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你听过牛毛纹沁吗? | 玉雕 · 文化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牛毛纹沁,顾名思义,就是在玉肌里中出现细如牛毛状的沁色。

《玉纪》中,陈性提到:

所谓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则地中水银沁入玉里,相邻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随之侵淫于中。

如下染缸,遇红即沾红色,遇绿即沾绿色,故入土重出之玉,无有不沾颜色者,若无水银沁入,虽邻颜色亦不能入玉中也。

又指出“凡旧玉必有水银沁入,赝旧则无,盖玉喜水银,玉入土中,久不透风,则朽烂体松。

地中随处皆有水银,故水银沁入玉之肤理”。可见,在当时陈性已认识到牛毛纹的成因乃外来色沁入,而非玉质本色,但对于牛毛纹如何形成却不知所以。

对于牛毛纹的成因,民国二十四年张景鲲在其编著的《汉玉研究》一书中,除继承陈说牛毛纹为外沁、巧沁之外,还认为:

凡古玉盘出,无论何色,大多有牛毛纹,此系人之精血沁入,血丝如毛,布满玉上,故牛毛纹总系红色,并犹多见于传世古玉。

对于人精血沁入形成牛毛纹的说法,在民国似乎非常流行,同时期的刘大同在《古玉辨》中也提到:

玉器未经入土,而年已经久,满身红色牛毛纹,若隐若见者,是曾经多人之把玩,精神气血凝聚而成,故质地之宝浆,含有生气,玩之亦多雅趣。

并举例如王氏家藏汉连环璧、某公爵家藏晋白玉壶及自己家藏白玉佛像等,“均未入土,牛毛纹极细,色微黄,审其刀工,即知为六朝故物,至唐宋之物,见者尚多”。

对于出土玉器中出现牛毛纹的现象,刘大同的解释为:

玉之有牛毛纹,有受大坑水银沁,遍体牛毛纹者,以玉质坚硬,水银不易沁入使其全黑耳,有受地中水银沁。

其纹不甚黑者,有带白点者,又有若传世古之纹,带有浅红色,或淡黄色若隐若现,与上古迥不相同。

对此说,武进刘心在《玉纪补》中也讲到:

凡古玉盘化,无论何色,必有牛毛纹,良由人之精神融化玉理所致,故牛毛纹总系红色。

可以看出,民国年间,古玉的收藏家多认为牛毛纹是经人盘化、把玩时人的精血沁入所致,故牛毛纹的红色也有了解释,即气血的颜色。

所以在传世古玉中才多见牛毛纹,同时刘大同也提到有黄色的牛毛纹,并且认为在未经盘玩的出土器上出现牛毛纹,是与地中水银沁入有关。

以上说法,说明人们已注意到牛毛纹的存在,认为其为外力所沁,并观察到牛毛纹多为红色、黄色的现象。

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却实在找不出科学依据,主观认为是人之精神气血凝聚而成,或曰墓中水银所沁。

| 普通沁色 |

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古玉器中的“牛毛纹”其实是玉矿体中的玉料由于受地应力作用,形成牛毛状张性裂隙并被后期铁锰氧化物填充所致。

玉器上的牛毛纹早已存在于玉器成器之前的玉石原料中,玉石原料中的牛毛纹则导致玉器上具有牛毛纹,原料中无牛毛纹,则琢成的玉器上亦无牛毛纹。

| 普通沁色 |

本文资料来源:南京大学张学云、李加贵、郭继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徐琳所著的《古玉器中牛毛纹沁的形成机理初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