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暑假排队给孩子报班?何不在家培养孩子的"抗挫力&quo

2024-12-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高考被许多人视为改变一生最重要的机会,往往每到高考前夕,许多焦虑的声音一下子冒了出来。

每年到了幼生小、小生初的季节,许多教导家长和孩子如何通过名校面试的消息,一方面抚慰家长的焦虑,另一方面却让束手无策的家长更加焦虑。

当父母处在焦虑之中,我们不禁会想:

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效提升他们的抗挫力,使他们在漫长的未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考验时,能用一颗坚韧的心,安然面对。

今天的专题要探讨的就是这个课题,「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一、「挫折」是什么?

在谈抗挫力之前,我们需要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像医生治病,对病因有正确的理解,方能对症下药。

底下让我们看三个例子,请在阅读同时反思一下,三个故事让你想起自己的哪些经历?

第一个故事、圆圆有一个目标,跟喜欢的人告白

圆圆性格内向,不是很喜欢社交。

最近情况有了改变,出版社来了一位新编辑。这位编辑打动了圆圆的心,深度的谈吐、待人谦恭有礼、身高超过一米八,外貌类似韦礼安白白净净的类型。

她开始会借机找这个男孩子帮忙,和他接触。只要偶尔能讲上一句话,就能让自己兴奋大半天。

圣诞节要到了,圆圆准备了一个礼物,还有一张卡片,想要送给男孩子。「妳一定可以的!」她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要自己无论如何都要踏出主动的一步。

第二个故事、怕怕面对世界存在消极心理

有个孩子,他的外号叫「怕怕」。

他什么都怕,怕出门、怕会发出金属摩擦声音的车、怕狗和猫……

每次父母带他出门,总会引起一些朋友和他们孩子的讪笑:「他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怕东怕西的?」

他的爸妈对孩子这样的行为,感到有点不好意思,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教得不好,让孩子变成这个样子。他们更担心未来,因为这样的怕怕,在学校教不到朋友,显得十分孤单。

第三个故事、王力正在准备高考,他压力很大,经常无法控制脾气

王力正在复习。如果这学期成绩还想保持在前三名,期末考必须有超长发挥。

「哐啷!」在整理饭厅的妈妈,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盘子,清脆的碗盘撞击地面声把王力从房间里引出来。

王力对妈妈咆哮,好像妈妈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大事。等发泄完情绪,王力冷静下来后,他对自己刚刚的行为十分后悔。

以上三个故事,诉说挫折的三个组成因素:

挫折来自一个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我们对自己是否能实现目标有消极心理,并且我们无法有效纾解负面心理。

最终负面心理反过来影响我们实现目标的行动,使得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也变得更负面了。

换句话说,挫折就像一个不断贬低我们的家伙,告诉我们:「你不可能做到!」、「看吧!事情就是被你自己搞坏的。」

圆圆、怕怕和王力都现在挫折的痛苦中,即使这个挫折还只是想象阶段。对我们的大脑来说,光是想象就能带来如同实际受挫一般的感受。

这意味着挫折不只是因为现实中真的遇到事,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

所以当一位考生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想象自己考试失常,或是拿到一张不及格考卷,他就可能感受到莫大的挫折感。

这时旁人对他说:「没事发生啊!你干麻自己吓自己!」

这种说法并无法带来多大的安慰,也无法阻止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Photo by photo tora on Unsplash

二、挫折的来源

了解挫折后,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挫折的来源。

生活中,除了三个故事里面的三种情况,Sameroff、Seifer等学者整理出几种人们最常遇到的挫折来源。大家不妨检视一下,你是否深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弱势族群

你可以观察一下四周,是不是很少在街上看见残疾人?

残疾人真有那么少吗?

其实不是,但当你属于残疾人,或类似的弱势群体,当你看着自己因为弱势,无法获得多数人能享有的生活便利,这本身就会给人带来挫折感。

带着这份挫折感,有些弱势者宁愿躲藏起来。

2. 家中主要收入者的职业

人有一种奇怪的心理,一边依赖人,一边嫌弃我们依赖的人。

比如一个人边跟父母要钱,又一边嫌弃父母赚得少、给的不够。

有时这种嫌弃跟钱无关,而是跟身份有关。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不称头,和同侪相处就有挫折感。

