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全意识┃边界:孩子可以做,孩子不能做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中午和朋友聊天,聊到“家人对孩子的限制,自己可能对孩子比较放养”。这个话题,应该是很多家庭都会面对的话题。“我觉得这件事情,孩子可以尝试;其他家人觉得不行,不能这么做。”或者,在我们家这件事可以尝试,在朋友家这件事不能尝试。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安全的边界有不同的理解

噗噗一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在玩滑滑梯,那个圆筒状的滑滑梯很高,大概有两米多高。有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后来也加入了,和噗噗一起。噗噗本来已经滑了好几次了,下来以后,又准备上去。我就在滑滑梯下面准备去接她。

就听到小男孩儿急切的声音:“妹妹,妹妹,你不要上去,上面危险。”边说边去追噗噗,噗噗已经上到了最上面,我绕过去,就看到小男孩拉着她的手,往后撤,“妹妹,太危险,你不要去。”

我这才注意到这个小男孩儿,是刚刚一起压跷跷板的小男孩。在他来到游乐场的十分钟以内,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已经无数次跟他说“这不可以,那不可以。”无论他做什么,收到的回应都是“不可以”。包括他自己要从跷跷板上下来,他坐在跷跷板上时,两只脚是可以放在地面上的;包括他要穿过小路,走到大路上去。

我就跟他说:“谢谢小朋友,谢谢你的提醒。妹妹已经尝试了好几次了,她不害怕。”他还在担心地念叨,噗噗听了我的话,脱开手,滑了下去。小男孩在他家人的催促下,从滑梯台阶上一步步走下来,边走边回头边说“妹妹,不可以,太危险。”直到离开游乐场都还在重复这句话。

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方面是小男孩那么友好地劝说噗噗不要做,我听了都能感受到他满满的诚意;另一方面短短十来分钟内,无数的不可以,在当时当地给我带来的震撼。因为这像是一个“极端”案例,平常经常会有人说“不可以”,但是如此密集的还是很少见。而且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都是有一方觉得孩子可以尝试,有另一方觉得孩子这样做不可以,这个孩子的家人出奇地统一。

图片来自网络

安全与探索的边界

因为这件事,我开始考虑,安全与探索的边界在哪里?换句话说,危险的边界在哪里?孩子在什么时候是可以去尝试去探索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又是不能尝试不可以探索的?

1.我的标准:每个人都要想明白我的标准”是什么,比方我对安全边界的标准就是,“不必然导致危险的,我能给予孩子安全支持的,不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我都会允许她探索。

2.别人的标准:每个人的标准可能都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我的标准比较宽泛,那是不是要求孩子爸爸就一定要和我差不多呢?是不是当他在我认为不恰当的地方限制孩子,方法生硬时,就一定要据理力争去理论呢?

3.当他人标准与我不同时:比方噗噗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摸插座。她爸爸每次看到都大声喝止,然后噗噗就开始哇大哭,她爸爸看到孩子哭,又不知道该怎么让宝贝女儿不那么伤心,有可能又会允许她触摸。

我讲了好几次“你可以告诉她这个是干什么用的,怎么触摸是安全的,怎么触摸是危险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她爸爸都没有听进去,忙着哄孩子。

有一次我说:“你不允许她触摸,也不告诉她怎么是安全的,她在我们注意不到的时候来偷偷摸,我们也不知道呀,这样不是更不安全吗?”因为这句话,才停下来抱着孩子去观察插座。

面对分歧时,标准虽然不同,但是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保护孩子的安全。而且这类分歧还容易特别多,因为生活中的潜在危险确实是很多的。但是处理分歧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双方都看清楚原因这件事可以尝试是为什么,不可以尝试是为什么。而不是,就是觉得不行,就是要去尝试。

图片来自网络

具体做法

1.不允许孩子尝试时,告诉他为什么(why):

①具体危险不允许孩子尝试,就要告诉孩子具体的危险是什么,详细描述细节。比方春节的时候,噗噗往下水井道盖上一直蹦蹦跳跳。有一个井盖,就没有放好,是活动的,她爸爸看到了,就大声说“不要往上面跳。危险。”说着把她抓下来了。噗噗一下子就哭了,抱着我说:“爸爸不让跳,噗噗好伤心。”

我就抱着她走过去,让她自己看,“爸爸不让你跳,你很伤心。这是因为爸爸担心你会掉下去。这个井盖是活动的,你看,看到没有?它不像之前的井盖是完全放在这个口上面的,严丝合缝的,它没有放好,是活动的,是不安全的。如果不小心,你看,很容易就会掉下去。爸爸在担心你,但是说话太大声了,让你不舒服。”她也就情绪平静下来。

