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那会,哥哥姐姐们基本上都建议考研,同龄的小伙伴也在积极考着各种各样的证。
甚至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时,他也说,在国内不考研总觉得难有出路。
我知道很多人倡导考研,但我不知道自己要考哪方面的研。
幸运的是,恶魔奶爸开阔了我的思路。
跟风考研,也是一种懒惰考研只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参考方法之一。
你得先看你以后想做什么,再看是否有考研的必要。
比如你想做学术类的工作,那考研就很有必要了,有能力甚至可以考个博;
你要是想做互联网方面的工作,可能考研就并非一件很刚需的事。
大一那会,我通过学姐认识了一位服装编辑,她在招助理,于是我去面试了(不是很正式的那种)。
在我表露出自己不是服装专业的担心后,她说学历在她这不重要,主要看能力。
当然最后还是凉了,我以为自己一腔热爱,其实什么都不懂。
跟风考研,也是一种懒惰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该怎么办?
先看你真正热爱什么,没有热爱的就看什么能赚钱。
那考不考研呢?
先去研究你心仪岗位的JD,再做判断。
把相关的JD好好研究一番,找到其中的共性,既能判断你是否真的感兴趣,也能告诉你努力的方向。
上面提到的面试,再结合上大学以来我没有蹭过服装专业的课,没有画画基础,实际也没有学习的动力,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对服装并非真正的热爱。
我分析了一下,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在学校参加了校杂志,平时喜欢追剧和刷微博微信豆瓣b站等各个平台。
经商头脑好像没什么,也没有原始资本积累。
而读书上网是很低的门槛,就想往新媒体编辑方向发展。
通过翻看各种相关JD,我发现新媒体编辑是个很概括性的称呼,它下面可以有各种方向,美妆的娱评的书影的科普的历史的经济的情感的职场的等等。
在上面举的例子里,好像娱评看起来门槛比较低。
我又把娱评类编辑的JD搜集了一些,不仅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和具体要求,还将自己的标准从身边更新并提高到工作的要求水准。
比如有一条要求『热爱深度八卦,熟悉中外明星』,刚开始一看,哇这也太简单了吧!
后来JD看的越来越多,总结共性和相互补充中发现,这条要求不是『听说明星的最新皮毛八卦』就够了,而是意味着『对当红艺人的了解程度,就跟自己生日一样』。
你得了解他们的现在,才能知道热点流量在哪里;得了解他们的经历,才能分析出少有人意识到的点。
跟风考研,也是一种懒惰这种因标准不同而导致的自我认知误差,同样发生在我一朋友身上。
他说自己英语很好,事实是,在分班等级测试中,他被排到了分数相对较低的班。暂且认为是发挥失常,他也说自己就没好好考,那题都是瞎糊弄着写的。
等期末考试的时候,两个等级的试卷题型和要求都不一样。他们班的卷子有书上原题,课本上画了范围,有时有题库,考试时还打了小抄。
他在考前觉得稳稳的,考后得了70多分认为很满意。
嗯,不得不说,刷新了我对“英语很好”的认知。
这是每个人标准体系不同的问题。
而多看多研究JD,能帮我们从自我幻想的捧高中早点清醒,然后脚踏实地的上路。
跟风考研,也是一种懒惰转回来,在我研究了感兴趣的JG后,终于明白了该往哪些标准努力,然后开始有意的在生活中练习。
比如要求“逻辑清晰”,我开始留心哪些话的逻辑是清晰的哪些是不清晰的。清晰的是怎么做到的,不清晰又是哪里有问题。日常也开始多跟爸妈跟身边人交流,看能否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要求“观点独特”,我会在浏览文章或者看综艺的时候,注意哪些观点足够新颖,哪些就很老套。想得出独特的观点至少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等。
不一定端端正正坐在桌前才叫学习,当你知道要向哪些素质努力,连在坐地铁刷手机的时候都可以培养,和周围人聊天的时候也可以不自觉的练习。
把这些素质渗透到你的生活中去,用行动去锻炼和培养,总比一个人迷茫的干想要好。
等我再和一位同龄人聊天时,得知他在考这个证那个证的,我妈就想让我也考。
同样学习奶爸的思路,得看你将来想任什么岗位,再结合JD去判断是否有考证的必要。
如果你想当服装搭配师,难道别人都考会计证考教师证,你也在焦虑下跟着一起考吗?
不是不行,证多了也没什么坏处,只是你考这些的时间,用来往你目标的方向使劲不是更好吗?
等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身边再有人一窝蜂去考证考研的时候,我的焦虑感和迷茫感都少了很多,转而把这股动力放到自己的目标上。
说到底,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轻易被别人带着走,又慌张又纠结。
不明所以的就盲目倡导考研,不仅是对自己定位不清,也是一种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