3. 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心理疾病

如果第二项因素可能更多与父亲有关,那么人们在母亲身上同样会得到挫折感。这个挫折主要跟母亲的教育程度,和母亲是否罹患心理疾病有关。

一般人和母亲的关系很亲密,但就像王力的故事,当孩子认为母亲没有能力了解自己在读书方面的难处,就可能加深他孤立无援的挫折感。

Photo by Pham Yen on Unsplash

4. 家庭的社会支持

一个人能否扭转生活,往上爬一个阶级的主要因素,教育研究的结果指向「家庭的社经地位」。

我们身处的家庭,就像一个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符号。

比如一位外地孩子,他在班上因为语言等问题,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被老师另眼相待,无疑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无法从家庭得到足够支持」,产生挫折和焦虑。

5. 有压力的生活事件

高考、恋爱、生病等事件,会带给人挫折感。

尤其是和同龄人比较,当身边的人越长越高,只有自己的身高原封不动,就可能让孩子深感挫折。

6.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以及对孩子的期望

在许多青少年的个案中,我们发现亲子关系是许多孩子受挫的主要来源。

试想一下,当父母给孩子定了一个全班前五名的标准,孩子没有做到,即使很努力,即使离前五名很近,得到的却可能只是父母的冷眼和批评。

冷眼和批评本身让人难受,而在下一次考试之前,那份难受将在这段期间屡屡再次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实际上比起父母的期望,孩子对自身也有期望,并且他们也希望深爱的父母能够以他们为荣。

所以在孩子身上,当他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又在父母身上得不到正向积极的互动,他的挫折感与负面心理会更强。

Photo by Jaime Lopes on Unsplash

三、从挫折到「抗挫力」

抗挫力的原意是:

「当被弯曲、压缩或拉长之后,回归到原来的形状或位置之力量或能力」。

今日心理学一般将抗挫力定义为:

「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挫折,忍受艰难,自我修复与适应的能力。

综合前面挫折与大脑活动,培养抗挫力就是「科学的培养一颗懂得危机处理的大脑」。

但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抗挫力高低呢?我们又该培养哪些能力,才不会点错技能树,好把这些能力转换成一个人真实的抗挫力呢?

这就要看大人是否能培养出孩子的以下特质:

1. 幽默感:

具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角度观之

严肃对待孩子,并不能增加孩子的抗挫力。

因为父母严肃的态度,往往带有命令,而命令就是要孩子「只能做父母要他们做」的事。

抗挫力的关键不是严肃,而是幽默感。

当我们能在刻苦的事务中找到乐趣,我们才能长久的做下去。相反地,如果做一件事总是让人不开心,而我们也只看见令人不开心的一面,就容易导致放弃。

「看到另一面」,是提升抗挫力的方式之一。

所以面对生活,父母能展现多少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

比方为什么有的孩子谈一段恋爱,要死要活,无法走出来。往往是他无法转换思维去看待恋爱的痛苦外,也有愉悦、辛酸、成长等积极面向,就像在失败中看不见希望,自然很难从挫折中重新奋起。

[我们可以这么做]

想想,要是一位父亲成天抱怨工作,说的都是出社会的苦。孩子对工作会有好感吗?能体会以工作为目标的好处吗?

所以首先父母能做的,是尽可能在孩子面前对一件事展现不同的思维,并让孩子参与进来。

2. 正确归因的思考:

虽置身挫折,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

如果今天你一道题没做对,你会怎么反应,你会说题目很难?还是说自己很笨?还是归咎于自己不够努力?

心态的差异会影响我们看待挫折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的感受。比如有的人会就事论事,题目难,那么按部就班解题。

但有的人看见题目难,马上就联想到自己整个人。把自己变成问题的全部,导致自己在挫折中更容易受伤。

所以培养抗挫力,需要学习正确对待挫折的成因。不要把一个外在问题,变成是我们自己有问题。

然而,有些大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看见孩子表现不理想,就用侮辱孩子人格的方式责备他,说孩子笨、说孩子蠢。这么说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把自己想象成问题,无助于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当孩子自信溃堤,孩子可能破罐子破摔,认同大人说自己蠢笨的评价。这时孩子会觉得「既然我就是这么笨,还努力干麻!」自我放弃的更厉害。

[我们可以这么做]

所以该鼓励的时候要鼓励,特别约定好要奖励,千万不要失信

该责备的时候,请就事论事,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

Photo by Jerry Wang on Unsplash

3. 安全感:

