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后来到院子里随便走走,今天才发现好多天没打理的院子已经杂草丛生,连石板小路也像修葺之后没清洗一样,灰突突的。我平时最喜欢在躺椅上沿着石板小路向院外看,不是期待谁来访,只是觉得路通往的是希望,是生机。平时,除了洗衣做饭(我不喜自洁服饰,一直还穿普通衣服,因为喜欢衣服过水之后接触到皮肤的那种感觉),其他的事我都亲自来做,这些事也可以交由智能管家桔先生处理,但是我想自己来,这与年青时恰恰相反,年轻的时候希望什么都不做。自己打理也有另一个原因,过程中手到之处都是满满的回忆,这样也省的自己老年痴呆。不过,今天我不想自己动手。
自从收到圆的信和日记本之后,每天几乎除了饮食,午后在院子里晒会太阳,晚上跟孩子们打个招呼,其他时间都裹在床上读圆的日记,如果是读书,怕是两本已经读完了,但是没办法读快,读读停停,停停想想。昨天已经读到了05年一月,我还是没有出现。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随手翻看:
2005年5月25日
晚上和舍友去操场跑步,从宿舍一楼大厅里出来的时候,下意识转头往右边看了一眼,看到静和她的舍友们在上楼,也许是听到我们边走边聊的声音,静也转身回头,刚好四目相对,没打招呼,只是相视一笑,便各自离开了。
刚才在操场上跑步,耳机里循环着莫文蔚的专辑,来了一条短信,我一边跑一边打开信息,是静发来的(一行一句):
不论我在哪里
都只离你一个转身的距离
我一直都在
在你身前
在你影里,在楼台上静静等你
我改跑为走路,一边回味这几句话一边开始准备回复信息,仿写了几句回了短信。仔细想来,我和静认识不久,也不算相熟,平日里交集也不算多,除了上大课的时候在一个教室,宿舍在一栋楼。但是从我们认识以来,总感觉她像我的影子一般,亦或我是她的影子,时常在不经意间遇到彼此,虽然我知道这是所谓的视网膜效应①,但是我内心更倾向于我们之间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每次偶遇都不是仅有我俩,所以我们并没有驻足交谈,甚至没打招呼,只是眼睛的微微缩小加嘴唇的微微上扬。想必我还是个内敛慢热的人,但是她似乎不是,要不也不会自告奋勇和我去了科技大学。
大学时,我总逃课,大多时间在宿舍里看小说,累了就站在阳台上发呆,正好能看到楼下来来往往的人,圆也穿梭在人群之中,她是我周围的人里最规矩的,上课,做实验,去图书馆,拿奖学金。我们似乎是平行的永远无法相交,似乎又是垂直相交的,永远无法重合。那个时候,我渴望像她一样,又做不到笃定信念,更做不到付诸于行动,我安于自己“随性”,又不能心安理得的永远“随性”下去。
这首小诗摘自《榭寄生》,我记得我发给过静,也记得静回了同样格式的一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内容已经记不起来了。静的日记里也没写,我却没有记日记的习惯……
①视网膜效应(Retinal Effect)
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