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

2022-04-29 来源:化拓教育网
江苏省南京市2021-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

答案 高二

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基础篇

一、名篇名句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八.空.作答)(8分)

(1)故有之以为利,▲。(《老子》第十一章)

(2)▲。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论语.雍也》中“▲”一语,确立了儒家“君子”的标准形象。

(4)《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其“三纲领”中“▲”为最终目标。

(5)唐诗中的那轮明月,照耀千古。“▲,▲”(《望月怀远》),张九龄用它来寄托相隔万里的思念之情;“▲,▲”(《将进酒》),李白用它来抒发及时欢歌饮酒的快意;“▲,▲”(《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则用它来表达人生无穷的哲思。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完成2~4题。(10分) (一)

灾难,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渡难关。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二)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映照积淀奋勇直前同心同德 B.观照沉淀奋勇直前守望相助 C.观照积淀百折不挠守望相助 D.映照沉淀百折不挠同心同德

3.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画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4分)

4.提取图表主要信息,为图表拟写一则标题,并指出图表内容可以作为展现哪一种“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的论据。(3分) 三、文学类整本书阅读(22分) (一)语段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lǚ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都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淡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sào,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把聂赫留朵夫领到女监来的副典狱长,显然对他发生了兴趣,这时走了过来。他看见聂赫留朵夫不在铁栅栏旁边,就问他为什么不同他要探望的女犯谈话。聂赫留朵夫擤了擤鼻涕,提起精神,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回答说:

“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 副典狱长沉思了一下。

“嗯,好吧,把她带到这儿来一下也行。”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聂赫留朵夫走到靠墙的长凳旁边。

玛丝洛娃困惑地瞧了瞧副典狱长,然后仿佛感到惊讶,耸耸肩膀,跟着聂赫留朵夫走到长凳那儿,理了理裙子,在他旁边坐下。 (选自《复活》,草婴译)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栅栏()②嫣然()③褴lǚ()④害sào()

6.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玛丝洛娃“斜睨眼神”下的内心世界。(4分)

(1)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7.小说有着自己的叙述节奏,它有时加速,有时延迟。选段讲述聂赫留朵夫探望玛丝洛娃的故事,叙述节奏缓慢。请结合具体内容解说作者是怎样延缓叙述节奏的。(4分)

8.小说有多个译本,试比较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两种译文,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4分)

译文一:“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草婴译)

译文二:“您好像是……可是我认不清了。”她叫道,眼睛没有看着他。她那忽然涨红的脸变得越发阴沉。(汝龙译) (二)整本阅读(6分)

9.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6分)

(1)“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这句话是《大卫.科波菲尔》中哪位人物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教导?请结合全书,简要概括此人的形象。

(2)如果让你设计《老人与海》的封面,除老人之外,你最倾

向使用下面哪两种元素的组合?请结合全书,简要说明。 ①大海②狮子③鲨鱼④大马林鱼 专题篇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分)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二)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选自《庄子.德充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

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党:指同乡。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孟子认为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非“人”内心所愿。 B.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也可指世界各地。选文中“天下”是“四海”义项之一。 C.仲尼: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字,孔子提倡“仁”“礼”,被称为圣人。孔子因叔山无趾肢体不全而拒绝接受他,是不合“礼”的行为。

D.桎梏:指刑具,脚镣和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选文中叔山无趾认为奇异虚妄的名声是束缚“至人”的枷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见孺子将入井而生怵惕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孺子父母等,孟子以此证明恻隐之心是仁心之端。

B.孟子用刚刚燃起的火、刚刚涌出的泉水作比,突出“四端”力量旺盛的特点,如果人们能扩大充实它,就一定能安定天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遭到批评,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3)天刑之,安可解!

14.选文(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3分) 五、古诗词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9分)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①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②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注]①本词为作者罢居瓢泉之时悼念理学家、友人朱熹而作。朱熹卒于庆元六年(1200)三月,词中有“梅雨”句,当作于初闻噩耗之时。②子云:西汉大儒扬雄,后文“玄经”指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五句写自己平时不废吟咏,这与熟读老庄之书所知“忘言始知道”的玄理明显矛盾,读老庄书却不得其解,非常可笑。 B.“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景中含理,借说天气暗示词人对老庄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

C.下片语淡情深,先写隐退山林的生活,其后“白发多时故人少”中的一“多”一“少”对比,表达了词人嗟己悼人的情感。 D.“子云何在”四句,把朱熹比作大儒扬雄,称道他“立言不朽”,他的思想将如江河流淌,万古不废。

16.朱熹是大儒,《庄子》是道家著作,但本词中辛弃疾却在读《庄子》时悼念朱熹,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1分)

很多人在心中构筑一个作为现实对立面的理想世界,作为后世理想思想之源,被称为儒家经典的《礼记.礼运》就把那个虚幻的大同世界当做最合适的社会秩序,无非是为了针砭当下那个已经不堪忍受的世界。不过,在这种热衷追溯历史以借古讽今的风气中,关于社会

