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校企合作构建职教课程新体系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制度,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范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随着高级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已成为各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工作。日照市高级技工学校纺织专业这两年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最终探索出一些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级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服务企业和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日照市高级技工学校纺织专业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纺织专业社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实训室、三银纺织有限公司及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学训交替”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取“3+1+1+1”的教学过程。
纺织专业“3+1+1+1”教学过程的“3”是指从纺织企业工作岗位认知入手,根据纺织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并以课题训练强化理论提高技能,时间为三个学期;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1”是指为了弥补课程内实训的不足,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进入合作企业实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1”是指通过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上学期进入合作企业实训基础上所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解决,并进行理论延伸、技能强化训练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以适应下一步的社会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的第三个“1”是指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训,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分为六个步骤:
首先,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纺织专业相应培养目标。
总的来看,纺织企业所需的人才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技术管理型、技术操作型、设备管理型、设备操作型。管理层次的纺织人才应属于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而操作层次属于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技术操作型,企业大多需求保全保养和挡车操作工种的毕业生。这也从我校历届毕业生的去向可以看出来。历届毕业生中,从事管理岗位的不到10%。因此,学校确定了纺织专业的培养目标,即重点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纺织操作型岗位(包括纺纱挡车工、织布挡车工、设备保养工、
设备保全工、运转维修工等)。
第二,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和深入一些中小企业对纺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初步分析,现确定纺织专业纺纱挡车培训任务、织布挡车培训任务、设备保全保养培训任务、设备维修培训等典型工作任务10几项。
第三,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参照纺织职业资格标准,对纺织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对十几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纺纱挡车、织布挡车、设备保全、设备保养、运转维修五个培训领域。
第四,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打破纺织专业原有课程体系,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解析与重构,将五个培训领域转换为挡车操作、织布保全、棉纺工艺、新型织造设备、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材料等8个学习领域。
第五,依据学习领域,形成对应专业课程。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形成纺织专业课程。
第六,依据纺织专业能力要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纺织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应辅助拓展课程,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爱岗,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能力,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提出安全、可靠的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最终形成纺织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棉纺工艺》是纺织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技术与操作融合、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实务性课程。以《棉纺工艺》课程为例详细介绍我校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做法。
设计思路共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从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上着眼,重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从而为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相关知识体系与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体系。
二是从岗位工作氛围上着手,突出“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就是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职业教育只有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营造岗位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更主动。
三是从教学效果上着力,构建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评体系。在对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建立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以“终结性”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过程考核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棉纺工艺》课程体系的考评,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的评价,突出能力目标,引导“学训”一体化。
四是从结合行业动态上着想,深化校企合作。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在不断推陈出新,深化校企合作,结合行业动态,使现有的教学资源打破静态变为动态,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才能紧跟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使课程开发更同步。
具体做法是:
(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能力目标。纺织课程组通过走访企业调研,与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座谈等形式,对纺织工艺流程进行分析,总结纺织工具的使用、操作巡回路线、纺织设备故障排除等14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提请由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能工巧匠和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纺织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论证,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该课程的“个人操作能力、各工序运转分析能力、各工序辅助设备的开发与运用能力、工序之间的工艺配合与计算能力”四大能力培养目标。
(二)根据能力目标,重构学习项目。根据能力目标,打破原来课程体系,重新选择、组合教学材料,设计项目,并以项目载体引领学习领域,构建了由挡车操作、设备保养、工艺设计、故障排除四大模块组成的全新课程框架。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聘请纺织行业的能工巧匠,来共同开发课程内涵和制定技能标准。
(三)解析岗位业务,设计学习任务。根据企业中纺织岗位具体工艺流程,设计开清棉工序操作法、梳棉工序操作法、并条工序操作法、粗纱工序操作法、细纱工序操作法等17项学习任务。
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大力开展“激发兴趣 感性认识 理性了解 感性接触 理论提高”的教学模式。
课程学习项目实施按照“项目导入 工作任务示范演示 基本知识讲解 工作任务训练 项目总结评价”的流程。项目导入:对学习项目以案例式或问题式进行导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对工作任务进行示范和演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知识讲解:对所要掌握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
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工作任务训练: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应工作能力;项目总结评价:由学生对本学习任务进行总结,老师进行评价,进行理论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积极推进“模拟与实务结合,实训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纺织专业模拟软件,进行企业生产模拟训练,借助flash动漫课件演示各工序机械的工作原理,效果更好更直接。利用纺织综合实训室开展纺织专业实训,利用合作企业和依托兄弟院校成立纺织联盟进行纺织专业实践与理论探讨。
(三)大胆引入“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最大化利用学习时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学习和实训与课外实践创业,达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最大化利用学习空间,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真实体验,达到校内与校外结合,从而走出校企合作新路子,达到职业能力的最大提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