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善读「论语」5.27-28:见过自讼为君子,忠信好学至圣人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公治长篇第五」27-28 

【原文】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27孔子说:“完了,我没见过既能看到自己的过失又能自责的人。”

28孔子说:“即使是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注释】

1、“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己矣乎”,古时用以表示感慨,大致相当于“完了、算了、罢了”之意。

“自讼”,自责。

2、“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室之邑”,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

“忠”,为人谋尽心竭力。

“信”,与人交诚实无欺。

“丘”,孔子以名自称。

【评析】 

人类的双眼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外面的世界,却不太方便观察自我。因此,人们往往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

人类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不靠眼睛,而是靠能够内观的“心”,即能省察自我的自觉意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良好的内观自省能力,因此,能见几过并非易事。

即使有人能够省察几过,但能“内自讼”者则又少之又少。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得人类更容易将过失的责任推向外界,也就是怨天尤人。因此孔子主张“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外界因素是很难由我们掌控的,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因此孔子主张要“内自讼”,孟子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罪己责躬虽然并不可少,但“内自讼”却并不是为了让悔恨长留心中,始终煎熬自己,而是要知过能改。自讼其过,改之则无悔,心亦可复归清净。此即如《了凡四训》所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是也。

后人称孔子为圣人,但孔子却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于学。虽是十室之邑的小地方,亦必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然美质易得,须学而成。忠信虽同,唯好学始能为圣人,不学则难免为凡夫。故《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7章的宏旨,在于勉人主忠信而好学。忠信美质,并非稀有,惟世人不知好学以保守扩充其忠信,是以世间凡夫多而圣人少也。

当然,孔子所谓的“好学”,并非指才艺之学,即学“术”;而是指德行之学,即学“道”。因为学“术”无助于知“道”。事实上《论语》中的“学”若非已明指“学文”,则多半是指德行之学。因为孔子重德,主张以道驭术。这一点在《论语》首篇“学而”中,孔子已经作了明确的说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德行基础之后,才可以学习干事之才。其中的道理,在本篇第22章中已做详细解释,此处不再赘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此言,有“自讼”,有“忠信”,有“好学”,可以看作是对这两章内容的融会贯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