秩序话题的一个最不协调的声音,来自庄子等人。

当他们追问历史时,他们发现秩序只不过是一个人为的、历史的东西,是更早的自然秩序被破坏之后的产物,于是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依据的思想家认定现行秩序是没有天然合理性的,倒是早在历史起源处的混沌朴素秩序才是合理的。《庄子》中所谓“泰氏”和“混沌”的传说,暗示的就是这种社会秩序,它与稍早的《老子》所谓“小国寡民”和后来的《鹖冠子》所谓“民犹赤子”的理想世界传说,构成了关于社会秩序讨论的另一种声音,在公元前四世纪至三世纪的混乱时代中绵延不绝地回响了两三百年,因为它们都相信,知识的增加和欲望的膨胀,才有了混乱和虚伪。

秩序的混乱确实源于人性的淆乱,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儒者的思路相同,然而,儒者把人性看成是一种绝对的本原的东西,“性善”则以为善良本性为永恒的人性,“性恶”则认定情欲是人与生俱来的禀性。庄子一流基本上相信人性在不断变化,人的知识被开发,人的情欲也被激活,人性就开始萌生“恶”,就进入了“顺而不一”的状态。再后来,人们服从秩序,但恶欲并不安定,只是处在“安而不顺”的状态,人们只好兴治化,崇理性,朴素而纯真的本性就失去了自为的状态而进入了运用理性与知识来约束的时代。这时,“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人性的淳朴被理智的巧饰所淹没,自然的天性被现实的利益所遮蔽,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更是“以身殉天下”,人们普遍地用“辩饰知”,用“知穷天下”,用“知穷德”,沉湎在外在的物欲中,把本性迷失在世俗的功利上,实在是本末倒置,而本来自然和谐的秩序,也因此堕落到了只能靠外在的管束与威胁来维持。

坚持理想主义的庄子及其后学很难得出一个在现世中可以施行或操作的方略,只能在运思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庄子》所谓的“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其实只是想象。孔子曾经试图以“修心”的方法在后天培育它,但是遭到老聃的嘲讽,因为这是出于纯粹与自然的。这种追寻人类原初之思和原初之性的思索就停滞在纯粹的感受、体验和玄想之中。

当社会已经极度物欲横流,秩序已经不能不靠外在礼法维持的情况下,对于社会秩序的失望和批评是很难免的,道家那些人就有很多这种基于天道而不问现实的议论。

这些人以“天道”作为建立秩序的根本依据。什么是“天道”呢?文子说“天之道,高大者,损有损之,持高者,下有下之”,要像自然的宇宙一样,无言而公平,坦荡而无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不应当把“人”的亲缘关系作为基础建立所谓的秩序,那种秩序中有亲疏远近,有上下等分,而是应当“法天道”,因而要“卑、退、敛、损,所以法天也”,应该像宇宙自然一详,人人都处在拱默退让的“无为”状态。这与儒者一流不一样,儒者虽然最早也是从“天道”来为自己建立依据的,但是他们把“天道”更多地理解成一种由中心与边缘构成的、井然有序的级差格局,它应当体现在仪式所规定的现时的秩序之中,此后,儒者又把“人”当做“天”的产物,再从“人”的角度为秩序寻找依据,因此无论是人的性善还是性恶,维持亲疏远近上下贵贱的秩序都应当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天道”。而文子则是从“天”的角度为秩序寻找合理性的,尽管他们也把“人”看成是“天”的产物,但他是从“天”即人的自然之性与人的历史角度理解人性的,他把天真率直和朴素混沌看成是人的本性,所以他认为应当保持人的原初之思和原初之性,这是“天道”在“人道”上的投射,因此合理的秩序是一种人处在原初状态时的非自觉的朴素境界。更晚一些的《鹖冠子》则更具体地描述了一种想象中的、只在历史起源处似乎存在过或在远离现世的地方能够存在的和谐秩序。

从《老子》《庄子》的时代以来,一直到《鹖冠子》的时代,对于无秩序的秩序的期待,绵延了几百年。 (选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删改)

班级准备开展一次“典籍里的中国.儒道理想世界”专题讨论会,请参与完成以下任务或解决相关问题。

17.为讨论需要,有同学搜集了一些材料。下列不.属.于.儒道两家“理想世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

D.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18.在讨论“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源”这一话题时,有同学认为儒道两家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有同学则不以为然。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6分)

19.儒家提出人有“四端”,要“扩而充之”;道家说“民犹赤子”,应当“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有同学对此疑惑不解,请为其释疑解惑。(6分)

20.儒道两家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探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政治智慧,你认为对今天创建和谐中国有什么启示?请你作为主持人做一个总结陈词。(6分) 写作篇

七、写作(60分)

21.请依据下面的情境写一个记叙、描写的片段。(150字左右)(10分)

黄昏来临,我却看见光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光明社区为应对敬老院志愿者紧缺的问题,决定设立“时间银行”,让更多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主动为老人提供服务。参加者只需将自己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便可以获得“时间本息”,未来有需要时可以享受相应的被服务时间。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在“时间银行”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 ②写一篇评论文章,对光明社区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700字。 参考答案