②我的原因:有一些时候,孩子不可以做,是家长的原因。比方,孩子已经有能力做这件事,但是家长还是不放心。这种时候,就不要说什么其他理由,直接向孩子表明是自己的原因,比方“妈妈现在很着急,没有时间让你尝试”;“虽然你有能力做这件事了,但是妈妈就是担心会有意外,所以,跟你的能力没有关系,是妈妈的原因,妈妈胆子小害怕你受到伤害。你可以等妈妈做好心理准备了,再让你尝试吗?”

很多家长,其实是自己害怕,却把原因说成孩子还没有能力还太小。这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不能做,是因为你不行。”但事实上,孩子自己会有判断,“我可以做呀,为什么不行?”所以,他就一定要试试。哭闹争端就开始了!

③孩子体会:如果有一些情况,确实孩子能力还不够,但他又想尝试。就是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去试试。很快,他做不到,他自己就会放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争吵,耗时耗力。

比方当时噗噗才一岁多,攀爬架是给小学生提供的,非常高,攀爬的绳索间隙很大。我护着她以后,会让她尝试去爬。很快,她就会发现,间隙太大,她的腿和手的长度根本就不合适。她就会明白,“这是大哥哥大姐姐的,这个间距,噗噗要爬很不舒服。”

④未来可以:当现实情况不允许,或者孩子能力不够时,要让孩子知道现在不行,但是未来可以。如果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但能力已经够了,可以约定一个具体的时间再来做,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记住约定。如果确实能力还不行,让孩子尝试以后,可以告诉他“做好现在可以做的运动,多多锻炼身体,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不允许孩子做的核心就是:不要仅仅就说不可以,不能做,要说明具体细节。不要让孩子认为是所有事情都是因为他做不到能力不够,所以不可以做。不说明理由,孩子会不服气。仅仅告诉他能力不够,会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图片来自网络

2. 允许孩子尝试时,告诉他怎么做(how)

允许孩子尝试时,如果确实是比较危险的,就要告诉他“怎么做是安全的?怎么做是有可能带来哪些伤害的?”噗噗特别喜欢捡树枝,几乎每天都在捡,然后拿着跑着玩儿,我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告诉她:“树枝拿着的时候,最好平放,不要竖着拿。因为竖着拿,你摔倒了,你看,这样,很容易戳到眼睛和脸。拿着树枝不可以跑,不可以跳,也是因为跑跳的时候,不容易保持平衡,很容易戳着眼睛和脸。你如果想跑想跳,可以让我帮你拿着,之后再还给你。”

图片来自网络

安全意识

什么是安全意识?这个问题,我一直在考虑。我观察到一些孩子会在面对事物时,不会贸然采取行动;另一些孩子就不管不顾,先做了再说。有很多时候,我都能听见,他们的家长在旁边评价;“要勇敢一点,怎么那么胆小?”“说了多少次了,这个太危险,不能这么做,那么不听话,快点下来!忘了上次摔了吗?”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在想,做人真不容易!太谨慎了,别人嫌你不勇敢;太积极尝试了,别人嫌你冒进。但其实两者的区别只是“有的人在确认是否安全;有的人觉得这就是安全的”。对安全的标准不同而已。

孩子的安全意识是不断变化的,小宝宝时期,什么都敢尝试,“无知者无畏”。随着年龄的增长,假如孩子在安全支持下有足够的探索的话,他会形成自己的安全意识,会自己来判断“当下这个情境我是否安全”。

反而是没有足够探索的人,会形成两种极端:本来就胆子大的,更是胆子大,有机会就释放自己被压制的尝试欲望,更加不会先去判断当下情境是否安全;本来就谨慎的,更加谨慎,什么都不敢尝试。

安全意识,本质上是对当下这个环境是否安全的自己的判断。没有足够的自我探索,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自己判断是否安全。但另一方面,没有保护没有判断的尝试,可能确实带来很多惨重的危险。

所以建立安全意识的核心就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辨别。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允许孩子尝试时,告诉他为什么(why);允许孩子尝试时,告诉他怎么做(how)。以此来形成自己的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

1.安全与探索的边界:我的标准、别人的标准、当我们标准不同时;

2.具体做法:不允许孩子尝试、允许孩子尝试;

3.安全意识

今天就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