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说起箩柜没些许岁月的人肯定一头雾水,连扯“一风吹”八零九零后都一脸茫然。其实,当今每家三代内都曾拥有过箩柜,提“一风吹”你爸爸的爸爸更不会装糊涂。
我家老屋至今还有箩柜,小时候天天见母亲往里放蒸馍,放半成食品,作用类似时下冰箱。可惜相较冰箱它少了冷藏功能,不过有箩柜时代乡村普遍还没电力。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这里提到的箩柜即为我家这种。
箩柜,顾名思义肯定与箩和柜相关。齐腰高臂膀长的木柜,面上设计有半截可推拉的抽板,柜中间平放两根光滑溜圆的木杆,木杆托着筛子,这就是箩了。
新中国成立前国人在粮食加工上可谓还处于石器时代,乡村街头巷尾石磨、石碾、石臼随处可见,除这些工具外还没有其他粮食加工手段。石器加工出的粮食很粗糙,做出的食品也自然不够可口。人们对食物精细化追求无止境,生产生活里探索深化加工的方法,箩柜应运而生了。
把石磨磨出来,石碾碾出来,石臼打出来的粗粮倒入箩柜筛子,人站柜子旁手伸进半拉的盖板,推拉筛子在柜子光滑的木杆上往复晃动,粮食中不均匀的大颗粒留在箩内,精细面粉就漏落柜底了。
这活家庭妇女干得较多,况且一干得半天。一瓢瓢碾磨过的粗粮倒进去,筛剩下的较大颗粒拿出来攒存,待下次用石磨再碾磨细碎。做完这项工作,人浑身白花花,特别是头发和白毛女没二致。
以前的家族大人口多,四世同堂都不是什么稀奇景象。家里嘴多粮食加工量相应也大,石磨石臼耗时耗工还不出活,石碾就成了粮食主要加工工具,但石碾较磨出的粉粗糙。让家人吃上美味可口食物是每位家庭成员共同的愿望,粮食反复加工就成了隔三差五的事儿。
那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不像当今科学耕种产量这么高,若遇灾害欠收年景,吃完上顿没下顿不稀奇。民以食为天,珍惜粮食成了老少牢记心头的大事儿。为避免加工过程中面粉四处飘散,造成无端浪费,人们就想出用箩柜这个妙招。
箩柜既可长期使用,又能平日储存吃剩的食物,防止老鼠蝇虫对其糟蹋,在家庭生活里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户户有它再平常不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电力通工程成为首要推进的大事,粮食生产也随之朝科学化大踏步迈进,亩产量不断大幅度攀升,机械加工手段应运而生,机磨出现了。
当时机磨可谓昙花一现。它齐胸般高度,上置方形铁漏斗连其下直径半米的扁圆铁肚,肚子里有圆盘分布着铁齿,铁箩在内径围套一圈,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细小孔,飞速旋转的马达带动圆盘,漏斗下落肚子的粮食瞬间高速破碎,经铁箩过滤旋出即面粉,百姓俗称“一风吹”。
这种面粉比箩柜筛出的要精细得多,时下人们怀念吃带麦香味,微黄色的馒头就源自它的工艺。一风吹不像后来的面粉机多次复筛,最后麸皮面粉分离。它为麸粉混合一次吹出,相较碾磨再经箩柜为巨大的技术进步。
今天,百姓餐桌食物日益丰富,过往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摔地碎八瓣的辛勤劳作被机械化耕种替代。弹指一挥几十年,不起眼的箩柜永久退出历史舞台,那“咯当咯当”的箩面声悄然远去,刹那湮没在大型自动化粮食加工的轰鸣里。
箩柜,粮食精细加工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