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归去来兮辞》教案

2024-04-05 来源:化拓教育网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

  (无人应答)

  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

  师:请坐。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归去来兮,预备起!

  (生读)

  师:恩,读完了。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生点头赞同,兴奋。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见啊。

  (生笑)

  生:我觉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要读得更恬淡些,因为我觉得作者此时心情是平静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应该读得节奏更快些,此时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体现他回家的高兴心情。

  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要将“独”字读得重一点,体现作者个人感受。

  生:“怀良辰以孤往”到结尾,应该平和一点,此时作者上平稳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却读得太重了。

  ……

  (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生大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非常投入)

  师:停下来,基本上大家又读了一遍,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

  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生:“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师: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生点头)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生笑)

  生:“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起了我的共鸣。小时侯住平房,经常可以在家门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阳,可是后来住进了楼房,人们都用防盗门关着,没有了以前那样悠闲了。(她还说了对“门虽设而常关”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记得中间过程了)

  生:“乃瞻衡宇……稚子候门”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寄宿生,一到周末,回家时的心情和陶渊明此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只想快点到家……

  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天我从南郊公园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学生惊讶,有很远),看见立交桥下很多树上发了芽,不是黄色,也不是深绿色,而是一种油油的绿,感觉特别舒心,特别……(有点形容不出)

  师:哦,你觉得那种绿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对!就是那种感觉,那天又下着细雨,在雨中欣赏,感觉特别美。

  师:听你这么说,我都心动了,哪天我去试试。

  (生笑)

  ……

  (还有很多学生发言,不太记得了)

  (学生一直讲到下课铃响)

  师: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暂且说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在仔细品位,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到底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悲伤还是愉快,还是两者皆有?好,下课!

  自评:这节课是借鉴了李镇西老师的上法,先开始在自己班上(105班),设计不够成熟,感觉并不好,后来在103班上,重新构思了一下,上成上面那样,自我感觉比较好。当时有一师大毕业生听课,课后她对别的老师说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课。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反映,下课后因为有其它事情就没问学生,恰好那天下午教育处抽一些学生谈师生关系,恰好有103班的学生,后来教育处主任对我说,103班一学生说,今天潘老师上了一堂好课,简直太好了,你知道他怎么上吗?以前从来是学生读文章,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评价学生,今天他要我们当老师,评价他,真是太好了。得到学生肯定我就放心了。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以后要努力做得更好。昨天(3月2日)又上了一课时,完全放开,要学生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学生形成了辩论,有认为喜大于悲的,有认为悲大于喜的,各有道理,一直辩论到下课,还没分出高低,我最后说,过程大于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他们课后再去研究,没有公布我的观点。可惜,我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不然把那堂课录下来,发上来,可能更有看头。

  希望老师们对我这堂课再提意见!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