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介于犯罪决意和实施犯罪之间。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判刑较轻;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判刑。
法律分析
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行为人在此阶段上,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
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哪个更严重,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区别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后者重。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会被判刑,造成损害的会在法定刑基础上从轻、减轻判刑,犯罪未遂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判刑。
拓展延伸
诈骗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定义、案例分析及法律适用
诈骗罪中止与犯罪预备是刑法中两个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中止是指在犯罪行为尚未完成前,因某种原因导致犯罪行为未能完成的情况,即犯罪未遂。而犯罪预备则是指犯罪嫌疑人为实施犯罪行为而做出的准备行为,尚未实施犯罪但已具备了犯罪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在实践中,中止与犯罪预备的区别并不总是清晰明确,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中止和犯罪预备的定罪量刑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的界定及法律适用,需要综合考虑相关法律条文和案例分析,以确保公正和合理的判决结果。
结语
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在犯罪预备阶段,行为人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尚未完成前因某种原因导致未能完成的情况,而犯罪未遂则是指已具备犯罪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但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刑法中,犯罪中止相对较轻,不会被判刑或判轻刑,而犯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判刑。对于诈骗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的界定及法律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保判决结果公正合理。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三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1、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2、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预备的中止是犯罪中止吗
犯罪预备阶段存在犯罪预备和犯罪中止两种停止形态。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犯罪行为未着手,是犯罪预备。主观放弃而未着手,是犯罪中止。行为人在犯罪预备的过程中,着手实行犯罪之前而停止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预备形态的中止。当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在实行犯罪的过程中中止犯罪行为的,是犯罪实行形态的中止。
预备犯罪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
预备犯罪是指行为人仅在预备阶段就停止犯罪。
二者处罚不同: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预备状态的中止
如果我们在犯罪预备阶段就进行了犯罪中止,这种情况一般都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伤害,如果没有造成损害这个时候是免于处罚的,如果对他人造成了比较轻微的伤害会减轻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