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2022-05-04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李启华 张文然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流价值取向仍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着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例,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释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志愿者活动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32-02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不易改变的。处于同一时代的大学生会产生某种趋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普遍一致的社会行为模式。当然,不同的个体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又会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分明的个体差异。

第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众说周知,现在的人类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当然是经济全球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必然至少伴随不同文化相互之间的传播和碰撞,并且我们也不能否认,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某种主流经济模式在全世界的推广和普及,而与那主流经济模式相关的某种主流文化也会影响到世界各地。”这说明,现在的中国大学生不仅面对的是全球经济模式的相互碰撞,而且也面对着传统文化与这些主流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许多的价值观可以选择,他们不再恪守之前的一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是进行有选择的吸收和消化,并付诸于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第二,价值取向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以往的大学生不仅生活在信息不完整的环境里,而且是生活在两套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之中。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几乎是醍醐灌顶似的“被”形成的,多是听着流行音乐或看着模仿秀之类的节目,然后机械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这一套听来和看来的价值评价体系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言行。他们开始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在价值观的形成和价值取向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第三,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全球化下的世界文化的渗透。在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一方面拒绝社会给他们制定价值观标准,但另一方面,在面对多重价值取向选择时,由于各种因素又不能给自己的行为交一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完满而确定的答案。于是在价值取向上显示出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一时觉得这样好,一时又觉得那样好。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形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不仅受到来自于社会、家庭、同辈、传统文化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影响。“青年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生阶段,我们只能通过社会变迁的过程和代际的延续来理解这个问题”。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不能忽视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影响。 第一,哲学视域下的价值主体性。主体只能是人,因此主体性也只能从人的各种本性中去寻找。但不能简单的理解主体性就是人性,它们的关系是“主体性天然地以人性为基础,而人性却并非天然地只是主体性的基础,它也是人作为特殊客体的基础”人的主体性是面对一定的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某种特定性质,而人性是人的一般性质,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主体性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主体自身结构规定性的作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为我”倾向;主体的自为性;主体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形成的价值观与他们的主体性有很大的联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如果大学生要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得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主体性的前三个内容可以说都是“以我为中心”,而只有第四个内容才提到与“他律”的统一,但恰恰只有与“他律”的统一,才能让大学生在建构自己的价值观时能避免极端的个人主义,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与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融合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真正做到先贤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第二,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经济全球化是指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胜利——市场经济占据了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信息通讯领域内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技术爆炸——以“互联网星系”所导致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为特征”。全球化从经济开始,借助网络对信息的传播,使得人类像居住在地球村的村民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只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同时影响了各国间的政治、文化等。“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建设性作用。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任何一个新的经济形式必定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与时俱进的发生着改变。 第三,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评价标准出现多元化,既有旧的评价标准,也有新的评价标准,其中又往往掺杂着外来文化的评价标准。在社会稳定的时候,社会评价标准时常由权威把持着,起着统一思想、指导方向的积极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权威被各种社会思想冲击着,旧权威的正确性受到怀疑,这是理性在起作用。理性追求统一,就是以冲破权威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唯一的普遍的真理为目标;真正的权威并不是宁静的,因为权威是历史性的从而是在时间中的,它处于经常的紧张之中,并且由于紧张而处于运动之中。中国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对已经形成的权威产生了怀疑,都以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去判定什么才是真理似的权威,但这个过程中理性常常被缺位,人们似乎更热衷于用感性去评定什么才是他们想要的权威,或者是摧毁一切权威,而以自己为唯一的权威,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矛盾之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志愿者活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由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12月启动的,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并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大学生作为这个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志愿者行动在给我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健康作用的同时,也为大学生自己提高伦理道德水平,进而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第一,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如上文所述,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趋向和迎合,那么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增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导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本身就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凸显。“在一般通用的概念上,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是,他们接受了志愿服务的基本精神,自愿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这是价值主体性的充分展现,而且这种主体性从起点上展示的是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前提,还是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过程来看,都可以找到价值主体性的因子,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性,从而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我们的社会处于一种复杂的转型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的伦理道德的缺失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相当负面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呢?笔者认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可以做到。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還不能就说他是有德性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能说是有德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加入志愿活动之前一定是知道志愿者活动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等基本特征的。因此,志愿者的志愿行为绝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奉献精神具有自律特征,即个体主动认识到奉献的必要性,个体在把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把奉献看成集体利益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然而,大学生缺乏的是将奉献精神付诸于实践的场所,而不能在集体中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但是,志愿者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里,大学生作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形成良性互动,他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第三,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性。在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学校人”与“社会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致使一些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迟滞或不完善。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提供了一条使大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的重要途径。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也增加了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更明确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形成了更加适合社会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跳出“学校”这个圈子,更多的与社会进行接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让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大学生志愿者将分散的、各自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热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融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中,有效地承载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任务。“道德认同是指公民对社会道德信仰体系、规范要求的善的肯定,及其自觉践履的现实取向”在一定意义上,精神文明的内涵蕴藏在志愿服务的行动和理想之中,对道德理想的呼唤又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去为社会服务,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贯彻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无论是对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 注释:

陆士桢等主编.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让·查尔斯·拉葛雷.青年与全球化:现代性及其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第70-72页.

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9).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28页. 高兆明.社会失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