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族简介: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孟兹黑”,一个古老而新兴的民族。“古老”是因为“土家人”是古代“賨人”的后裔,“新兴”是因为“土家人“经过千百年以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获得正式的称谓。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武陵山、大娄山余脉的溪洞间,湘、鄂、渝、黔四省接壤地。
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族分布: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 ,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
名族特色:
德江县是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的“傩戏之乡”。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祖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
土家族舞蹈
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
盛行于明清。土家人祭祀仪式毕,击大鼓,鸣大锣,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
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摆手舞又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八部大神”为主,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进行摆手舞活动时候由梯玛用土家语演唱摆手舞古歌。
禁忌:
1.主人待客忌用狗肉,土家人认为狗肉不宜上正席,否则是对客人的不礼貌。忌三、七、八上菜数字,俗称“三碗是叫亡的”、“七强八盗九江湖”;忌用大海碗给客人盛饭,吃饭时忌脚踏旁边人的坐椅。若客人已坐定,主人要走动,则只准从客人身后走,不宜走在客人前面;如果地方狭窄,必须走客人前面时,要说一声“得罪了”,否则,是对客人的不敬。主客坐下后,年轻的客人不准在长者面前架二郎腿,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敬。客人未得主人的允许,不得进入主人家的内房(卧室),尤其不准进入吊脚楼上的闺女房,否则主人会生气。客人吃完饭后,不能将筷子摆成十字架于碗上,此行为在土家族人心目中是大不敬。客人吃完后,最好将筷子并齐整,放于碗旁边。此习现仍盛行。 婚嫁禁忌
2.女子未出嫁之前,忌剪发;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3.鄂西的土家族还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 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
2)土家族建筑特色——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 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诗情画意之意境。
一.建筑结构分析:
一般人家房屋规模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为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的结构是: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了桐油,既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二.材料分析:
建造土家吊脚楼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它为“伐青山”,一般选用椿树或紫树,因为“椿”、“紫”的谐音是“春”、“子”,表示吉祥,意味着春常到,子孙旺;第二步则是加工大梁和柱料,土家人称为“架大码”,他们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
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名叫“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主人要选择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
三:形式有: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四:建筑风格
1. 东西朝向,选址考究。
2.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通常半立陆地、半靠山水;大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讲究建筑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3.半干栏结构,特色鲜明。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在有吊脚的部分,楼上通常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五:建筑美学
1. 土家族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求动态、多层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强调极致的审美感受。吊脚楼具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土家族吊脚楼外形多样,有单吊、双吊、两层吊等多种形式。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吊脚楼,也都各有特色,风格别致。从宏观上看,吊脚楼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种几何形体稳定而庄重,给人一种静而刚的感觉,“静”表现了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刚”表现一种挺拔健劲之美。其内部构架,无论梁、柱、枋、檩,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垂直相交的,构成了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整个屋盖从横向观察是一个三棱体,屋顶的正脊虽然采用直线,但在复盖脊瓦时,对正脊的两山头却加瓦起翘,从横向观察则变成了弧线,在视觉上给人端庄、雄健的强烈感觉。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成美人靠,走栏的吊
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
2.流动的视觉效果营造了古典的浪漫情调。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使建筑本身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吊脚楼之所以会吊脚,就是因为在二层上出挑,一般出挑1米 1.5米,然后再加上屋面的出檐,形成“头重脚轻”的格局,使人感到不稳定。但当它同建在实地上的正屋连在一起时,则互相呼应,从而使整个建筑物轻重协调,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此外,土家族吊脚楼从整体布局看,可称为不规则弹性组群,房屋布局自由灵活,有的依山顺势,层叠而上;有的绕弯溜脊,错落有致;有的背山占崖,居高临下;有的沿沟环谷,生动活泼;有的雄居山巅,气势壮观,这与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建筑技术与艺术美结合呈现非凡的古朴典范。这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从实用性说,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说,吊脚楼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族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说,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集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其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族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情趣的有效结合。
3)名族服饰
1.1 布料
1. 土布
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织成一种精细的\"布\"。《华扬国志》称这种布为“兰干细布”。唐代又称其为“溪峒布”。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2. 织棉
宋以后,除土布外,还用丝经棉纬织造的、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织锦-“西兰卡普”。史称土锦,也叫“溪州斑布”,又称“打花铺盖”。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一般分三类: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字图,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
惟妙惟肖,光彩夺目。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是一种美丽的实用装饰品。西兰卡普”编织精巧,色彩鲜明,花纹朴素绚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3. 桃花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俗称“十字绣”,多以红、白、兰、黑的直纹平布为底,红白底则挑以黑线,兰黑底则用白线挑绣。于底布经纬相交处,以十字交点法挑制成各种花鸟虫龟及几何图案。
服饰特点:
服装总体为头包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上衣款式有大襟、银钩、外托肩等诸多式样。大襟袖大而短,无领,不饰梅条花边而在衣襟、袖口处镶两道不同颜色的布边;银钩为矮领,衣袖比大襟略小略长,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外托肩圆领、滚边,向右边开襟,衣大袖大,以不同布色托肩在外,领高1.65厘米(五分),镶有三道花带小边,又叫三股筋领,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镶16.5厘米宽边;另外还有青褂套白内衣的喜鹊衣及围裙等衣式。
已婚妇女袖口较大,把衣袖卷上以便幼儿吸乳。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多为青蓝二色,裤脚处滚上梅花条。老妇喜欢青、蓝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少女的服饰以细长为特点,无领,或左或右开襟,袖口和襟为青边或花边。典型的有姑娘出嫁时穿的“露水衣”。风光的“响铃裙”。
饰品:
土家姑娘不戴首饰,留一根长辫垂至臀部以红头绳饰之,劳作时戴挑花头巾:已为人妇者则挽发髻,多别银簪子,包青丝帕。耳环有瓜子耳环,灯笼耳环及单环等,有金质亦有银质的:镯子有金、玉、银质的:戒子有一颗印,三镶戒、单股子等:胸饰则更为华丽,有牙签、扣花、银练、银牌、银铃、银珠子等:头饰有玉簪、金簪、银簪、银梳等。
但平居不系,时节庆贺则为之,土家人常说:“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他们看重的是天然去雕饰的淳朴之美。其他配饰有:妇女的帕勒帽或7尺或14尺(1.7至2.3米)青丝或青布帕,鞋子、绣花鞋垫、土家族的背包——“筒帕”、头上常包“沙撮袱”,男子则一般包“蛮头袱”。脚上一般是草鞋或布鞋。草鞋又分两种 “边耳草鞋”、 “满耳草鞋”。
参考案例:
参考案例1.
参考案例2.
参考案例3.
经典的文化气息.清晰的设计思想.让人们生活休闲娱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