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行文的脉络。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1、对湘乡地方文化现象作点研究,精选典型现象供学生探讨其文化内涵。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略见课件)(有条件则播放MTV)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板书结构: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三、细读讨论,体会情感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结合多媒体展示。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明确。
4、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哪一句话比较集中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追问: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既有佩服也有嘲讽。
5、“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为一种传统心理定势和道德规范,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忍”)
6、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
齐读13~15节。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讨论后明确:
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四、拓展迁移,了解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现象
探究一: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我们湘乡人也爱瞧热闹,常于热闹处听到起哄:“打喽!”“走喽,去找他的麻烦喽!”这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湘乡人怎样的个性?这对湘乡的治安状况、经济发展将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适时点拨引导)
探究二:
近来,湘乡城里歌厅茶楼等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兴起,这一现象中折射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联系湘乡经济的发展,你对这一种文化现象有怎样的评说?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适时点拨引导)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结尾曲:
《前门情思大碗茶》
请各位老师指导!
评课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