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一季的#爸爸去哪儿#
看到小小春拿着喇叭对着小春喊
“Can u stop angry now?”时,瞬间就心痛泪目了.
因为小新很多次站在我对面说:
“你可以不生气吗?”
“你现在可以先处理好你的情绪吗?我害怕你发火。”
他说我发火时,他觉得有一种喉咙被卡住的感觉,想说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翻到一篇以前记录的与小新讨论及所理解的发火与觉知的文章:
晚上小新洗完澡出来红着眼睛走到我面前问我:“妈妈,我觉得你这两天很容易发火,你以前是很开心的,而且这两天你总是干涉和控制我。是因为你很累吗,还是你的心情不好呢?”
我关上正在听的课程声音。问他:“你是怎么觉察到妈妈容易发火的呢?”
他回答我:“比如昨天游泳报名后的路上,你对我生气,控制安排我;还有今天我们在玩时,你没了解我,但干涉我的想法,平时你不会这么做的。”
我认真的听完,再回来觉知自己。内心对未知与变动的焦虑,缺乏清晰的目标,因为一些事情没有做到,对自己有一些无力感。还有每天在外面,在人群里的不安;还有我很害怕分离,从小就害怕看见妈妈的背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而现在和小新共同面对着分离,要在日常环境离开熟悉与曾源源不断给予关爱的朋友圈;还有专注力的涣散啊,让我有时候会想生气,莫名其妙的生气。
小新听完我的回答说,就是你内心的车子不知道要开往哪个方向,对吗?他立即画了一座我内心的图景,问我最想去哪座,我说最想去【觉知大楼】,觉知到,首先要觉知到,如果焦虑恐惧,就觉知到焦虑恐惧。然后带着觉知去往不同的楼层。
你可以先不要生气吗?|与绘本推荐
当我们内在充满焦虑不安或者烦躁时,孩子是感受得到的,他们会忐忑不安,或者充满压力,一直是不自在的,害怕做错什么,仿佛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给捆绑住了。只是有时不知道如何表达,妈妈怎么啦?当他们对情绪没有认知,还和妈妈还处于共生期的时候 ,会自动归因于是自己不够好,让妈妈不开心。
而相应的,孩子也能感觉到我们内心的欢喜自在,只是说真的,要做到真的时刻欢喜自在,想必不容易达到,所以可以如实的和孩子分享此刻的心情与感受,坦诚的接纳与面对自己,尽可能提高自己的觉知力,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伤害力,觉知到,并共处与融解。所以在小新画的这些楼层里,最想去往觉知大楼。 你可以先不要生气吗?|与绘本推荐
也很感恩小新会红着眼睛来问我。
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总不喜欢将温柔这样的词语和自己连接起来。更加喜欢中性和帅气这样的词语。而在成为妈妈之后,才开始喜欢温柔、柔软,并想去成为一个内心温柔,能感受生命的人。对人事有温柔的神情与言语及声音。
我们一定是爱我们的孩子的,可是如何去爱,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并没有学习过,所以我也会和小新讨论自己的困惑,因此【觉知】与【情绪】这样的词语他并不陌生。也只有和他一起去成长,如一直所说的:“妈妈不是一个完美的大人,但愿意和你一起学习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某一个晚上我不断的催促他赶紧冲凉刷牙,而后来我进浴室时,发现他已经为我挤好牙膏,看着挤好牙膏的牙刷平稳的放在接好水的杯子上时,内心瞬间被融化。也某日接他放学时,他问我:“妈妈,你天过得好吗?开心吗?”会非常欣喜他能如此的看见与爱护,表达关心。也愿他做一个内心温柔、天真有趣的孩子。一颗柔软的心是不分性别的。
最后分享可以疗愈孩子的绘本:
《妈妈发火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感受妈妈咆哮发火时被吞没的感受及所思所想,同时贯穿妈妈一路的找寻。共读的过程是一个疗愈的过程。
《我把妈妈变成了鳄鱼》,妈妈有时候很啰嗦,总是让我快一点,会让我本来会做的事也不会做了,变得更慢了。我想把妈妈变成鳄鱼,结果妈妈真的变成鳄鱼了,想到鳄鱼妈妈可能会被关进动物园,我还是把妈妈变回漂亮的样子吧。这本绘本也会让大人更了解孩子,不要做无效的甚至负面作用的催促与唠叨。也会和小新玩【我想把你变成……】的游戏。
《发火》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绘本,作者是日本的中川宏贵,画风夸张稚拙,诙谐幽默。描写了一系列孩子让大人发火的行为,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发火呢?而他自己也有想发火的时候,他发现发完火后的心情是阴沉沉的,不会因为发火心情而好起来,所以还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爱发火的孩子。用简单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星期的系列行为,从家庭到学校,带着孩子认识与感受发火的情绪,那些小小的沮丧与困惑,都是能引起孩子共鸣的。
你可以先不要生气吗?|与绘本推荐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除了肯定我们喜欢向往的那一面,也要面对我们的另一面。在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特别用【特露德太太】阐述了母性的负面性,我们在不断歌颂母爱的慈悲温柔时,不要忽略我们也有可怕的时候,会有发火的时候,让孩子认识一个完整的母亲,而我们也接纳自己不是每时每刻都能那么的平静与美好,就一起好好玩儿与成长,在成长里把愤怒、悲伤、失落……都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