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述题

2024-08-13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论述题

一、结合教学实际说明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的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二、教育如何使人的价值得到实现?

教育要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主要通过:1、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独特尊严;3、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四、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含义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诸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物质生产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基础”。2、分工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私有制则加剧了这种变化。3、大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对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起着现实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和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教育方针,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更是如此。 五、试论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要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辩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存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存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

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六、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七、试论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1.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教育中应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八、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学与教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九、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什么启示。

认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在于:1、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全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京都 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2、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3、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十、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神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广告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度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痉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十一、试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他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

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他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设计者。班主任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办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出相对理想的班组管理模式。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等构成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良好的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依赖于班主任的领导与组织,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职权影响和个性影响力来领导和组织班组。

3.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研究班级中的交往行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

际关系,是班主任的重要使命之一。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⑴、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避免和解决冲突,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 ⑵、设计内容充实、效率高的交往结构。形成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 ⑶、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十二、试述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

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与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2. 重视基础学科科研成果知识的结构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

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 , 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期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

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的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4. 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

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共同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十三(精粹二)论述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① ② ③

1. 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

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2.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

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

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⑴、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

地实现的。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⑵、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⑶、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