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育儿,这话题已经快说烂了。
然而,烂归烂,还是日复一日要面对。因为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人,一定会和家族体系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感觉,就好像人是长在一个池塘里的一朵花,脚下是淤泥也是养料,你得努力长,风雨阳光少了不行,多了也是灾难。最后长成棵啥,还得加上三分运气。
今天送娃上学习班,感受更鲜明。
人数是几个人的小班。教室是市中心小区家居改建的,环境安全安静还温馨。教材是名校的。教师更厉害,都是特级教师。学费也好说,因为全部都是教师子弟的儿女,换句话说,都是“教师子孙”。
当年的妈妈们一身本事,但是教不好自己的孙辈,因为狠不下手做严师,于是想出这么个“农村互助合作组”的办法,互相换着教。
所以也不怕查。
按说我应该是一百个放心。娃是大宝宝了,正是五年级尴尬期,童年尾巴了,再往后可怕的课业,光想想我都腿颤。能在这里每周打发一个上午学点东西,我没有什么不满意。
但我还是觉得哪里怪怪的。因为那个感觉吧。
早上上课,外婆奶奶精精神神的来了,手上一包吃的喝的,防晒的伞,防冷的衣服,给娃配的“万一情况”联系的手机……自己带的随身物品倒是没有多少。
安排好座位,因为人数是计划好的,所以娃娃们个个沐浴在明亮适度的光线里,不冷不热,晨风轻拂。
不但如此,连接下来的安排都想好了。其中一个快七十的洋气外婆,自己开了一台小越野,计划是在娃上课的时间段,拉着其余外婆,去公园消磨时间。到点就接儿童团,去随便谁家吃饭。
我们这几个妈妈,全程插不上嘴,在一边只需要礼貌地笑笑,尴尬拒绝一下她们居然考虑我们怎么回家,要送我们到目的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是几十岁的人了,还有的已经是两子之母,在她们眼里还是生活自理困难的宝,平时上班好辛苦啊,能担就都要替我们担。
心是好的。可是,好心不一定就能掌握好其中的度。
心理学有个“自我界限”的概念。分三个层次,一是地理界限,二是身体界限,三是心理界限。界限,顾名思义就是边界,一个人划分自己与外界的清晰的线。越过这个线,就会引起问题。
地理界限好理解,我的地盘你的地盘,小到一间屋大到一个国,主权不容侵犯。
身体界限,一般社交安全距离是360cm至750cm,礼貌距离要近一些,私人距离在我们的一臂范围之内,亲密距离更近至贴身。亲密距离在我们传统的俗语里有这么一句话很形象,“男人头女人腰”,异性的身体部位,头和腰是种禁忌,朋友再熟,你冲上去弄乱一个男人的头发或揽着一个女人的腰,通常意义那就不叫朋友了。
心理界限就比较模糊。因为这个界限,得由自己来界定。所以划起线来也最难。
控制感强的人,最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觉得好就是好,我觉得不对就是不对。你不听,那你就错了。这样的人一般坚定,强势,几个回合下来,心理能量弱一点的,会不自觉屈服,压抑自己的百般不适。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样坚定不带敌意地,不带情绪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清楚表达自己的立场。比如,你别说了。我决定了。好啦就这样。等等。
依赖感强的人,同样也会忽视这个界限。经常弱化自己,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有意无意要和别人共鸣,求得一种短暂的和谐假象。
人际界限清楚的人,表现上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不拒绝亲密感,又不盲从;既需要温暖支持,又懂得独自前行;属于自己的范围,整理清楚;不属于自己的范围,态度明朗心态平定,适当的善意而不越俎代庖。
做人真是功课。光是一个界限问题,就需要知识,常识,还有智慧。
母亲们管子管孙,负重而行。感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知立。因为“共生关系”,我们一边享受某种支持带来的便利,一边也不能占便宜没够,还要求别人完美明智。
上课的孩子们,睡眼惺忪,没一个是笑着来的。当然,现在的国情和教育,没法真正实现快乐学习。
我们在夹缝里生存着。
但我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婉拒一些好意,尽量带着孩子自我管理,鼓励她表达自己,教给她每件事的具体操作带来的后果,帮助她明白负责。同时还可以不用过于生硬,去伤害长辈。
这之间,才真是广大天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