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一晃眼就到了。“十年”或许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标注的。
我清晰地记得在十年之前,也就是在2008年秋季的一个中午,我郑重地下载了一份文档,这份文档中没有别的,全部是一个又一个的名字,在名字的后面还有一个学校简称。我选择了一个名字,并在尝试清晰地念出之前,还花了一两分钟清了清嗓子,并定了定神。然后拿出我的NAKIA手机,打开录音功能,这个名字,我一共念了三次,完成之后我反复听了自己的三段录音,选择了一个最满意的录音,然后用数据线将这个简单的音频文件导入到电脑中,然后将有关这个名字的录音文件作为邮件附件发送到指定邮箱。这封邮件的主题是:《念》。
参加在互联网上发起的这个活动名称就叫做:《念》。
之后我也曾听到过有关《念》这个活动成型后的音频,《念》中声音基本上都是缓慢且清晰的,一个名字连着一个学校简称。那些声音来自许多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大多声音听起来应该蛮年轻的。现在,我想那些人应该是自带着一副中年嗓音吧!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声音曾被这样记录过一次。
被我念到的名字,我已经记不起来了。我只是知道在这份名单中出现的名字所代表的生命都在2008年5月12日那天停止了。这些名单中的名字所代表的人都是学生,更为准确的说法是-----他们都还是孩子!每一个被念到的名字后面,是这些孩子生前上学的学校。只是从2008年5月12日以后,这些被念到名字的孩子,再也无法回答一个清脆的“到”了!
这些名字所代表的孩子,与我素昧平生。毫不夸张的讲,这些名字所代表的孩子,如果还活着的话,我与他们当中的某一个在人生中相遇的概率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可能。只是在2008年秋季中的一日中午,这些名字被我看到,而我做出将选择其中一个名字念出声来的举动,只是认为这些名字应该被我念出声来,按照常理,每一个人的名字不就是被用来标记和称呼的吗?
但是那一刻,这些名字唯一的作用就是“被人一一念出来”,不会有回应。
现在十年过去了,时间又重复回到了同一日。我也又想起了这个我曾经参与过的活动《念》。我在写下这篇文章时,都是不由自主的怀疑,这个由书名号与汉字组成的“《念》“所形成的信息符号能否顺畅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我不知道在由比特信息流所汇集的信息流中,这样一个微小的比特信息会不会被信息潮水抛在一边。我难以确定这比特信息的未知命运。这当中隐忧就像参与当初”念“这个活动一样,我见证了它的发生,却难以发现它的留存痕迹。
我知道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我也知道互联网的记忆并非像我们以为得那样坚如磐石。但是日子一天去,又一天来,就像5月12日这一日,它每隔一年都按期回来一次,这一次回来恰好间隔十年。于是我的记忆也重新回到我为这个日子所做过的一些微小事情上。
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每日在媒体、信息中见到诸多的名字,但这些名字未必会让我认为需要郑重得被念出来。但我清晰的记得我曾经颇费周章地念过一个名字。就像仪式。
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人,在”这个人是谁“这个问题上,名字是关键。在被念到的那些名字背后,名字其实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那些名字正在被另外一些人一个接一个地念到,我们想告诉那些名字的是-----记忆中依然有他们的存在。尽管那些名字已经不会有任何动静。
每一个被念到的名字对于念地那个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我不知道其他人,我只知道自己的,当我得知那些名字是与一群孩子相对应时,我只是觉得做些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很多,哪怕只是从口中念出一个名字的声音来,都会让这个名字被人多称呼了一次。
时间过去了,记忆会消退。互联网保存的资料也未必会直到永远。历史中记录或讲述的故事,永远都是现实世界停留在记忆中的残骸部分。一个被念出的名字所形成的声音也未必会一直会保存下去。我现在回想曾做过的这件事,只是觉得在日子重新回到这一个日子时,让”做过“这个行为也顺便一同回来。
从口中念出一个名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那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人也是微不足道的。念出来,念出声来,被念一次,只是为了一种尊重。
这个名字曾经活生生的与我同在一个世界中,当这个名字变成一个记忆时,它还曾被念过一次。也就是说,这个名字也曾被一个陌生人郑重的念叨过,这个名字曾被一个陌生人记录过一次。这个名字曾经是活生生的,即便它遭遇种种不幸,也不至于无声无息的消失......
念,是的,我曾经念过你的名字。哪怕我从来不知道你是哪一个?
向那些整理或收集这些名字的人致以谢意!这些年来,你们受委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