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心》 二零一八年六月一日笔记
《文心》 夏丏尊 & 叶圣陶我想,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读不懂古人作品的情况,如果是因为不认识字,那还好,关键是,有的时候明明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就立即陷入它们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们的尴尬境地;甚至严重的时候,会怀疑人生哈哈,我猜,大概还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可能是个假中国人。。。。。。
为什么常常读不懂古人的文章?今天,拜读了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总算是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
01
古人在写文章时多为抒发情感或者至少是为自己而写,并非是为了让其他人读懂他的文章而写,古人的文章写的是古人的经验,外部的事物是外部的经验,由事物引发的感想、思考是内部的经验,那么,能读懂古人文章的人至少得了解这些古人的人生经历,从而推断出古人文章中的经验内涵。
然而,我们却是现代人,我们从未生活在古代,也从未有过古代的经验,甚至部分读者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根本就无甚了解,要想真切地理解和读懂古人的文章,又从何谈起呢?
02
正如前述,外部的经验是外部的事物,我们差不多都是见过的,譬如诗里常写的“桃花”、“晚秋”等等,只是可能我们平常没有太放在心上,但一旦细想起来,还是多少有些相关的印象,所以,外部的经验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明白的。
但是,内部的经验就不同了,每个人的感想、思考都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基于同样的一种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想。不妨以“菊花”为例,同样是由菊花引发的感慨,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题菊花》与宋元诗人郑思肖的《画菊》抒发的情感就不同,黄巢通过大胆想象来表达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而郑思肖借傲骨凌霜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上面举的例子尚且还是可以和外部经验相结合进行理解、推敲的,倘若是全然写作者当时的个人心境——即纯粹的内部经验,那么,无论我们做何种理解,最终都只能将其归结于:作者就是这么想的。
故而,与外部的经验相比,内部的经验不容易明白,纯粹的内部经验更难明白。
03
上述的讨论并不是说,反正读不懂,干脆我们就可以不读古人的文章了,读古人文章自然有它的妙处,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譬如,能够学习古人的经验。《旧唐书·魏徵传》中李世民就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知识。
再譬如,能够帮助我们练习思考力、想象力。由于我们没有切身处地的古代生活经验,所以凡遇上不懂的古人文章,我们必须对出现的外部事物进行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去揣测作者当时的想法。
所以,对于古人文章,我们读不懂时,不必太丧气,不必太怀疑自己,有读不懂的地方是正常的,至少能懂多少,就懂多少,从文字里去吸取古人的经验,练习思考力、想象力,学习如何吸取经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