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为了捍卫主权与外国作战,急需定制4万多只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订了生产合同的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的经过。简单介绍了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对于理解文章要点的作用。比如说惠特尼制造标准间的好处,用两个分号表明有三条好处。
3.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很多发明家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但是有一个人的发明,却看不见,摸不着,他是谁呢?他到底发明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
三、研读课文
1.18世纪以前,毛瑟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机械装置,文中哪儿写了制作的复杂?
(生:第三自然段)(出示课文段落)
请把机械制作的复杂读出来。(指名读,如学生不能读出表示复杂的语气教师可范读。)
(十分复杂、自己一件件、自己安装、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只能……)
2.还有那些困难?
(生:数量大、时间紧迫、需要大量铁匠。)
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相应的语气。
3.面对这么多的困难,惠特尼挺身而出。“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
(生答: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
4.标准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再回到二百年前,看看这个事物诞生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2~9自然段,看看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5.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原来制作方法:(制造)一件件打制、自己安装——(生产)零件尺寸不同、单枝生产——(修理)按原零件大小打制
标准化做法:(制造)零件制造简便——(生产)批量生产、组装简便——(修理)修理简便、随意换相同零件
(每一枝毛瑟枪都是铁匠师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装的。每一个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样,如果哪一个零件坏了,只能请铁匠师傅再按原来零件的大小打制一个。)
(零件制造起来简便;可以批量生产,组装简便,可以从各种零件中随便抽取,不存在两种零件不能配合的情况;修理简便,某个零件坏了,从那种零件中的一堆中随便拿一个换上就行了,不用另外打制。)
(1)(指名读句子)大家注意到了吗?介绍标准化做法的三个好处的句子之间运用了怎样的标点符号?(分号)
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隔开,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自己总结)引导学生初步联系使用分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
(学生可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教师出示句子“成批生产同一标准的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个个生产的物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6.标准化的做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标准化的意义。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他发明了什么
↓
生产方法“标准化”
三简便:制造、组装、修理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说明文。所以要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时,我围绕“他发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深入读书,有的放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自己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们进行演说。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这样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渡形式。提出问题后,再进行整理筛选,选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文的重点问题,带着这一感兴趣的问题品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理解内容。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探究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