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班体育游舞龙灯教案

2024-07-26 来源:化拓教育网


小班体育游舞龙灯教案

【篇一:龙灯教案 word 97-2003 文档】

马儿山龙灯授课教案

时间2014年3月20日

授课人:

设计思路:为了让群众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知道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龙”这一形象,并将它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 了解我国的民间灯彩艺术,知道舞龙灯有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并了解舞龙灯的意义,同时也为了激发乡亲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让乡亲们了解家乡的一些民间艺术,呈现当地的一些文化风情、风土人情由,让乡亲们亲身感受到家乡特色的传统与文化。

活动目标:

1、让乡亲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2、了解舞龙灯的意义,激励乡亲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让乡亲们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激发乡亲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乡亲们对家乡灯彩有所了解、舞龙灯录像片、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舞龙灯录像

乡亲们讨论:你知道舞龙灯的意义吗?为什么要舞龙呢?(是流行于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中国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灯,庆祝年年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表现欢快的心情。 请乡亲们交流舞龙的场景,及舞龙人的表情、动作。

二、介绍家乡民间舞龙灯

1、请乡亲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看过的舞龙灯。[在我们的家乡也有舞龙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家乡看过的龙灯;]

小结:有的龙,龙头、龙身、龙尾没有分开是一条龙、有的龙分开了分为9接、11接、13接。龙珠内点蜡烛的称“龙灯”,不点灯的称“布龙”。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无论表演那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真有趣。

2、请乡亲们说说舞龙时听到的音乐。(你知道舞龙灯时的音乐都是由那些乐器演奏的吗?)在舞龙灯时用到的乐器有:锁呐、大钹、京钹、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音量宏大,色彩丰富,气氛热烈,优美雄壮,浑厚有力,有很浓郁的张家界乡土味,使人一听便知这就是张家界地方的民间舞龙灯。我们家乡有许

多人都喜欢参加舞龙灯活动,就像我们平时在广场看到的那些老年舞龙队,他们经常参加一些庆祝活动。农村的舞龙队,他们不仅在本村表演,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

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3、介绍舞龙人的服装及表演时的言词。舞龙的人一般穿什么衣服呢?他们都是

穿统一的服装,打扮的比较喜庆。在舞龙时,他们都会说些什么话呢? 小结:他们都会说一些张家界地方上的风俗语和恭维话,比如:他们会祝愿来看灯的人“老者看灯添福寿,少者看灯传子带孙满祠堂,孩童看灯根基稳固寿年长。生意郎子看灯财源茂盛达三江,作田郎子看灯五谷丰登收满仓,读书郎子看灯登金榜”。最后用“今晚听我来祝赞,荣华富贵万年长”结束。(这些地方语言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4、表演情景:喜庆热闹,一般在过年、正月、或是庆祝活动,(伴随放鞭炮、烟花)

活动目标:

1.听信号练习走、跑交替,发展动作的灵活性。

2.通过观察信号球的上下、左右等方向变化创编简单的舞龙动作,体验传统民间游戏的乐趣。

3.在多人合作游戏中,发、感受互相支持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龙灯若干,可用其它代替(结合人数自定,一般为4 人舞1个龙灯)

2.花球若干。

3.锣鼓音乐。[录音磁带]

【篇二:5舞龙灯】

5舞龙灯

活动目标

1. 听信号练习走,跑交替,发展动作的灵活性。

2. 能集中注意力听口令,观察信号球的上下,左右等方向变化,调节自己的脚步,创编简单的龙舞方向及动作。

3. 在多人合作游戏中,体验传统民间游戏的乐趣,感受互相支持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龙灯若干(根据人数自定,一般为4人舞一个龙灯),花球若干。

2.锣鼓音乐磁带,录音机。

3.幼儿已学会“放鞭炮”游戏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过年啦!让我们玩放鞭炮游戏好吗?

* 幼儿玩放鞭炮游戏。

集体游戏1-2次,分小组游戏1-2次。

* 听鼓声的快慢进行走跑练习:鼓声快——小跑,鼓声慢——走。

2.游戏“舞龙灯”。

* 教师:在我们过春节时有一个传统游戏叫舞龙灯,你们看过吗?今天我们也来一起玩“舞龙灯。”

* 幼儿4人一组拿龙灯,自由尝试4人组合走的游戏。

* 教师:老师来做舞龙人,请小朋友看老师手上的花球,我把举高花球,你们就把龙灯举高;我把花球放低,你们就蹲下来舞龙,看看哪组龙灯最能干。

* 幼儿看信号舞龙灯。

教师的花球方向不断变化,引导幼儿慢走,小跑,左倾,右斜等。教师边变化花球方向边用语言提示左右上下等方向,巩固幼儿对于各方向,方位的认识并连接相应动作。

* 请幼儿做舞龙人,游戏一次。

3.请5-6名幼儿做舞龙人,找一个龙灯自由进行“舞龙灯”游戏。

* 教师提示舞龙人花球的动作。

* 幼儿自由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4.活动结束,集体舞龙灯。

* 在鼓乐声中,幼儿看教师的花球集体游戏一次。

活动建议

教学变式:“舞龙灯”的幼儿人数可有变化,可根据人数的不同提供单人,两人或五人,六人舞动的龙灯,以充分考虑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练习的机会。

活动延伸;在晨间活动中可以提供这一材料让幼儿玩,满足幼儿需要,并进一步练习多人合作“舞龙灯“。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里提供一些舞龙的图片照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舞龙活动。 家园共育;这是一个民间游戏,可以让幼儿回家与父母一起游戏。

