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总听老教师说,文章要多读。可是,《惊弓之鸟》我已经读了十多遍了,其中的奥秘还是找不到。哎,愁啊……这不,吃完晚饭后,我又窝在沙发上,跷起二郎腿,开始咬文嚼字:“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爸爸,能给我讲讲这个题吗?”儿子在里屋求援。
“别添乱。”因为被他打断,我的气不打一处来,“我忙着呢!”
“还是给我讲讲吧。”过了一会儿,他再次打断了我。
“哎呀!”我正要发作,猛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哪道题呀?”
“就是这道题。”
“在哪儿呢?”
“就在这儿呢。”
“拿过来我看呀。你在里屋,我哪看得见呀!”
十分钟后,他的问题解决了,进屋安静地继续学习。可我刚刚捕捉到的一点线索又断了,懊丧地直愣神。刚才的一幕浮现在眼前。为什么对孩子没好气儿,不是因为他打断了我,而是生气他明明在里屋,却说“这道题”,我的眼睛又没有拐弯儿,怎么看得到里屋书上的题。如果他捧着书来到我身旁,问我“这道题”,我自然就会马上帮助他了。
这样想着,拿起书接着读起来。“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哎?对呀,我眼前一亮:大雁此时远在天上,应该用“那”,为什么课文中用了“这”呢?顺着这条思路读下去,更羸的胸有成竹、更羸的细心观察、更羸的高明之处逐步显现出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开始对这句话有了感悟。文章就是要多读,“一读解千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