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是谁?
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历经五代十一帝,长青于乱世之中,身居将相、三公、三师等高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朝元老”。
五代乃是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自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冯道却能始终身居高位,难道是他真的有什么不得了的过人之处么?
是,也不是。
在评论冯道这个人之前,咱们先来说说另外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人。
黎元洪。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孙中山是大总统,此公是副总统。
等到民国正式成立了,袁世凯做了大总统,此公还是副总统。
袁世凯复辟,非要给此公封个“武义亲王”。
等到袁世凯死了,那就更了不得了——这位直接升任大总统了。
中间府院之争,此公被赶下台,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皖战争结束后直系恭恭敬敬的又把这位给请回来接着做大总统。
奇怪不奇怪?
一点都不奇怪。
有名无实的大总统,谁做不是做?黎元洪是共和元老又没主见,摆他上去不好么?
冯道也是一样。
五代是个什么时代呢?咱们知道,是个军阀说了算的大乱世。
既然是军阀说了算,那么文官的地位重要不重要?
不重要。
所以唐末五代有几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宰相权力的缩减再缩减,恰如冯道自己所言:我特么的这个宰相越干越回旋。
吾三入相,每不及前,以擢任亲故知之,初入能用至丞郎,再入能用至遗补,三入不过州县,是宰相之权日轻也。——类说·卷十九引《幕府燕闲录》
宰相能干嘛?正常来讲,宰相能“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而五代的时候枪杆子里出政权,军权跟钱粮一般都是君主自己带着亲信幕僚抓起来了;地方上都是藩镇,你想管也管不了;人事权力有一点,然而你自己能不能当这个宰相都得别人定,你就算有点人事权力又能干嘛?
初,豆卢革、韦说得罪,执政议命相,枢密使孔循意不欲河朔人居相位,任圜欲相李琪,而郑珏素与琪不协,孔循亦恶琪,谓安重诲曰:“李琪非无艺学,但不廉耳。朝论莫若崔协。”重诲然之,因奏择相。明宗曰:“谁可?”乃以协对。——旧五代史·卷五十八·(唐书)列传十
所以归根结底,五代时期的军阀小团体才是最终的决策集团,你一个宰相根本没什么大用。军国大事方面,枢密使基本取代了宰相的作用,枢密使兼了宰相,大家就都知道那是实实在在的宰相了;而宰相不兼枢密使,大家就都知道你啥都不算。
五代必兼枢密者,方为有相权。如豆卢革辈,但有相名耳——十七史商榷
本来宰相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坚定不移的依附皇权,扩充自己的势力。因为就算皇帝是个夯货大字不识,可治理天下多少也需要文人协助。然而倒霉的是五代的时候皇帝有自己的私人顾问——端明殿学士,所以宰相手里本来不多的权力又被分割了一下。冯道本人作为最早的端明殿学士之一,自然对这种事情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他做了宰相之后相当的安分守己,根本就不想瞎折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仔细说起来是蛮复杂的,所以咱们在这捡几条要紧的说一说:首先是唐末五代的军阀统治——这个咱们前面说过了,在此不再冗述;其次是唐末以来门阀世家被杀的基本差不多了,正所谓“天街踏尽公卿骨”,但是大家习惯上还是喜欢让这些门阀子弟到中央来做官充个门面。那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一方面皇帝们“求访本朝衣冠”、“于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一方面这些过去名声赫赫的门阀士族里的好人早就死得差不多了。所以有时候硬把这些人顶上位的结果就很尴尬:比如说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位崔协!清河崔氏之后,妥妥的顶级门阀,按理来说是个不错的人选吧?
确实不错,除了不识字以外,别的都挺好。
不识字的宰相,听过没有?见过没有?
你说这种情况下咋整?要了面子就没了里子,最后只好搞阴阳班子,真正重要的决策由皇帝及其身边的决策小团体来搞定,外面的中央官员用来充门面。
所以冯道这个人的好处完全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大家开始也试过别人当宰相,结果这几个货一个不如一个:豆革卢是个逗逼,“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韦说屁都说不出来,“政事得失,无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还跟人争,争个毛线啊,最后被罢相了。大家看来看去,就冯道这人好,有点本事,还不恃才傲物,还有分寸,不该争的不争,不该碰的不碰。加上时间一长大家都认可这个人了,所以他自然就留下来了。
其实冯道跟五代乱世实际上是互相成全的,要知道宰相这个位置,虽然干点好事不容易,但是干点坏事可太容易了,比如说后汉苏逢吉拜相之后“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家邻居做了贼,那么就杀你全家……这特么妥妥的是要官逼民反没跑了。冯道这个人在宰相的位置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政绩,然而能保持政策基本稳定不大折腾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所以你看,既然是要摆个牌位到明面上,那为什么不用这个现成的?五代的皇帝们不是没尝试过重整朝纲、恢复相权,然而体制问题如果能这么简单的解决掉,那它就不足以被称为是体制问题了。所以到最后大家还是维持了原来的样子,冯道这些人在表面上维持了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无论上面坐的皇帝是谁,咱们都这么干——颇有几分后世日本公务员的风范。而真正的决策团体也乐得把基础的行政工作丢给这些人,然后专注于解决核心的军政问题。而冯道今天批评一下领导你太不注意休息耽误革命工作,明天表示这个死刑过于严苛咱们得行德政,后天印点九经保存国粹——真正涉及到这些军阀核心利益的问题则避而不谈,这样的宰相谁不喜欢呢?
同时这一个人的命运呐,当然不能只看个人的奋斗,你也得考虑历史的进程。——冯道作为一个丞相,忽然就打破了唐代以来由氏族门阀充当宰相的惯例,一下子成为了氏族与孤寒士子之间冲突的焦点。以至于他当上宰相那天就被氏族所诟病:
馮道初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吏部侍郎劉岳以道形神庸陋,一旦為丞相,人士多竊笑。道自月華門赴班,岳與工部侍郎任贊偶語,見道行而復顧,贊曰:“新相回顧,何也?”岳曰:“定是忘持《兔冊》來。”——册府元龟·宰辅部·徇私
可问题在于,到了宋朝之后氏族不行了!普通家庭通过科举上来的士大夫人数激增,所以大家对于冯道这位老前辈也难免要多多照顾一下。所以《旧五代史》里对冯道不吝嘉言,《新五代史》里欧阳修虽然直言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但也对其嘉言懿行多有记录。而王安石、苏辙、石介、晁补之这些人都对冯道屡有推崇,本来按照这个剧本走下来,冯道的历史评价虽然谈不上多好,但也绝非乱臣贼子,可惜的是……
靖康了……
靖康之后什么最重要?
忠!节!
所以大家对冯道的评价一下子就从三七开变成了十恶不赦,北宋大家对他的观点一般都是“大节有亏、但私德长厚”。等到了南宋,就是“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了,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冯道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于是这个观点就开开心心的被历代学者继承了下来,正所谓
痴顽无耻冯瀛王,更夫易主同娼妾——胡祗遹·紫山大全集·过王彦章墓
奸憸顽腼若张禹、冯道、秦桧之徒——黄宗羲·明文海·卷四三〇
千载而下,谈之犹令人发上指冠,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冯从吾·少墟集·卷一六
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这种情况下,冯道最终沦为奸佞小人之典范,完成了由“人”到意识形态“符号”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