领域渗透;结合社会领域的活动了解舞龙游戏,感受舞龙游戏的节日气氛。结合音乐活动,向幼儿介绍“舞龙灯“,体验舞龙的节奏,气魄。

教学材料

龙灯制作方法

用长2米,宽0.4米的彩色尼龙丝布做龙脊,用3个长薯片盒分别固定在布的两头和中间,每个盒子下固定一个长1米左右的木棍,贴上龙头饰。

活动分析

本活动是依据大班幼儿身体锻炼的目标和要求,结合话题“中国结“的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身体锻炼活动。活动中旨是让幼儿在模仿性游戏中,提高身体活动的基本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在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中,实现旨在发展幼儿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从活动内容看,“舞龙灯“是幼儿较为熟悉的民间游戏,因而活动的内容能较好的激发活动的内在需求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的第1条目标是依据“舞龙灯”游戏的性质而提出的发展幼儿身体活动机能和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第2条目标体现了本活动在发展幼儿的学习技能 ,学习兴趣等方面的要求;第3条目标提出了本活动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等方面要求,为实现话题的目标服务。

活动以幼儿熟悉的“放鞭炮”游戏开始,又以“舞龙灯”游戏管穿始终,既切合游戏的要求,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本能。这种让幼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开展游戏的方式,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活动建议”较好的体现了本活动的综合性,可延伸性。

【篇三:礼仪教案】

凤舞课堂之礼仪课教案

活动目的: 让孩子了解古今中外各民族的礼仪习俗,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风度,懂得爱己爱人的现代人。

活动准备:教案 多媒体 有关礼仪视频

活动过程:

点名,编排座位,回顾上期所学礼仪知识

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一、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天。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二、其它礼仪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为尊,内室靠西面东位置为尊《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亚文南向坐”这里的“南向坐”的位置最尊贵,“东向坐”也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

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老、故、逝、终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八个字旧时迷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礼节,多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顶上祭天为“封”,在泰山脚下祭地曰“禅”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方;三公面向北方,以站在东方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西,以西为上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揖让】一指古

代宾主相间的礼节一指禅让,即让位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稽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肃拜】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先到地,然后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所以又称“手拜”

【空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时,双膝着地,两手合拢,低头到手,头与心齐平而不着地,所以又称“拜手”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粘脚跟,以示庄重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饮,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尚右】古代左、右所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汉代以右为上“左迁”表示降职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习俗

1.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2.避讳

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用改字、缺笔、空字,用同义词等方法加以回避。 如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即民风。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拜:授给官职。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中国古代的 “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概念。礼,指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据礼的规定,

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几乎渗透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到家庭,从宫廷到民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等,无不体现着礼仪。古代礼仪制度——五礼,指的是学校的礼仪制度、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 礼器、礼服和礼乐、卤簿车仗等几个方面。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古代日常生活的礼仪。

一、 仪表举止

首先是仪表礼貌,讲究“正”、“洁”,冠正,衣洁。行冠礼后的男子,出门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视为无礼。当众免冠表示请罪、谢罪。其次是礼节,有各种用于交际的拜礼和揖礼。在周代已有九种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稽首,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的一种,使用场合主要是官场,特别是臣子拜见帝王时。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顿首,较稽首礼轻,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行顿首礼时,跪地叩首,至地则举,顿,即时间短暂。其他和稽首相同。“顿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就是其例。空首,称为“正拜”,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也用于君主对臣下的回礼,其动作与稽首、顿首差不多。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头不接触地面,触及手后便起身,故称“空首”,又叫“拜手”。 《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振动,双手合击拱手,身体向前弯曲,这种礼不跪地,动作也不大,多用于非官场,途中相遇时。凶拜,先行跪拜,起身后再行拜礼,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吉拜,用于祭祀等活动中的跪拜礼,动作与顿首相近;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

便于拜。拜时双膝跪地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二字。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有了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拱,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

在外,左手在内。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揖, 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今云“作揖”。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二、 坐立行走

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先说说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春秋时,有一次,卫国国君与大夫们饮酒,褚师声子只脱去了鞋,没有脱袜就进入席中。卫侯一见大怒。褚师声子连忙解释说自己患有脚病,不便脱袜,否则您见了可能会恶心呕吐的。卫侯依然十分生气,大夫们纷纷解劝,卫侯仍认为这是绝对不许可的。直到褚师

声子无奈退席,卫侯还叉手骂道:“必断其足”。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直到有了椅子以后才不需要脱袜了,但“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仍被当作一种礼貌。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以此表示对秦始皇的蔑视。当然箕踞有时也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下,要正襟危坐;比较随和的场所,身体可稍稍向后坐。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还有一种坐姿:跽,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读以知其究竟。《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古人不仅讲究坐相,也很讲究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对师长应当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古人也很有讲究走路的姿势。“趋”,是快步行走,在古代对尊者、长者、贵者、宾客及行朝拜礼时表示尊重的一种走相。《触龙见赵太后》中记述了春秋后期的一个故事。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就遇到秦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援。但齐国提出让太后的小儿子做人质方可出兵。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说,都遭到太后拒绝,左师公触龙决定去劝说太后,由于他脚有病,走路不便,为了不失礼节,只得做出“趋”的动作,实际是慢慢向前挪动脚步。见到太后首先谢罪,触龙是极力要做出有礼貌的样子。古人还把走路分出不同的种类: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场合不同采用不同走相,才符合礼貌的要求。室内,徘徊式走动。堂上,步子应小一些。堂下,迈得步子大一些。门外,可以快走。宫廷开阔地,可跑。上路,奔跑。趋,虽然是表示敬意的走相,但在室中却不用趋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