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

如同依恋理论所陈述的,当我们感觉自己是安全的,我们就越能勇敢的走向世界,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某些孩子打小没有从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他们非常畏惧失去,导致所有的力气都用来抓紧当前拥有的一切,无法放手去抓取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通过对一个孩子自我认同的程度,可以很简单的判断孩子抗挫力的高低。

这时,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安全感,让他一点一点去尝试迈开步子,看见自己有能力做到他想做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行为养成往往有偏失,因为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成长,他们大多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份溺爱,用各种方式保护孩子,不让他受伤,其实保护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敢面对孩子受伤带来的刺痛。

但这么做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让他以为自己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进而在面对难题时,不相信自己能处理。

[我们可以这么做]

请多给孩子安稳的支持。

不要让孩子觉得他要是做不好,父母就会离他而去,或者无论他做的好不好,父母都不在意。

4. 意义感:

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以及未来导向的特质

宾州大学心理学家MartinSeligman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影响幸福的关键不在于赚多少钱、干什么工作、获得多大的性满足,而是人生是否活得有意义。

当我们谈培养抗挫力,我们需要说的更具体。如果只是为了高考,但孩子却不知为何而战,自然他不会全心付出,更容易被问题打败。

告诉孩子「考上大学就能XX快乐」之类的盲目鼓励,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意义。

且在事后如果发现自己辛苦一场,生活还是缺乏意义,他们就再也不会为父母的盲目鼓励买单。

[我们可以这么做]

这部份可以通过生涯咨询等方式,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生活意义,让高考成为他实践理想,活出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还小,请尽早给孩子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

 Photo by Carmela Asistio on Unsplash

5. 创造力:

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

学习始于模仿,但许多孩子学习的发展始终停在模仿阶段。

模仿就是照本宣科、不假思索的接受老师给予的材料。在准备一般的考试这样没问题,但面对更困难的人生课题,就欠缺灵活应变的能力。

这包括在应付心理压力时,当前拥有的路子走不通,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变,导致挫折感等负面感受更加强烈。

所以不要把创造力看成简单的玩游戏、堆积木,创造力是一种态度,对未知的事物勇敢尝试,在已有的材料中寻求新的组合。

[我们可以这么做]

鼓励孩子尝试,特别是他们抱有错误认知的事物。

比如对孩子向来考不好的学科,鼓励他多做一点,而不是策略性的放弃。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见解,避免孩子学会看父母脸色说话,自我设限。

6. 社会资源: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

没有人能独自一人活着,但经常考试的孩子却是孤单的。

一方面,因为他们处在竞争之一。另一方面,即使父母给他们专心准备考试的环境,却不见得给孩子足够应付其他生活难题的能力。

社会适应是抗挫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社会适应不是性格虚伪,行事油滑,而是知道该如何使用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就是知道该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建立人脉。遇到不同问题,知道找对应的个人或单位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这么做]

家长不可能什么都会,光靠自己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孩子坦承这一点,提前去寻找可靠的合作对象。

比如对孩子教养有困惑,可以寻找这方面的专家,进而把这个资源也带给孩子。

当孩子知道不用事事靠自己,样样都很强,重要的是合理寻求协助,心理压力相对也会降低。

7. 乐观导向的思维:

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

抗挫力和乐观,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当我们对未来抱希望,能让我们相信眼前的挫折总有过去的一天。悲观则会增强挫折带来的无力感,让人越想越受挫。

人类的情绪会互相感染,有些人把家里经营的像是战场,家中永远充斥着你死我亡的肃杀气息,让人从小就对家里失去快乐的感受。

我们需要营造一个乐观的氛围,让家庭成员感觉回家真的有放松休息的感觉,家是一个永远欢迎我们安心逃离战场的避风港。

[我们可以这么做]

多跟孩子分享快乐的生活经历,并鼓励孩子分享。同时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负面感受,给予安慰与支持。

让孩子感觉父母是我的助力,而不是一位挑剔的法官、挑刺的对手。

Photo by Yannis A on Unsplash

§小结

抗挫力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

能力可以培养,有时给我们一种错觉,认为孩子只要「苦练」,就能练出抗挫力。

心态需要长期耳濡目染,渐渐养成,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和好习惯。一旦拥有,终身受益。

因此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请和孩子一起站在一起,共同构筑一个积极正向、适合发展自己的环境,让孩子自然而然「长」出抗挫力。

显示全文