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奖励问题:
小学生数学考了100分,奖励什么才能鼓励他再接再厉认真学习呢?
新产品上市,要搞个促销活动,用什么奖品和活动才会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卖出更多的货呢?
坚持减肥一周,体重减少了0.2斤,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让我持续下去呢?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在理解人类本性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设置奖励和激励制度。
如果要奖励一次性行为,注意,断句很重要啊,是一次性,行为,不是一次,性行为。反正我看到这5个字,就会想到其他地方去,为了不让大家想远,我就叫它单次行为吧。
1. 对于单次行为,有两种奖励方法:
1)放大奖励感知。
要对单次行为奖励,例如关注一个公众号,货币刺激通常很有用。行为科学家建议,要放大这些奖励的感知,让人们觉得这个奖励非常大。
具体来说关注公众号的这个活动中,不应该平均给每个关注者相对较少的钱(如10元)。而应该在关注后举行抽奖,比如一等奖1万元,中奖率是千分之一,获奖人数随着总参与人数增加。本来大家关注公众号的期望值是10元,但人们会高估小概率事件,都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可能性中那个万元大奖。
2)将货币超额化。
有时直接发货币并不是好选择,但将货币物化经常会给人造成更值的心理感知。
比如很多公司年底发奖金,会从银行取出现金发放,人们对数字感知是抽象的,将5万元直接转到银行账户感知并不明显,但是现场直接发放5叠百元大钞就相当有感觉了,放在包里也鼓鼓的。
套路还没有完,晚会过程中抽奖时就不能再发现金了,已经用现金刺激了一轮,敏感度下降了,这时聪明的公司改发实物了。
比如苹果手机,电子书,挂烫机什么的。经常那些拿着5万现金奖励的还羡慕获得苹果手机的,在大家的心中,此时1个苹果手机的价值远大于买它所花钱的价格。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奖励小学生成绩好,不要给现金,给她买个一直期待的礼物奖励她。
这里说明一下,将货币物化并不一定是实物,还可以是服务,比如有的公司对优秀员工的奖励就是出国旅游。
2.多次重复行为的奖励。
重复的行为比如说是每天登陆App,坚持锻炼和节食达到减肥等。
这些需要重复执行的行为,上面的单次的策略就不灵了。用单次行为的奖励策略不但成本太高,效果也大大折扣。
你不可能每天给登录用户10块钱让他登录网站,长期对员工固定的奖金效果也不明显。
因为要通过锻炼和节食来减肥,需要很强的意志力,而且还会让人不舒服。跑步让你膝盖疼痛,肌肉酸胀;节食让你不能吃自己喜欢的东西。更不幸的是,它需要几周,几个月才能看看到明显的效果。人们喜欢即时反馈,期待马上就有效果,单纯凭意志力坚持,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减肥失败了。
对于需要重复执行的行为,应该用阶段化的奖励来填补这段没有效果的空白。
在开始伟大的减肥事业时,你给自己规定每天的行动,比如跑步10分钟。坚持1周,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坚持1个月后再给自己一份比较大的奖励。
对于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发年终奖并不是最好的激励,而应该发季度奖或者月奖。每个季度发1万元的激励效果远远好于年底发5万元的效果。也不要每个月固定1万元,用一定的评测手段,发不同的奖金额度。
有人说,让一件事情做起来有趣就不需要激励了。
人们喜欢有趣的活动。比如斗地主这个游戏,很多人都喜欢玩,而且连续玩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无趣。但如果每次都给你一样的牌,你还会玩吗?差不多3次后,你就不想再玩了。
斗地主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你手里每次的牌都不一样,每次出牌的顺序也是不同的。
有趣是建立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上的。
所以大辉说:可预知的有趣就是无趣。
现在我想你也理解为什么相声小品的编剧那么重要了吧。有趣的相声,第一次听,你会哈哈大笑,第二次听,你会微微一笑(不倾城),但无论多好的相声,连续听3遍,也就不好笑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谷一的《难忘今宵》每年春晚都来一遍,还不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