是一首赞美大海的歌,这动听的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海边。那蓝蓝的海水,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多么令人向往呀!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初步学习了这一课,谁来说说赶海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板书:趣
二、感受趣味,体会写法
师:轻轻打开课本,想一想作者给我们仔细介绍了哪些趣事。
板书:追浪花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师:这节课我们体会作者怎样把这些事写具体,写有趣的。选自己喜欢的事,找一找从哪些词语里看出“趣”的。小声读一读。
片段1“追浪花”
你喜欢这里的哪个地方?这是写浪花样子的句子。如果这样写:只有浪花还翻卷着,然后慢慢退去。怎样?老师告诉你这是一个拟人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片段2 “抓海星”
出示描写“抓海星”的句子,
生:(读)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有趣?板书:摸呀摸呀 这个同学会从动词中体会里面的趣味。把这个词语画上。你觉得抓海星容易吗?
师:摸海星不容易,所以要专心地摸。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哪个字最能表现“我”摸到海星之后的心情?别人都没有耐心,只有你有耐心摸到了,并且还是一个五颜六色的海星,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你要是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师:这只小海星很狡猾,趁你不注意,它突然身子一扭,从你手里滑落了,又钻进海水里了。谁再来抓一次?
师:这次捉住了吗?
生:捉住了。
师:这次可要抓牢了。
师:分男女生读。
片段3:“捏大虾”
生:(读)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听清要求:把这只大虾读进你的脑海里。
师:这是一只 和 的大虾。
师:你从哪个字中体会出这是一只顽皮的大虾?板书:逗 一个“逗”字把大虾的顽皮写出来了。读一遍。
师:哪句话写出了大虾神气的样子?这是一个比喻句。
生:(读)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师:板书:摇摆……活像……
师:为什么说它活像一员武将?看多媒体演示古装戏里的武生形象
师:此时,这只大虾好像在说什么?
师:这只大虾怎么又成了神气不起来的大虾的呢?有一个字写的很好。板书:捏 把这个字放在句子里,看谁能读好。
师:假如是你捏到了这只大虾会对它说些什么?
师:齐读 这正是蚊子找蜘蛛——自投罗网。
片断4:“捉螃蟹”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出了趣味?“束手就擒”这个词本来是用在谁身上?假如这个句子这样写:螃蟹不想被抓住,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还有趣吗?
师:这只螃蟹真太胆大,太猖狂了。
总结:尽管小海星那么狡猾,螃蟹那么猖狂,大虾那么威风凛凛,可是最后它们还是成了小伙伴的“战利品”,赶海实在太有趣了!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这么快,不知不觉中,夕阳已经西下,他们披着晚霞的余晖,迎着凉爽的海风,听着海鸥的鸣叫,背着大海送给我们的礼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海。
结尾:再次欣赏《大海啊,故乡》,回味赶海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学完课文,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在这篇课文里作者用了很多动词,抓海星的时候用了“摸呀摸呀”,捉大虾时用了“捏”,写浪花,螃蟹、大虾时用了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不仅让语言活泼了,还让这些事更有趣味性。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不妨学一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我们自己的生活,把快乐与大家分享。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溜溜球,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个玩溜溜球的片断:
玩溜溜球真有趣。把食指套在绳子的圆环上,将溜溜球用力往下甩,“嗖”的一声,溜溜球就出发了。到了最底端就开始转圈圈。随着手在空中一起一落,溜溜球就像杂技演员跳蹦极,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
师:瞧,小作者正是用了一些动词和比喻句,如“甩”“出发”“转圈圈”“一起一落”,“溜溜球就像杂技演员跳蹦极,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把玩溜溜球写得生动又活泼,叫人读了之后就想赶快玩玩溜溜球。
出示:真有趣。请同学们说一说干什么真有趣。
生:拍皮球 捉泥鳅 吹泡泡 滑旱冰 游泳 ……
出示:吹气球真有趣。
。
大家都吹过气球,每人试着给同桌说一说。然后找两个同学练说。
作业:围绕“做什么真有趣。”这个句子写一段话。
板书: 赶海
追浪花:回过头来
有趣 摸海星: 摸呀摸呀
捉螃蟹: 东逃西窜
捏大虾: 逗 摇摆……活像……
《赶海》一课教学反思
3月20日(星期五)我参加金水区名师教研活动,上了《赶海》这节探索课,课后和金东片区各校老师参加的议课,感触很多,收获不少。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11课,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些趣事,抒发了热爱大海,难忘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趣”和“乐”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课文行文流畅,内涵浅显明朗,字里行间充满活泼和真挚,很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分析通篇课文,寓意简明,可深挖的“点”不多,教学回旋余地相对较小,故采用抓朗读训练学生语感,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生动活泼的写作特点,以读写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结束的教学方式。
二、做得还比较满意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立足于本课的“趣”,开动脑筋,设计多个环节,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们读趣、找趣、说趣、品趣、因此,本节课课堂听讲、课堂讨论的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整节课充满活力,令讲者和听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学生导入意境。开始上课,首先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旋律优美,意境深长的歌曲,动人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接着我用优美的语言对大海的美景进行描述,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和无限向往。在课文结束时,《大海啊,故乡》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让学生随着美妙音乐进入意境,再次回味赶海的乐趣。
3、创设阅读场境,体味赶海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趣事,我采用“有扶有放”的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情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摸海星”、“捏大虾”两个片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开动脑筋,让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现的意境之中。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设计了两个情景,一是“摸海星”,为了让学生读出“摸呀摸呀”的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特意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摸海星的‘趣’?”,“你从‘摸呀摸呀’这个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思考中找到了“动作感觉”和“过程感觉”,再读时效果就明显不一样。还有,创设了抓到海星之后,海星滑落到水里,让学生反复阅读此句,体会摸海星的不容易,这样才能感受抓到海星后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这样的阅读过程不仅充满趣味,而且层层递进,感情充沛,效果出奇,把学生引进了文本内核,最终的阅读效果是比较精彩的。
在片段“捏大虾”中,我又设计了“让大虾读进了你的脑海里”为阅读重点,同学们一听说让大虾读进了你的脑海里,自然会激起阅读兴趣,无限想象,结果不仅读得专心,而且体会得也有深度,心生意境。
4、读写结合,培育写作能力。创新是课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课文中的某个词语,某个句子,或者写作技巧都是学生模仿、提高写作技能的对象和样板。在这篇课文里,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地方也不少,如课文起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首尾呼应”,课文中许多动词用得也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还有描写事物时运用的比喻句、拟人句等。根据三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和任务,采用读写结合方法,设计了围绕“做什么真有趣。……”说一段话的训练。由于设计精心,学生思维活跃,仅用几分钟练习,都能准确运用动词以及拟人句、比喻句说出一百字左右,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片段,令在场听课老师为之感到满意。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语文课上要有琅琅读书声。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是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我们提倡的朗读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朗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大胆朗读。
2.我再一次体会到了教学机智,感受到了教师备课、精心设计各种有新意的教学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的“学”“悟”服务,让学生更有兴趣、更轻松地学习,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学习“追浪花”和“捉螃蟹”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品读和感悟,多少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过场的痕迹,令人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深钻教材,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同仁给予的指导和支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