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规定了普通诉讼时效和短期、最长诉讼时效,是为了避免因时间太长,当事人举证困难,导致合法权益不能维护,同时催促当事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尽管诉讼时效经过,法院不会主动适用诉讼时效,但是一旦对方提出,难免要承担败诉的后果。普通民事诉讼时效为多少年呢?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时效?
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一般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普通民事诉讼时效为多少年呢?
普通诉讼时效:《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三、民事诉讼时效效力适用:
权利人不丧失起诉权,(程序胜诉权),权利人起诉的,法院应当受理法院在审理中不得主动援用诉讼时效期间经过的理由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法院查明诉讼时效确已经过的,应判决(而非裁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非驳回起诉)虽已超过时效,但当事人自愿履行的,权利人仍可以接受因为实体权利本身并未消灭,当事人履行后又反悔的,不予支持。
四、民事诉讼时效适用
适用于债权请求权,包括合同,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之债,缔约过失之债等不适用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但其受侵害而产生的债权请求权,也受诉讼时效约束国家财产未授权给公民,法人经营,管理的,受到侵害时不受诉讼时效限制具有强制性,不允许当事人约定排除或变更其适用民事诉讼时效的起算: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明确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期满之日的次日起算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自权利人主张权利时起算,若给予宽限期,则从宽限期届满的次日起算人身伤害中,当时发现受伤的,从侵害当日起算,未发现的,从确诊日起算职务侵权赔偿请求,从职务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按相应的履行日期分别计算,而不从最后的履行日期开始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