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参加了一个心理学晨读活动,到现在活动进行了47天,有些心里话想写出了,分享一下。
虽然在收到快递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设,但当我打开包裹的时候还是被眼前的书吓了一跳。《心理学与生活》和《社会心理学》是一起买的,两本书加在一起足有1400多页,而且还是16开本。说实话,在我将近30年的生活经历中从来没有读完过这样的书,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小姑的医学课本(相信猫猫同学应该对这样的厚度没有什么感觉,毕竟阈值会比我高)。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把这样的书读完,毕竟之前没有成功的经验,想想头都大了。
晨读47天,我想对你说…… 晨读47天,我想对你说……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自己不知道还可以一本一本的买,傻乎乎地一下子就买了7本书(心理学晨读一共要读7本书)。S老师,你看我是有多信任你啊!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也告诉自己:这是你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走完,因为我知道走完这条路,就有了“吹牛”的资本,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会收获很多。
从早起开始。我自认不是一个懒惰的人,尤其是在早起这件事上。从2018年一开始,就在准备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这是另外的故事,以后会说的)。这个考试的难度对我来说是挺大的,但是经济收益是相当高的。在备考的过程中坚持每天早起,时间基本固定在6点之前。
18年10月份,我参加了公众号文章的追溯活动,大约经过了两个月的阅读,把早起这件事固定了下来,现在早起已经不是一个困难,而且还要更早的起,因为每天的作业都写不完。每天早起锁定学习时间,是持续行动的开始。
自己读与组队读的区别。在消防考试结束后,同时成长会也没其他的活动,自己也模仿着S老师晨读的样子,自己做起了晨读,期间读了两本书:《故事》和《影响力》(经典版)。选书的区别,《故事》这本书(S老师读过)论述的是那些超越了所有社会和历史的叙事艺术基本原理。[1]《影响力》是一本畅销书,与心理学也有点关系,但是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之后,感觉其中的内容就有点浅显了(难道是我膨胀了?),要不有人会一年读好几百本书,把心理学教材认真研究完了,读这样的书真是轻松。自己没有选书的标准,看的最多的是别人推荐的畅销书,远离了知识的源头,感觉像是买了个二手车。
读书结果的区别。自己读书没有带着问题,也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没有读书的目的,读完了就过去了,根本没有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应用知识更谈不上了。当我看到作业群里长长的作业刷屏时,我就在想我们同样是在读书,怎么效果差别如此之大呢?晨读小组中设计的问题会刺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动脑联想更多储备知识,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完成认知的升级,这是获得新知的关键。
欲速不达,慢即是快。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最快的方法就是慢慢学、认真学。也许有快速阅读的方法,但是在理解知识这件事上需要你的大脑神经活动,尤其是我们开始学习一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学科。刚开始学习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对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时如果一味地图快、追求阅读速度,势必导致对某些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随着深入的学习,又会用到之前的基础知识,这时基础知识就会显出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以后的学习难度会更大,以致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是典型的负反馈循环。如此往复,我们的学习将被锁死在低水平的循环往复之中,看着是挺勤奋,出力不出功,还被自己“伪勤奋”的样子感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
打开学习的正确方式是形成学习的正反馈循环——先打好学习的基础,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再挑战更有难度的知识;随着知识的积累,继续学习更有挑战的知识,形成向上的滚动循环,才能更快速的向前推进,而且后来速度越来越快。
错过了月亮,不要再错过星星。促使我加入心理学晨读的原因:一是自己是真的想学习心理学(查理芒格老爷子说过,要学习一下心理学),二是通过晨读的形式,锻炼自己持续行动的能力。看着S老师的成长,我知道错过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会永远错过。种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机是现在。最近,A股一路高歌猛进,众人纷纷懊恼自己没有参加“财富与财报”[2]那一期晨读活动,问什么时候能再开一期,S老师说,没有下一期了。说实话我自己也懊恼,但事实如此,不如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现在的心理学学习上,也许下一次就能赶上心理学的牛市了。我可以错过一次、两次,但我不能一直错过。
成长,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重要的是要开始!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9.
[2]Scalers,《春来了,韭菜发芽了》,持续力,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