1.(1)无之以为用(2)十年生死两茫茫(3)文质彬彬(4)(在)止于至善(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8分。任选八空,每空1分) 2.C(3分) 3.示例:

(1)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2)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4分。内容2分,引用诗文1分、句式1分)

4.志愿者服务关注度超疫情,年轻一代更乐意助人(2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分) 5.①zhà②yān③褛④臊(4分。每空1分)

6.(1)玛丝洛娃希望博取有钱人的欢心,从而得到好处;(2分。“博取欢心”“获利心理”各1分,意思对即可)

(2)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认罪的表白,对聂赫留朵夫充满了不解、鄙视和痛恨。(2分。“不相信”“不解”“鄙视”“痛恨”,答对两点即可)

7.插写其他探监人的叫嚷、典狱长的介入,增加波澜,延缓叙事节奏;细致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等,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心活动,延缓叙述进程;小说用大量的对话描写,细化故事发展,延缓叙事进程。(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8.示例:

(1)更喜欢译文一。①“不敢认”说明玛丝洛娃已经认出聂赫留朵夫,但她完全没有想到,作为贵族的他竟会在监狱出现,相比“认不清了”更符合当时玛丝洛娃惊讶的心境;②将“眼睛不看他”放在“叫道”前,更能表现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与排斥;③“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说明了玛丝洛娃内心情感的激烈变化,相比较

“忽然涨红的脸越发阴沉”更能突出她前后的心理变化。(4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更喜欢译文二。①“认不清了”更符合玛丝洛娃的感受:虽然认出了聂赫留朵夫,但是她还有些怀疑;②将“眼睛不看他”放在“叫道”后面,强调突出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拒绝与排斥;③“忽然涨红的脸越发阴沉”,相较“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更突出玛丝洛娃脸色的“阴沉”,从而突出其愤怒、痛苦的心理。(4分。理由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9.(1)贝西姨婆(贝西.特洛乌德)。她是一位有钱有地位,也有文化智慧的女性;脾气古怪,性情奇特;品德高尚,有同情心,重情重义,爱憎分明。(6分。人物2分;形象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提示:大海,象征人类难以捉摸的命运,变幻无常的现实社会,永恒的自然等;狮子,象征旺盛、强大的力量,自信、坚强的精神;鲨鱼,象征强大的对手,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大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强大的对手。(6分。能说出每种元素的象征意味,各得2分;能结合封面设计情境进行解说,得2分)

10.B(3分。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11.C(3分。拒绝接受是因为他“不谨”及先前“犯患若是”) 12.B(3分。“比喻‘四端’力量是旺盛的”“一定能”错) 13.(1)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一样容易。(3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每句1分)(2)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3分。每句1分)(3)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怎么可以解除呢!(2分。每句1分) 14.示例:

(1)不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1分),叔山无趾虽有悔过之意(1分),但更多地认为保全道德修养比双脚更可贵(1分)。

(2)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是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1分),叔山无趾有悔过的心理(1分),没有失掉羞恶之心(1分)。

【参考译文】 (二)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极不谨慎,早先犯了过错才留下如此的后果。虽然今天你来到了我这里,可是怎么能够追回以往呢!”叔山无趾说:“我只因不识事理而轻率作践自身,所以才失掉了脚趾。如今我来到你这里,还保有比双脚更为可贵的道德修养,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苍天没有什么不覆盖,大地没有什么不托载,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进来呢,请把你所知晓的道理讲一讲。”叔山无趾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要努力啊。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他还努力进学来补救先前做过的错事,何况道德品行乃至身形体态都没有什么缺欠的人呢!”叔山无趾对老子说:“孔子对于至人的境界,恐怕还未能达到吧?他为什么不停地来向你求教呢?他还在祈求奇异虚妄的名声能传扬于外,难道不懂得道德修养至尚的人总是把这一切看作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吗?”老子说:“怎么不径直让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把可以与不可以看作是齐一的,从而解脱他的枷锁,这样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无趾说:“这是上天加给他的处罚,怎么可以解除呢!” 15.A(3分。“非常可笑”错。词人表明自嘲,读老庄之书是有所寄托)

16.(1)作者罢居瓢泉,读庄以排解郁愤,但最终做不到“忘言知道”,表达自己不能忘却世俗,忘却友情;(2)此时又闻朱熹去世,于是作者用“白发多时故人少”嗟己悼友;(3)最后以扬雄比朱熹,高度评价了朱熹思想(“言”)的价值。(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D(3分。墨家)

18.同中有异。(2分)相同:儒道两家都认为社会秩序的混乱源于“人性的淆乱”(性恶)。(2分)不同:儒家认为导致社会混乱的“性恶”是与生俱来的;(1分)道家则认为这种“性恶”是知识被开发,情欲被激活产生的。(1分)

19.“四端”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是人的本能,“民犹赤子”是指

人天真率直和朴素混沌的本性,是人的原初状态。儒家认为培育发展人的“四端”,能事父母、保四海,道家主张保持人的本性。前者是以积极行为建立社会秩序,后者是通过回归建立社会秩序,二者目的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